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顯微鏡系統(tǒng)廣義預測控制與成像
本文關鍵詞: 原子力顯微鏡 成像方法 廣義預測控制 自整定 出處:《控制理論與應用》2015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掃描樣品時,控制參數(shù)調節(jié)困難,依賴于操作經(jīng)驗.本文基于在線動態(tài)模型辨識,提出了一種AFM系統(tǒng)廣義預測自校正控制與成像方法.首先,利用CARIMA(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average)參數(shù)模型來描述局部線性化后的AFM系統(tǒng)模型,并通過在線動態(tài)模型辨識得到線性化模型的參數(shù);基于該模型,采用基于GPC(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的優(yōu)化方法,在線求解類PI(proportional integral)控制器的參數(shù),進而得到一種具有控制參數(shù)自動調整功能的AFM成像方法.為了驗證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仿真與實驗測試.結果表明,在AFM掃描速度不同或PI參數(shù)選擇不恰當?shù)那闆r下,該方法能夠自動地調整控制器參數(shù),從而減小控制誤差,提高成像精度.
[Abstract]: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parameters whe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sis-AFM is used to scan the samples. Based on online dynamic model identification, a generalized predictive self-tuning control and imaging method for AFM systems is proposed. Using CARIMA(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average). The parameter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locally linearized AFM system model. The parameters of the linearized model are obtained by on-line dynamic mode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GPC(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is adop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PI(proportional integral-like controller are solved online. Then a AFM imaging method with the function of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control parameters is obtained. In order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tests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AFM scan speed is different or the Pi parameter is not properly selected, the controller parameters can be adjusted automatically by this method, which can reduce the control error and improve the imaging accuracy.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機器人與信息自動化研究所;天津市智能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127006,61203333) 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JCQNJC03200)資助~~
【分類號】:TH742
【正文快照】: 1引言(Introduction)由于醫(yī)學、生物、化學等對高性能納米測量技術的要求不斷提高,現(xiàn)有的AFM逐漸難以滿足科研工作者的需求.一方面,不同于傳統(tǒng)光學顯微鏡的一次成像,AFM在成像時需要對樣品進行逐點掃描,因此其成像速度非常慢[1].一些化學與生物任務需要觀測活性樣品的快速變化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董曉坤;方勇純;周嫻瑋;張玉東;;基于壓電掃描管動態(tài)特性分析的AFM成像方法研究[J];高技術通訊;2008年01期
2 周嫻瑋;方勇純;董曉坤;張玉東;;基于RTLinux的AFM實時反饋控制系統(tǒng)[J];計算機工程;2008年15期
3 孫磊;金曉明;;基于子空間辨識的模型預測控制策略及其應用[J];控制理論與應用;2009年03期
4 王蓬;李少遠;;一類非線性系統(tǒng)的多模型預測控制[J];控制與決策;2007年10期
5 陳增強,,車海平,袁著祉;具有比例積分結構的廣義預測自校正控制器[J];控制與決策;1994年02期
6 石宇靜;柴天佑;;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與多模型的非線性自適應廣義預測控制[J];自動化學報;2007年05期
7 侯忠生;許建新;;數(shù)據(jù)驅動控制理論及方法的回顧和展望[J];自動化學報;2009年06期
8 馬建軍;鄭志強;胡德文;;包含執(zhí)行器動力學的子空間預測動態(tài)控制分配方法[J];自動化學報;2010年01期
9 張玉東;高金晟;周嫻瑋;方勇純;;原子力顯微鏡仿真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9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慶波;尹怡欣;關心;;基于系統(tǒng)特征數(shù)據(jù)辨識的控制器設計[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2 李東俠,張忠祿;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廣義預測控制綜述[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李景魁;;鋼鐵廠高爐供料自動控制系統(tǒng)設計[J];電氣應用;2011年24期
4 吳一鳴;雷虎民;邵雷;劉代軍;;基于輸入輸出數(shù)據(jù)的一體化多模型建模與控制[J];電光與控制;2011年08期
5 韓冰;韓敏;;基于動態(tài)BP算法的非線性滯后系統(tǒng)辨識[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6 彭輝;具有 PI 結構的自校正動態(tài)矩陣加權控制算法[J];電氣傳動自動化;1997年04期
7 郭偉;王偉;;一種改進的廣義預測控制算法分析與應用[J];電氣自動化;2008年02期
8 華寶成;錢建強;姚駿恩;;狀態(tài)激勵輕敲模式原子力顯微鏡的設計與仿真[J];電子顯微學報;2011年01期
9 林岳松;陳琳;郭寶峰;;基于數(shù)據(jù)驅動的信息融合及其在車輛聲辨識中的應用[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1年09期
