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復機器人足底力分布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
本文選題:康復機器人 切入點:足底壓力分布 出處:《合肥工業(yè)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足底壓力是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非常重要的生物力學參數(shù)。目前使用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時,缺少足底力信息反饋,難以合理調(diào)節(jié)運動參數(shù),影響患者康復訓練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因此,本論文針對腳踏式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提出了一種基于彈性梁應變檢測足底壓力分布的檢測系統(tǒng),主要工作如下:設(shè)計了足底力分布檢測裝置,通過分析人體足底壓力分布信息,選取足部四個主要受力點作為測量點,通過不斷地優(yōu)化設(shè)計確定檢測裝置結(jié)構(gòu),尤其彈性梁的尺寸、形狀、位置。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確定力與彈性梁應變的關(guān)系,建立了計算足底壓力的數(shù)學模型,同時對主要影響其計算精度的因素-梁1與梁2位置進行全局實驗;仿真與計算結(jié)果的對比,表明該方法及裝置可實現(xiàn)對足底信息中重要的足底力大小的精確檢測。同時通過實驗測試其檢測精度,為此設(shè)計了信號采集系統(tǒng),并對其性能進行測試,測量誤差在?0.4uv,滿足實驗要求;通過實驗分析了檢測系統(tǒng)的靜態(tài)性能,完成了對檢測裝置的標定。實驗結(jié)果表明,檢測誤差為?0.1%-?20.3%,可識別足底壓力分布。項目研究工作可為實時監(jiān)測患者康復訓練時足底壓力的大小和分布情況,以及評定康復效果,識別足內(nèi)外翻,檢測痙攣等提供基礎(chǔ)。
[Abstract]:Plantar pressure is a very important biomechanical parameter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pati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sting system for foot pressure distribution based on elastic beam strain, aiming at pedal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obot, which affects the scientific and security of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the testing device of foot force distribution is designed. By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of foot pressure distribution, four main force points of foot are selected as measuring poi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detecting device is determined by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design. In particular, the size, shape and position of the elastic beam are determin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plantar pressur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ce and the strain of the elastic beam. At the same time, the global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on the position of beam 1 and beam 2, which mainly affects the accuracy of calculation,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ion and calculation results is made. I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and device can accurately detect the important plantar force in the plantar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cision of the test is tested by experiment. A signal acquisition system is designed and its performance is tested. The static performance of the testing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calibration of the testing device is comple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ction error is? 0.1? 20.3It can recognize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ar pressure. The research work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the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ar pressure dur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recognizing the pronation of the foot and detecting spasm, etc.
【學位授予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P24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耀兵,季林紅,黃靖遠;一種神經(jīng)康復機器人的研制[J];機械科學與技術(shù);2005年02期
2 李慶玲;孫立寧;杜志江;;上肢康復機器人發(fā)展現(xiàn)狀的分析與研究[J];機械設(shè)計;2008年09期
3 ;下肢康復機器人[J];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12年06期
4 楊啟志;曹電鋒;趙金海;;上肢康復機器人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J];機器人;2013年05期
5 高從軍;歐洲康復機器人發(fā)展現(xiàn)況及前景[J];機器人技術(shù)與應用;1999年05期
6 程明,任宇鵬,高小榕,王廣志,季林紅,高上凱;腦電信號控制康復機器人的關(guān)鍵技術(shù)[J];機器人技術(shù)與應用;2003年04期
7 杜志江,孫傳杰,陳艷寧;康復機器人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年05期
8 徐國政;宋愛國;李會軍;;康復機器人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及控制技術(sh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年04期
9 邢科新;黃劍;徐琦;何際平;姜軍慶;;手功能康復機器人的魯棒控制研究[J];計算技術(shù)與自動化;2009年01期
10 劉攀;張立勛;王克義;張今瑜;;繩牽引康復機器人的動力學分析與控制[J];中國機械工程;2009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學軍;;下肢康復機器人的臨床研究與未來展望[A];2012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實用康復論壇暨運動康復新理念培訓班資料匯編[C];2012年
2 王俊華;;康復機器人發(fā)展概況[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腦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暨第十五次全國腦血管病康復學術(shù)年會、湖南省康復醫(yī)學會神經(jīng)康復專業(yè)委員會2012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畢勝;季林紅;紀樹榮;;神經(jīng)康復機器人研究進展[A];第四屆全國康復治療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吳軍;黃劍;王永驥;;集成運動意圖辨識與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上肢康復機器人[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畢勝;;康復機器人訓練技術(shù)[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shù)大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6 陳勃帆;楊俊友;王碩玉;白殿春;;全方位下肢康復機器人逆運動學研究[A];第十一屆沈陽科學學術(shù)年會暨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發(fā)展與合作論壇論文集(信息科學與工程技術(shù)分冊)[C];2014年
7 白躍宏;徐義明;殷躍紅;;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研制[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shù)大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8 萬大千;徐義明;白躍宏;;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研究進展[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shù)大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9 白躍宏;徐義明;殷躍紅;范淵杰;;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研制及臨床應用[A];第20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shù)年會論文選集[C];2011年
10 許光旭;;步態(tài)訓練的新選擇——LokoHelp康復機器人[A];首屆全國腦外傷治療與康復學術(shù)大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記者 劉云麗 實習生 李小蕾;我市一民企原創(chuàng)研發(fā)的項目填補國內(nèi)相關(guān)領(lǐng)域空白[N];安陽日報;2012年
2 楊紅軍 曹洪田 王婷;科技創(chuàng)新攀新高 華麗轉(zhuǎn)身上精品[N];江蘇經(jīng)濟報;2010年
3 記者 陳建強 通訊員 靳瑩;“純意念控制”人工神經(jīng)康復機器人問世[N];光明日報;2014年
4 通訊員 靳瑩 記者 馮國梧;“純意念控制”人工神經(jīng)康復機器人問世[N];科技日報;2014年
5 記者 趙暉;癱瘓人士只要一“想”就能動[N];天津日報;2014年
6 佘惠敏;期待更多的“神工一號”[N];經(jīng)濟日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紀雯;五自由度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方案及評價系統(tǒng)的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2 孟凡成;上肢康復機器人的增強學習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邢科新;手功能康復機器人系統(tǒng)若干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孫洪穎;臥式下肢康復機器人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5 吳軍;上肢康復機器人及相關(guān)控制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6 姜瑩;全方位移動下肢康復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方法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楊勇;手臂康復機器人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8 史小華;坐/臥式下肢康復機器人研究[D];燕山大學;2014年
9 李醒;五自由度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系統(tǒng)的研究[D];東北大學;2012年
10 羅東峰;桌面式上肢康復機器人控制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齊;基于加速度計的下肢康復機器人示教訓練應用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2 梁霞;基于并聯(lián)機構(gòu)的腿部康復機器人運動單元研究[D];河北聯(lián)合大學;2014年
3 秦江偉;被動式上肢康復機器人虛擬現(xiàn)實控制系統(tǒng)開發(fā)[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4 褚亞奇;基于患者疼痛感的康復機器人系統(tǒng)控制方法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5年
5 宋新旺;上肢運動功能康復機器人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上海應用技術(shù)學院;2015年
6 張瑩;上下肢協(xié)同康復機器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7 張瑞雪;三自由度主動式上肢康復機器人結(jié)構(gòu)設(shè)計與開發(fā)[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8 周海濤;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王翔宇;基于主動康復策略的手部外骨骼機器人控制與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10 徐文墨;基于sEMG的上肢康復機器人控制系統(tǒng)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635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66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