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收發(fā)望遠鏡的幾何布局對光束到達角起伏相關性的影響
本文選題:大氣光學 + 到達角起伏 ; 參考:《光學學報》2015年07期
【摘要】:大氣湍流的傾斜擾動會導致光束在通過大氣后到達角發(fā)生起伏。對于激光測距、激光導引星等應用場合,激光分別在發(fā)射和接收時兩次通過了湍流大氣。激光收發(fā)望遠鏡幾何布局方式的不同會引起激光發(fā)射和接收光路中的傾斜相關性出現(xiàn)差異,最終影響接收望遠鏡探測到的激光到達角起伏。從激光收發(fā)望遠鏡布局的一般幾何模型出發(fā),利用Zernike多項式波前展開,給出了受大氣湍流影響的分離孔徑傾斜相關函數(shù)。分析了收發(fā)共光路與非共光路情況下,不同的幾何限制導致的光束到達角起伏相關性變化。最后,討論了不同的激光收發(fā)望遠鏡的幾何布局對接收望遠鏡探測到的光束到達角起伏的影響。
[Abstract]:The obliquity disturbance of atmospheric turbulence will cause the arrival angle of the beam to fluctuate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atmosphere. For applications such as laser ranging and laser guidance, the laser passes through the turbulent atmosphere twice when it is transmitted and received. The different geometric layout of the laser transceiver telescope will cause the difference of the til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aser emission and the receiving optical path, and finally affect the laser arrival angle fluctuation detected by the receiving telescope. Based on the general geometric model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laser transceiver telescopes and using Zernike polynomial wavefront expansion, the skew correlation function of separated aperture affected by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s given. The dependence of angle of arrival fluctuation caused by different geometric constraints in the case of common and non-common optical paths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eometric configurations of laser transceiver telescopes on the angular of arrival fluctuations detected by receiving telescopes are discussed.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1103070)
【分類號】:TH7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熊耀恒,伏紅林;云南天文臺1.2m望遠鏡的光學系統(tǒng)[J];光電工程;1998年S1期
2 鄭向明;李祝蓮;伏紅林;何少輝;李榮旺;李語強;翟東升;熊耀恒;;云臺1.2m望遠鏡共光路千赫茲衛(wèi)星激光測距系統(tǒng)[J];光學學報;2011年05期
3 李榮旺;常翔;熊耀恒;;測距光束光斑漂移的數(shù)值仿真[J];光學學報;2011年11期
4 黃凱;周鈺;常翔;翟東升;熊耀恒;;激光導引星傾斜探測的非等暈性[J];光學學報;2014年04期
5 饒長輝;姜文漢;張雨東;凌寧;李梅;張學軍;李彥英;官春林;陳東紅;沈鋒;廖周;湯國茂;周璐春;王彩霞;張昂;吳碧琳;魏凱;;云南天文臺1.2m望遠鏡61單元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J];量子電子學報;2006年03期
6 陳京元;周鈺;常翔;熊耀恒;;研究自適應光學非等暈性的統(tǒng)一方法[J];中國激光;2013年04期
7 沈鋒,姜文漢;環(huán)形孔徑高斯光束的遠場特性[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費瑋瑋;王長清;劉濮鯤;蔡惠智;姜愛民;唐清善;;應用于低對比度擴展目標觀測的大型陣列太陽自適應光學電子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年12期
2 饒瑞中;;現(xiàn)代大氣光學及其應用[J];大氣與環(huán)境光學學報;2006年04期
3 賈建祿;王建立;趙金宇;王鳴浩;曹景太;;基于FPGA的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波前處理機[J];光學精密工程;2011年08期
4 寧禹;余浩;周虹;饒長輝;姜文漢;;20單元雙壓電片變形鏡對Zernike像差空間擬合能力的實驗研究[J];光學學報;2009年07期
5 鄭向明;李祝蓮;伏紅林;何少輝;李榮旺;李語強;翟東升;熊耀恒;;云臺1.2m望遠鏡共光路千赫茲衛(wèi)星激光測距系統(tǒng)[J];光學學報;2011年05期
6 盧光山,胡巍,傅喜泉,鄧冬梅,郭弘;環(huán)形光束的聚焦性質(zhì)研究[J];光子學報;2003年02期
