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化光片熒光顯微成像系統(tǒng)研制及其應用研究
【學位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TH742.65
【部分圖文】: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亙古至今,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微觀世界的認知。在這過程之中,顯微成像技術伴隨著人們對微觀世界的深入探索而不斷地發(fā)展。顯微意味著借助成像工具實現(xiàn)了僅憑靠人類肉眼無法實現(xiàn)的對微小事物的觀察。顯微鏡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顯微鏡的出現(xiàn),彌補了人們直接通過裸眼無法進一步觀察細微事物或者微觀結構的不足,開啟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研究的大門。顯微成像技術是伴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而不斷發(fā)展的。從 17 世紀,虎克顯微鏡的發(fā)明,人類第一次看到了植物細胞的結構。到 20 世紀上半葉,相差顯微鏡的發(fā)明,使得觀察未經(jīng)染色的透明活細胞成為可能。而隨著熒光蛋白的發(fā)現(xiàn),以及生物熒光標記技術的發(fā)展,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應運而生。使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能夠實現(xiàn)對多細胞的組織進行三維的掃描、重構,從而追蹤細胞在真實三維空間中的演化和發(fā)展。而近十年來,尖端的光片熒光顯微成像技術的出現(xiàn),又將三維顯微成像技術向更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作了極大的推進。
科 技 大 學 博 士 學 位 論 和信號的采集方式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不斷推動[2-6]。尤其隨著新型的生物熒光染料和轉基因熒光標記熒光顯微成像技術應運而生。熒光顯微成像作為對微細胞事件的強有力觀察手段,從誕生以來一直是現(xiàn)代技術。隨著熒光顯微成像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的新紀元[7]。
圖 1-3 基于光片熒光成像的三維腫瘤細胞團:(a)最大值投影三維細胞團圖像;(b)細胞團截面圖像[12]在發(fā)育生物學中,對生物器官組織乃至全胚胎的研究也在逐步向三維空間發(fā)展。雖然平面二維圖像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科研者們對細胞形態(tài)、體內(nèi)器官組織結構及全胚胎發(fā)育情況研究的需要。但是通過單一的平面投影圖像能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很有限的。在實際的生命個體中,其器官組織具有三維形態(tài),體內(nèi)結構細胞的生長發(fā)育形態(tài)也具有空間性。除此之外,實現(xiàn)生命機能的功能細胞分布于各個器官組織中,因此其分布同樣具有空間性。在對樣本進行更準確和嚴謹?shù)陌l(fā)育生物學研究時,研究者們往往需要在真實三維形態(tài)下對樣本進行更加精細的統(tǒng)計分析。例如通過對胚胎的三維成像,Irene Wacker 等人實現(xiàn)了對斑馬魚全胚胎中所有免疫細胞的定量分類統(tǒng)計,并在三維的免疫突觸統(tǒng)計分析結果中,研究了胸腺細胞和腎髓細胞在與癌細胞聯(lián)合培養(yǎng)時的細胞毒性反應[18]。在 2008 年,Philipp J. Keller 等人通過對早期斑馬魚胚胎發(fā)育過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軍;王國英;徐志喜;都景芳;頓國慶;周云;;顯微成像系統(tǒng)在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1年03期
2 曹靜;李采青;韓旭穎;張偉;李小鳳;;超高倍顯微成像系統(tǒng)在痰液真菌檢測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7年08期
3 王占山,曹健林,馬月英,陳星旦;正入射多層膜軟X射線顯微成像系統(tǒng)的實驗研究[J];儀器儀表學報;1996年06期
4 劉纓;張建芳;豆卓越;許榮;;超高倍顯微成像系統(tǒng)在陰道微生態(tài)評價中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2年05期
5 孟永宏,靳剛;橢偏光學顯微成像系統(tǒng)中的圖像采集及處理技術[J];光學精密工程;2000年04期
6 李朝輝;;激光掃描實時共聚焦顯微成像系統(tǒng)設計(英文)[J];光子學報;2011年05期
7 戴維德;李曉松;曾晶;劉凡光;顧瑛;;兩種熒光顯微成像系統(tǒng)亞細胞定位的對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24期
8 曹柱榮;丁永坤;董建軍;鄧博;黎宇坤;穆寶忠;伊圣振;吳俊峰;陳韜;張繼彥;楊志文;袁錚;李晉;胡昕;楊正華;繆文勇;蔣煒;袁永騰;黃天fE;陳伯倫;陳家斌;詹夏雨;張海鷹;康洞國;谷建法;葉文華;王占山;劉慎業(yè);江少恩;張保漢;張維巖;;X射線高空間分辨多色顯微成像系統(tǒng)研制及應用[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5年03期
9 戴維德,李曉松,曾晶,丁新民,劉凡光,顧瑛;三套熒光顯微成像系統(tǒng)在光敏劑亞細胞定位研究中的應用比較[J];激光生物學報;2005年02期
10 張運海;鈕賽賽;朱冀梁;賈硯文;;眼底橫向顯微成像系統(tǒng)的研制及應用[J];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華道柱;付玲;駱清銘;;基于光纖的非線性內(nèi)窺光學成像[A];中國遺傳學會第十屆全國激光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劉英華;董再勵;覃柯;張紋霖;;一種基于多項式的圖像離焦建模方法研究[A];2007'儀表,自動化及先進集成技術大會論文集(二)[C];2007年
3 王同飛;唐愛輝;王世強;;星型膠質細胞鈣活動:腦細胞網(wǎng)絡中的第二興奮系統(tǒng)?[A];2005年中國神經(jīng)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覃西;錢士勻;巫翠萍;黃瓊蓮;;多媒體顯微成像系統(tǒng)支原體濕片鏡檢與培養(yǎng)結果比較[A];中國性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江浩;小型化光片熒光顯微成像系統(tǒng)研制及其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7年
2 胡茂海;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成像系統(tǒng)及其信息分析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2年
3 朱思祁;基于液晶濾波器件的高光譜顯微成像系統(tǒng)設計及生物檢測應用[D];暨南大學;2015年
4 沈逸寧;脈沖強磁場瞬態(tài)光學顯微成像系統(tǒng)的研制與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5 劉洪濤;基于視覺的微夾持構件受力與應變測量方法[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6 劉曉晨;活細胞實時動態(tài)觀測與量化分析及應用[D];清華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莉s
本文編號:28338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yiqiyibiao/2833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