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材料增強電致化學發(fā)光手性氨基酸傳感器研究
本文關鍵詞:納米材料增強電致化學發(fā)光手性氨基酸傳感器研究 出處:《西南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手性識別 電致化學發(fā)光 氨基酸 貴金屬納米材料 功能化碳納米復合材料
【摘要】: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之一,手性識別研究在生命科學、食品科學、醫(yī)藥科學及材料科學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發(fā)展響應靈敏、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檢測快速的手性識別方法成為生物及藥物的研究熱點。電致化學發(fā)光技術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檢測技術,它為手性識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納米材料中,金屬納米材料和碳納米材料具有優(yōu)良的電化學性能、較大的比表面積、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優(yōu)點,可廣泛應用于生物分子等手性選擇劑的固載,為手性電致化學發(fā)光傳感器的制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主要通過制備貴金屬納米材料和功能化碳納米材料,并將其應用于手性傳感界面的構(gòu)建,以實現(xiàn)對氨基酸對映體簡單有效、快速靈敏的識別和定量檢測。主要內(nèi)容有以下三部分:1.研究了新型兼具電致化學發(fā)光性質(zhì)和立體選擇性的納米復合雜化材料與脯氨酸對映異構(gòu)體(Pro)的相互作用。該研究體系中,在玻碳電極表面采用具有良好成膜性的陽離子交換劑Nafion固載由聯(lián)吡啶釕-金納米粒子復合材料和β-環(huán)糊精-石墨烯納米復合材料混合制備的納米復合雜化材料,用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拉曼(Raman)光譜技術對納米材料特性進行研究,采用電致化學發(fā)光技術(ECL)考察了該納米復合雜化材料與脯氨酸對映異構(gòu)體的相互作用。實驗結(jié)果表明,該納米復合雜化材料修飾電極能與Pro發(fā)生相互作用,并且對D-Pro產(chǎn)生更強信號響應,能夠?qū)Ω彼釋τ钞悩?gòu)體產(chǎn)生手性識別。2.研究了由D-氨基酸氧化酶、金鉑納米合金材料和多壁碳納米管構(gòu)建的手性生物傳感界面與D-丙氨酸的相互作用。SEM、循環(huán)伏安技術(CV)和電化學交流阻抗技術(EIS)用于電極修飾過程表面形貌和電化學性能測試,能量散射光譜儀(EDS)用于電沉積金鉑納米合金材料的制備監(jiān)控。該體系以魯米諾為發(fā)光探針檢測電致化學發(fā)光信號,因D-氨基酸氧化酶在對D-氨基酸特異性催化氧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過氧化氫是魯米諾電致化學發(fā)光的共反應試劑,可以極大地增強魯米諾的發(fā)光強度。實驗結(jié)果表明,該傳感器能夠?qū)σ幌盗械腄-氨基酸產(chǎn)生信號響應,并且對D-丙氨酸(D-Ala)的響應更好,而對L-丙氨酸(L-Ala)響應很差,因此能夠?qū)崿F(xiàn)對D-Ala的特異性識別與定量檢測。3.研究了基于L-谷氨酸氧化酶/金鈀納米合金/氯化血紅素-還原氧化石墨烯構(gòu)建的生物傳感界面與L-谷氨酸或D-谷氨酸(L-或D-Glu)的相互作用。修飾電極的構(gòu)建過程如下,首先將化學還原法制備的氯化血紅素-還原氧化石墨烯復合材料滴涂在玻碳電極表面,然后采用恒電位法制備金鈀納米合金材料,最后利用Au-S、Au-N鍵和靜電吸附作用結(jié)合L-谷氨酸氧化酶,從而構(gòu)建了酶生物傳感界面。掃描SEM、EDS、紫外-可見(UV-Vis)、CV和EIS對電極修飾材料和電極修飾過程進行研究。由于L-谷氨酸氧化酶能特異性催化L-Glu的過程中產(chǎn)生過氧化氫,以魯米諾為發(fā)光探針。實驗結(jié)果表明,該生物傳感器能夠?qū)-Glu產(chǎn)生良好的信號響應,而無法對D-Glu和其它氨基酸產(chǎn)生信號響應,因此該傳感器能夠?qū)崿F(xiàn)對L-Glu的有效識別與高靈敏檢測。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ral biosensor and proline enantiomer was studied by scanning tunnel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 ) ,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TEM ) and Raman spectroscopy . and therefore the sensor can realize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high - sensitivity detection of L - Glu .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57.1;TP2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安鏡如;姚晴;;電致化學發(fā)光法測定痕量鎳(Ⅱ)及機理研究[J];分析化學;1990年09期
2 陳曦,安鏡如;某些酰肼類化合物電致化學發(fā)光的比較[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1期
3 王倫;嚴鳳霞;王筱敏;;電致化學發(fā)光及其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J];化學通報;1991年05期
4 游新奎;液相色譜的交流電致化學發(fā)光檢測系統(tǒng)的研制[J];色譜;1995年03期
5 黃風華;陳國南;莊惠生;;10,10′-二甲基-3,3′二氨基-9,9′-雙吖啶電致化學發(fā)光行為及機理研究[J];分子科學學報;2008年01期
6 安鏡如,林建國;新試劑6-(2,4-二羥基苯基偶氮)-2,3-二氫-1,4酞嗪二酮的電致化學發(fā)光研究[J];分析化學;1992年06期
7 安鏡如,林建國;電致化學發(fā)光抑制效應測定硫脲[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2年05期
8 陳曦,王小如,黃本立;電致化學發(fā)光研究的新進展[J];分析化學;1998年06期
9 何品剛,劉祥萍,余慧,方禹之;電致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藥劑中鹽酸表阿霉素的含量[J];分析化學;2000年09期
10 張慧慧;朱勝男;丁照云;丁玉強;宋啟軍;;一種新型銥配合物的固相電致化學發(fā)光性能[J];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國南;段建平;莊惠生;;生物活性物質(zhì)的電致化學發(fā)光分析[A];第五屆全國光生物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2 陳國南;段建平;;生物活性物質(zhì)的電致化學發(fā)光分析[A];全國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學及其相關的分子生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1年
3 牛歡;袁若;柴雅琴;毛俐;曹婭玲;劉慧靜;;多重催化放大過硫酸根的電致化學發(fā)光用于超靈敏的免疫分析[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全國發(fā)光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韓恩;丁霖;鞠q,
本文編號:14017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40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