7 林曉玲;李連煌;郭福源;鄭華;戴天貴;;高斯光束經(jīng)環(huán)形光柵的衍射特性分析[J];光子學報;2010年07期
8 周超;楊洪波;王富國;林旭東;;變形鏡像差擬合能力的有限元仿真[J];光子學報;2010年08期
9 林旭東;劉欣悅;王建立;衛(wèi)沛鋒;王富國;;基于干涉儀測量的變形鏡面形展平標定研究[J];光子學報;2012年05期
10 柳光乾;楊磊;鄧林華;李銀柱;劉忠;;大氣湍流對天文望遠鏡光電導行精度的影響[J];光學學報;2013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藍朝楨;空間目標天基光學觀測系統(tǒng)建模與探測能力分析[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9年
2 李邦明;基于微機械薄膜變形鏡的像差校正技術及其應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3 孫全;基于PolyMUMPs技術的微機電變形鏡的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4 李斐;相位差波前探測技術及其在圖像恢復中的應用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5 楊甬英;可用于瞬態(tài)激光波前畸變實時檢測技術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6 楊華峰;用于提高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空間校正能力的組合變形鏡波前校正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7 寧禹;雙壓電片變形反射鏡的性能分析與應用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8 陳波;自適應光學圖像復原理論與算法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8年
9 吳鵬;基于SH波前傳感器的大量程人眼波前像差測量系統(tǒng)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余浩;光束近場振幅畸變和相位畸變?nèi)珗鲅a償?shù)淖赃m應光學控制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曉玲;基于PSD的激光坡度指向與測量裝置[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振磊;自適應光學圖像復原算法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9年
3 劉邈;基于正交混頻技術的相位式激光測距儀設計[D];天津大學;2012年
4 王丹;小像差壓電變形鏡制造技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秦少偉;回波測量用高精度三維微調(diào)架結(jié)構(gòu)設計與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0年
6 劉曉云;部分相干光傳輸?shù)睦碚摵蛯嶒炑芯縖D];華僑大學;2006年
7 裴正平;自適應光學技術用于改善固體激光器光束質(zhì)量的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8 劉軍;漫反射激光測距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9 馬蘭;大倍率大口徑觀光望遠鏡的光學系統(tǒng)設計[D];長春理工大學;2009年
10 張旭紅;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共軛高度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志波;張忠萍;楊福民;韓虹;;衛(wèi)星激光測距回波探測成功概率統(tǒng)計分析[J];測繪科學;2006年03期
2 楊國韜,劉炳模,王嘉珉,傅利平,徐寄遙,程學武,萬衛(wèi)星,龔順生;根據(jù)激光雷達觀測結(jié)果研究中國武漢地區(qū)鈉層的分布[J];地球物理學報;2003年05期
3 熊耀恒,伏紅林;云南天文臺1.2m望遠鏡的光學系統(tǒng)[J];光電工程;1998年S1期
4 姜崇國,何妙嬋,鄭向明;可門控單光子探測器在天文觀測中的應用[J];光電子技術與信息;2001年04期
5 饒長輝,姜文漢,凌寧;低階模式校正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的非等暈限制[J];光學學報;2000年11期
6 黃印博,王英儉;跟蹤抖動對激光湍流大氣傳輸光束擴展的影響[J];光學學報;2005年02期
7 季小玲;張濤;陳曉文;李曉慶;陳森會;;平頂光束通過湍流大氣傳輸?shù)墓庾V特性[J];光學學報;2008年01期
8 錢仙妹;朱文越;饒瑞中;;非均勻湍流路徑光傳播數(shù)值模擬中相位屏間C_n~2的選取[J];光學學報;2008年10期
9 陳京元;;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的幾何非等暈性[J];光學學報;2010年04期
10 賈方秀;丁振良;袁峰;葛東升;;基于全相位快速傅里葉變換譜分析的激光動態(tài)目標實時測距系統(tǒng)[J];光學學報;2010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黃知濤;周一宇;姜文利;;一階循環(huán)到達角估計及其在干涉儀中的應用[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06年05期
,本文編號:21121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yiqiyibiao/211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