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梳狀波的相干光正交頻分復用-無源光網(wǎng)系統(tǒng)的算法
本文選題:光通信 + 正交頻分復用; 參考:《光學學報》2017年07期
【摘要】:研究了基于光梳狀波的正交頻分復用-無源光網(wǎng)(OFDM-PON)下行相干檢測實驗系統(tǒng)的結構和數(shù)字信號處理算法,采用多波長的光梳狀波發(fā)生器作為光線路終端光源,其中一個波長作為傳輸OFDM信號的信號光,相鄰的光波長作為本振光;谠撓到y(tǒng),光網(wǎng)絡單元端的相干接收可以實現(xiàn)光相位噪聲抵消。由于沒有載波偏移和光相位噪聲,數(shù)字信號處理過程被簡化。比較了導頻輔助(PA)算法、最大似然(ML)算法和PA+ML算法3種相位估計算法的性能。研究結果表明,PA+ML算法能獲得更好的性能,可以將導頻子載波的數(shù)目減少至2,并且接收機靈敏度可提高至-30dBm。該OFDM-PON系統(tǒng)的硬件和軟件設計有望成為下一代光接入網(wǎng)絡的解決方案。
[Abstract]:The structure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 of the coherent detection system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PON) downlink based on optical comb wave (OFDM-PON) are studied. A multi-wavelength optical comb wave generator is used as the terminal light source of optical line. One wavelength is used as signal light to transmit OFDM signal, and the adjacent wavelength is used as local oscillator. Based on this system, optical phase noise cancellation can be realized by coherent reception at the cell end of optical network. Without carrier offset and optical phase noise, the process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s simplified. The performance of pilot-assisted (PA) algorithm, maximum likelihood (ML) algorithm and PAML algorithm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 ML algorithm can achieve better performance,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pilot subcarriers to 2, and the receiver sensitivity can be increased to -30 dBm.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of the OFDM-PON system is expected to be the solu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ptical access network.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wǎng)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614201060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132004,61275073) 上海市科委項目(16511104100,16YF1403900,15511105400,15530500600)
【分類號】:TN92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鄺彩霞;陳榮榮;宋英雄;汪敏;林如儉;;基于反射式半導體光放大器的OFDM-PON上行通道吞吐潛力[J];光學學報;2016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榮榮;鄺彩霞;馬俊潔;汪敏;林如儉;張倩武;;基于光梳狀波的相干光正交頻分復用-無源光網(wǎng)系統(tǒng)的算法[J];光學學報;2017年07期
2 楊文華;王海龍;王兆翔;韋志祿;龔謙;;量子點半導體光放大器的波長轉換效率[J];光學學報;2017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董毅;趙尚弘;李勇軍;鄧博于;;基于級聯(lián)SOA結合兩級偏移濾波的波長保持型星上全光再生方案[J];光學學報;2015年05期
2 盧嘉;胡園園;劉劍飛;曾祥燁;高軍萍;;基于SOA的平行雙抽運結構偏振復用OFDM信號的全光波長變換[J];中國激光;2015年02期
3 姚海濤;李蔚;韓紀龍;王藝蒙;賀志學;楊奇;余少華;;基于正交波形復用技術的無源光網(wǎng)絡上行信號傳輸方法[J];中國激光;2014年08期
4 王藝蒙;李蔚;韓紀龍;姚海濤;余少華;楊奇;;基于小波包變換碼的新型無源光網(wǎng)絡上行信號復用和傳輸方法[J];中國激光;201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遲文升;李紅艷;方磊;;基于正交頻分復用的自適應載波調(diào)控策略[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年25期
2 林舒;尹霄麗;忻向軍;曾軍英;;光纖射頻傳輸系統(tǒng)中相干正交頻分復用的研究[J];光通信技術;2008年12期
3 姜暉;李道本;;正交頻分復用的一種拓展技術[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4 魏振;張哲;任光亮;;正交頻分復用和調(diào)頻復合探測體制研究[J];電子科技;2009年07期
5 張協(xié)衍;章兢;王玲;廖洪運;;基于正交頻分復用的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J];科技導報;2010年12期
6 王亞君;石志強;;正交頻分復用系統(tǒng)概述[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7 殷洪璽;王一名;;光正交頻分復用通信的原理、關鍵技術及其應用[J];量子電子學報;2011年06期
8 伍偉池;張多英;;光正交頻分復用的關鍵技術研究[J];光通信技術;2013年11期
9 焦紅霞;;正交頻分復用的抗噪性能分析[J];電子世界;2014年06期
10 傅延增,張海林,王育民;正交頻分復用中的符號同步技術[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月秀;林野;;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及應用研究[A];浙江省電子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束鋒;趙光玲;吳樂南;;正交頻分復用通信系統(tǒng)的聯(lián)合同步算法[A];第十屆全國信號處理學術年會(CCSP-2001)論文集[C];2001年
3 陳春朋;胡啟梁;孫艷華;吳強;張延華;;T-DMB系統(tǒng)的C語言仿真[A];中國通信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高建勤;熊淑華;;正交頻分復用(OFDM)原理及其實現(xiàn)[A];四川省通信學會二零零四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二)[C];2004年
5 胡正群;施滸立;裴軍;杜曉輝;;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的OFDM技術[A];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機械工程分會2009年機械電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李昕;;OFDM(正交頻分復用)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A];2004’中國通信學會無線及移動通信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馬延;;探討O-OFDM系統(tǒng)應用技術[A];2013年7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8 王昕;張正喜;;基于802.16a的OFDM同步技術及DSP實現(xiàn)[A];江蘇省通信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昕;丁國華;;OFDM系統(tǒng)中的關鍵技術[A];江蘇省通信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孫浩;智慧川;;基于Simulink的OFDM系統(tǒng)仿真與性能分析[A];2009年全國無線電應用與管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唐偉;時域同步正交頻分復用數(shù)字傳輸技術成功[N];科技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汪俊芳;基于正交頻分復用的自適應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2 王東;基于光正交頻分復用的光與無線融合接入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3 雷誠;高效靈活的正交頻分復用無源光網(wǎng)絡技術的研究[D];清華大學;2014年
4 李科;差分OFDM系統(tǒng)與MIMO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5 劉卓;靈活大容量的OFDM-PON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4年
6 胡e,
本文編號:2089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08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