10 鮑額爾敦;王小平;董新民;陳勇;;過驅動飛行器積分滑模容錯控制方法[J];飛行力學;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del Free Adaptive Control with Measurement Disturbance[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董曉坤;方勇純;張玉東;;一種基于臨近點集數(shù)據(jù)融合的AFM動態(tài)成像方法[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Trajectory Tracking and Optimal Obstacle Avoidance of Mobile Agent based on Data-driven Control[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4 王衛(wèi)紅;侯忠生;霍海波;金尚泰;;一類基于數(shù)據(jù)驅動的控制器設計及其參數(shù)整定方法[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黃景濤;池小梅;江愛朋;茅建波;;基于數(shù)據(jù)驅動的電站鍋爐NO_x軟測量研究[A];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A卷[C];2011年
6 于杰;方勇純;張玉東;董曉坤;;用于AFM快速成像的變速掃描方法研究[A];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B卷[C];2011年
7 陳新;謝永芳;;基于數(shù)據(jù)的銅閃速熔煉操作模式的匹配策略[A];2011中國有色金屬行業(yè)儀表自動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王春林;張日東;;一類非線性系統(tǒng)的迭代預測控制[A];2009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論文集(3)[C];2009年
9 ;Full Form Dynamic Linearization Based Data-driven MFAC for a Class of Discrete-time Nonlinear Systems[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CDC)[C];2011年
10 ;Model-free Adaptive Control for model mismatch power converters[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CDC)[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殷辰X;基于高階內模的迭代學習控制及應用[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2 卜旭輝;數(shù)據(jù)驅動無模型自適應控制與學習控制的魯棒性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張愛國;靜止同步串聯(lián)補償器的數(shù)學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4 王偉;煉焦過程綜合生產(chǎn)目標的智能預測與協(xié)調優(yōu)化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 周金柱;電子裝備結構因素對電性能影響的支持向量建模與補償[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6 潘立鑫;水下機器人近水面橫遙減搖控制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楊立平;舵槳聯(lián)控式水下機器人容錯控制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哀微;基于隨機逼近的數(shù)據(jù)驅動控制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孫峻;非線性模型預測控制理論及應用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2年
10 徐湘元;基于模型的控制[D];華南理工大學;199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士軍;基于無模型自適應控制的溫度控制實驗平臺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2 王永森;數(shù)據(jù)驅動控制算法軟件仿真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3 李磊磊;高性能噴墨繪圖儀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4 關賀;PID AQM算法在實際網(wǎng)絡和數(shù)據(jù)驅動方式中的實現(xiàn)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張學同;基于數(shù)據(jù)的城市污水泵站系統(tǒng)建模與控制應用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6 程應峰;基于逆系統(tǒng)多模型主動容錯控制方法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7 孟莎莎;稀土萃取過程預測控制方法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09年
8 呂品;釹鐵硼氫粉碎工藝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D];內蒙古科技大學;2010年
9 華晨;高超聲速飛行器縱向通道的預測控制器設計及可視化仿真[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吳永玲;數(shù)據(jù)驅動控制系統(tǒng)的時變辨識與飽和特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振框,李少遠;MIMO非線性系統(tǒng)的多模型建模方法[J];電子學報;2005年01期
2 師曉麗;余軍平;江雅新;方曉紅;;原子力顯微鏡在生物醫(yī)學研究中的應用[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06年07期
3 劉士榮,林衛(wèi)星,俞金壽,楊先一;非線性動態(tài)系統(tǒng)神經(jīng)模糊建模與內模/PID雙重控制系統(tǒng)設計[J];控制理論與應用;2004年04期
4 楊華;李少遠;;一種新的基于遺忘因子的遞推子空間辨識算法[J];控制理論與應用;2009年01期
5 李檸,李少遠,席裕庚;利用模糊滿意聚類建立pH中和過程模型[J];控制與決策;2002年02期
6 韓璞,王東風,王國玉,董澤;多模型預測函數(shù)控制及其應用研究[J];控制與決策;2003年03期
7 潘天紅;李少遠;;基于即時學習的非線性系統(tǒng)優(yōu)化控制[J];控制與決策;2007年01期
8 陳增強;袁著祉;李玉梅;侯平;王維民;崔保民;;工業(yè)鍋爐的加權預測自校正控制[J];自動化學報;1993年01期
9 許建新,侯忠生;學習控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05年06期
