半主動懸架系統(tǒng)剛度動態(tài)迭代跟蹤控制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ide comfort of vehicles, a dynamic iterative tracking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the semi-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ble stiffness semi-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seven degrees of freedom vehic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Matlab/Simulink. The spring mass acceleration, the moving stroke of suspension and the root-mean-square root of tire dynamic load are select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ride comfort. The weight coefficients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are determin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optimal stiffness of suspension under typical working conditions is determined by genetic algorithm. The dynamic iterative tracking algorithm is used to control the suspension stiffness.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ntrol algorithm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tained stiffness and the optimal stiffness. The control effect under other working conditions is verif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oot mean square (RMS) of spring mass acceleration by 6.34 and the RMS of suspension moving stroke by 7.35 under mixed working conditions, thus improving the ride comfort of vehicles.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江蘇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575241)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項目(2012-ZBZZ-030) 國家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305111)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BK20131255)~~
【分類號】:TP18;U463.3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龍,周孔亢,李德超;車輛半主動懸架控制技術(shù)的研究[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02年01期
2 謝俊,劉軍,郭晨海,馬履中;汽車半主動懸架的多目標遺傳優(yōu)化[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03年05期
3 楊波濤,王慶豐,夏仲凱;液壓半主動懸架的自適應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控制[J];中國公路學報;2003年01期
4 尹麗麗,高婷婷;車輛半主動懸架技術(shù)和發(fā)展趨勢[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5 王世明,李天石,賈鴻社;半主動懸架的試驗和模糊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控制[J];機床與液壓;2004年06期
6 陳龍;汪若塵;江浩斌;周立開;汪少華;;半主動懸架及其控制系統(tǒng)的時滯控制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5年24期
7 尹麗麗,高婷婷;車輛半主動懸架技術(shù)和發(fā)展趨勢[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8 王志勇;樊文欣;;關(guān)于車輛半主動懸架技術(shù)的研究[J];山西科技;2006年01期
9 任勇生;周建鵬;;汽車半主動懸架技術(shù)研究綜述[J];振動與沖擊;2006年03期
10 趙研;寇發(fā)榮;方宗德;;汽車天棚控制半主動懸架模型仿真與性能分析[J];計算機仿真;2006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佳;王洪禮;葛根;;汽車半主動懸架振動的隨機分岔研究[A];第八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許佳;王洪禮;葛根;竺致文;;二自由度汽車半主動懸架隨機振動的首次穿越研究[A];數(shù)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shù)交叉研究進展——2010(13)卷[C];2010年
3 鄭玲;高軼男;周忠永;;非平穩(wěn)行駛條件下汽車半主動懸架復合控制方法研究[A];面向未來的汽車與交通——2013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精選[C];2013年
4 鄭玲;高軼男;周忠永;;非平穩(wěn)行駛條件下汽車半主動懸架復合控制方法研究[A];2013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方子帆;鄧兆祥;阮登芳;朱明;;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的計算機仿真系統(tǒng)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振動理論及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摘要[C];2003年
6 姚嘉凌;閔永軍;蔡偉義;;車輛磁流變半主動懸架滑模控制試驗研究[A];江蘇省汽車工程學會第九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余淼;董小閔;李銳;廖昌榮;陳偉民;;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研究及道路試驗[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8 祝世興;王海軍;王鵬;;基于磁流變減振器的車輛半主動懸架的聯(lián)合仿真[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第4分冊)[C];2010年
9 董小閔;李祖樞;余淼;廖昌榮;陳偉民;;仿人智能控制及其在磁流變半主動懸架中的應用(英文)[A];2009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第八分冊)[控制理論與應用(?[C];2009年
10 趙永香;申永軍;田佳雨;;半主動控制系統(tǒng)的動力學分析[A];第九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shù)會議會議手冊[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蔚華;半主動懸架電動輪汽車的動力學特性與振動控制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5年
2 秦也辰;基于路面識別的車輛半主動懸架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3 許佳;汽車半主動懸架的首次穿越與隨機最優(yōu)控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4 余淼;汽車磁流變半主動懸架控制系統(tǒng)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5 董小閔;汽車磁流變半主動懸架仿人智能控制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6 袁傳義;半主動懸架與電動助力轉(zhuǎn)向系統(tǒng)自適應模糊集成控制及其優(yōu)化設(shè)計[D];江蘇大學;2007年
7 梅雪晴;轎車半主動懸架構(gòu)件的疲勞可靠性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祝輝;基于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的汽車底盤集成控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9 吳參;車輛半主動懸架非線性特性與控制算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李仕生;車輛可變阻尼減振器半主動懸架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排排;轎車半主動懸架的參數(shù)優(yōu)化及控制策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武鵬;車輛半主動懸架魯棒控制研究[D];江蘇大學;2005年
3 金泉;汽車半主動懸架的智能控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4 王輝;車輛半主動懸架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自適應控制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5 趙開林;汽車半主動懸架模糊控制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07年
6 劉峰;基于顯式預測控制的磁流變半主動懸架控制[D];浙江大學;2015年
7 吳西;基于磁流變阻尼器的半主動懸架與ABS的協(xié)調(diào)控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8 李明;汽車半主動懸架可變阻尼減振器的結(jié)構(gòu)及阻尼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9 雷蓓蓓;汽車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的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5年
10 盧亞慧;基于磁流變阻尼器雙曲正切逆模型的半主動懸架H_∞控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998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19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