10 侯忠生;晏靜文;;帶有迭代學習前饋的快速路無模型自適應入口匝道控制[J];自動化學報;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周嫻瑋;方勇純;;原子力顯微鏡中壓電掃描器的非線性特性研究[A];2005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濤;曹志軍;張利軍;張娟;;原子力顯微鏡在檢驗檢疫工作中的應用[J];檢驗檢疫科學;2008年06期
2 從征;原子力顯微鏡用干涉術定標[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00年02期
3 張冬仙,黃峰;臥式原子力顯微鏡的研制[J];光學儀器;2001年02期
4 吉曉江,田云飛,趙純培,陳紅,王英梅,李志強,陳敏,廖隆理;原子力顯微鏡和皮革膠原纖維精細結構研究[J];現(xiàn)代儀器;2002年01期
5 張德添,何昆,張颯,楊怡,周濤,張學敏,趙曉光,薛燕;原子力顯微鏡發(fā)展近況及其應用[J];現(xiàn)代儀器;2002年03期
6 ;原子力顯微鏡[J];物理測試;2002年05期
7 何昆,張德添,張學敏,楊怡,周濤,張颯;原子力顯微鏡在生物醫(yī)學中的應用[J];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院刊;2002年02期
8 戴世勛 ,楊建虎;用原子力顯微鏡揭示晶體生長奧秘[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03年08期
9 施洋,章海軍;新型大掃描范圍原子力顯微鏡的研究[J];光電工程;2004年06期
10 張德添,張颯,何昆,楊怡,周濤,張英鴿;原子力顯微鏡在生物醫(yī)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儀器;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褚明福;肖灑;鄒樂西;仲敬榮;任清波;;金屬鈾氧化的拉曼光譜和原子力顯微鏡在線研究[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8年版)[C];2009年
2 孫全梅;陳佩佩;陳龍;吳承東;楊煥杰;韓東;;原子力顯微鏡在微循環(huán)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微循環(huán)2009學術大會會議指南及論文摘要[C];2009年
3 錢建強;李淵;華寶成;李英姿;;火星探測原子力顯微鏡幾個關鍵技術的研究[A];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863計劃“深空探測與空間實驗技術”重大項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王曉東;紀小龍;;透過原子力顯微鏡觀察細胞看病理學科發(fā)展[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日程及論文匯編[C];2010年
5 楊金濤;徐文東;;原子力顯微鏡系統(tǒng)中的光點跟蹤設計[A];上海市激光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胡慶泉;陳立群;;原子力顯微鏡微懸臂梁非線性振動分析[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宋維旭;趙曉云;伍津津;朱堂友;楊桂紅;;應用原子力顯微鏡對不同類型膠原蛋白與細胞粘附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丁海濤;;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聯(lián)用對活細胞的相關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資料匯編[C];2009年
9 紀星涉;魏煥萍;單云官;;原子力顯微鏡在病理診斷中的應用[A];第二屆全國解剖學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黃水花;黎全;黃云;楊開勇;劉賤平;;原子力顯微鏡實驗教學方法探索[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及協(xié)作委員會2009年全體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創(chuàng)文;本原納米儀器公司承擔863課題[N];科技日報;2008年
2 辛 力;碳納米管被“激光鑷子”牽鼻走[N];大眾科技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思田;計量型原子力顯微鏡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2 周嫻瑋;原子力顯微鏡成像與納米操作控制的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3 竇建華;原子力顯微鏡針尖-表面相互作用分子動力學仿真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胡慶泉;原子力顯微鏡動力學行為分析[D];上海大學;2007年
5 董曉坤;高速原子力顯微鏡的成像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6 楊春來;超聲振動原子力顯微鏡成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7 張冬仙;原子力顯微術的新方法研究及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系統(tǒng)研制[D];浙江大學;2004年
8 劉穎;細胞與亞細胞層面上對穩(wěn)恒磁場—抗癌藥物聯(lián)合效應的AFM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潘勇;原子力顯微鏡在人工磷脂雙分子層、膜蛋白和成纖維細胞的應用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10 王楠;利用原子力顯微鏡在納米尺度上研究蛋白質的力電效應[D];重慶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曉鳳;電化學原子力顯微鏡的研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邱晗;基于原子力顯微鏡的納米梁諧振器振動特性的測試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3 原劍;大掃描范圍原子力顯微鏡的研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工研究所);2006年
4 張濤;原子力顯微鏡在材料和生命科學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5 李陽;液橋對原子力顯微鏡成像的影響[D];北京化工大學;2013年
6 陳瑩瑩;質膜微囊的分離和原子力顯微鏡研究及體外模擬的初步探討[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英飛;新型數(shù)字式原子力顯微鏡的研制與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8 張虎;液相型原子力顯微鏡的研制及其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9 劉晗;原子力顯微鏡掃描量子點的微懸臂動力學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10 劉坤;原子力顯微鏡定位系統(tǒng)控制策略及誤差補償方法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648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yiqiyibiao/146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