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內(nèi)反射技術檢測大口徑光學元件體內(nèi)缺陷
本文選題:測量 + 缺陷深度位置檢測 ; 參考:《中國激光》2017年06期
【摘要】:為有效檢測光學元件體內(nèi)的缺陷情況,利用全內(nèi)反射技術,讓激光束在光學元件內(nèi)部多次全內(nèi)反射后獲得缺陷的散射光斑圖像,結合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橢圓擬合等方法對散射圖像進行處理,得到缺陷的三維位置信息。對該方法進行了實驗驗證,實驗結果表明,掃描采集35幅圖像即可完成對尺寸為150mm×120mm×20mm的大口徑光學元件的全部缺陷檢測,待測樣品缺陷點的深度位置定位精度優(yōu)于150μm,說明該方法可以有效檢測大口徑光學元件缺陷點。針對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誤差來源和限制系統(tǒng)分辨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提高成像系統(tǒng)橫向分辨率或減小激光束橫截面寬度均可有效地提高系統(tǒng)的分辨率。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tect the defects in the optical element, the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make the laser beam to get the scattered spot image of the defect after the internal reflection of the optical element, and the scattered image is processed by the method of ellipse fitting based on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 information of the defect is obta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defect detection for large aperture optical elements with a size of 150mm x 120mm x 20mm can be detected by scanning 35 images. The precision of the depth position positioning of the defect points to be measured is better than 150 mu m, indicating that th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tect the defect points of large aperture optical elements. The source of error and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resolution of the system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olution of the system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by improving the lateral resolution of the imaging system or reducing the width of the laser beam cross sec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
【分類號】:O43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許逸軒;蔣正東;王華林;何勇;;亞表面損傷深度測量的理論研究與實驗分析[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6年11期
2 王丹;廖延彪;張敏;;雙光束干涉儀中橢圓擬合估算的參數(shù)精度研究[J];光學學報;2016年03期
3 王景賀;張磊;王洪祥;郭海濤;;基于熒光共聚焦技術熔石英亞表層損傷檢測方法[J];中國激光;2015年04期
4 崔輝;劉世杰;趙元安;楊俊;劉杰;劉文文;;全內(nèi)反射顯微技術探測亞表面缺陷新方法研究[J];光學學報;2014年06期
5 江少恩;丁永坤;劉慎業(yè);張保漢;鄭志堅;楊家敏;繆文勇;黃天fE;張繼彥;李三偉;曹磊峰;;神光系列裝置激光聚變實驗與診斷技術研究進展[J];物理;2010年08期
6 閆蓓;王斌;李媛;;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橢圓擬合改進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卓;光學材料加工亞表面損傷檢測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舞杰;何廣棟;聶新橋;;基于改進RANSAC算法的PCB板定位方法的研究[J];機床與液壓;2017年09期
2 郭成成;鄭守住;;一種有效的影像中橢圓形目標提取方法[J];電子測量技術;2017年04期
3 劉澤慶;張玉榮;蔡燦偉;;視覺測量中圓形標志兩種提取方法的比較[J];光學儀器;2017年02期
4 高源;梁正友;;基于融合星射線法和橢圓擬合法的瞳孔定位研究[J];電子世界;2017年07期
5 康寧波;強鋒;吳龍國;王松磊;何建國;;基于電磁式同步執(zhí)行機構的鮮棗分級機設計與試驗[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7年07期
6 肖太平;;橋墩傾斜監(jiān)測新方法研究[J];江西測繪;2017年01期
7 曹劭文;石會財;張蓉竹;孫年春;;時域控制精度對多脈沖疊加效果的影響[J];紅外與激光工程;2017年03期
8 楊菲菲;繆潔;謝雨江;劉德安;朱健強;;全內(nèi)反射技術檢測大口徑光學元件體內(nèi)缺陷[J];中國激光;2017年06期
9 李強;王玫;劉爭紅;;基于RFID覆蓋掃描的標簽定位方法[J];計算機工程;2017年03期
10 王曉斌;;井工開采機電事故傷亡人數(shù)及致死率分析[J];煤炭與化工;2017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曉龍;強激光系統(tǒng)熔石英基底的處理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2 王建彬;固結磨料研磨藍寶石工件的材料去除機理及工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年
3 戴子華;固結磨料研磨K9玻璃亞表面損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年
4 徐志強;小口徑非球面斜軸磁流變拋光關鍵技術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5 彭文強;基于材料彈性域去除的超光滑表面加工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6 金會良;大氣等離子體去除熔石英損傷層過程中表面形成機理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呂東喜;硬脆材料旋轉超聲加工高頻振動效應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喬國朝;氮化硅陶瓷超聲振動銑磨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袁征;KDP晶體離子束拋光理論與工藝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10 鐵貴鵬;KDP晶體單點金剛石車削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子謙;范之國;金海紅;張旭東;;基于大氣偏振模式全局特征的中性點識別方法[J];光學學報;2014年07期
2 崔輝;劉世杰;趙元安;楊俊;劉杰;劉文文;;全內(nèi)反射顯微技術探測亞表面缺陷新方法研究[J];光學學報;2014年06期
3 宋國志;劉濤;諶雅琴;李國光;王建東;;利用多個標準樣品校準光譜橢圓偏振儀[J];光學學報;2014年03期
4 解則曉;高翔;崔健;;移動式三維測量用圓形標記點提取算法[J];中國激光;2013年12期
5 田愛玲;王輝;王春慧;;光學元件亞表面損傷的激光散射仿真研究[J];中國激光;2013年09期
6 夏博;姜瀾;王素梅;閆雪亮;劉鵬軍;;飛秒激光微孔加工[J];中國激光;2013年02期
7 楊明紅;趙元安;蘇涵韓;單海洋;易葵;邵建達;;基底亞表面裂紋對減反射膜激光損傷閾值的影響[J];中國激光;2012年08期
8 張華勇;王東寧;施清平;田長棟;王利威;張敏;廖延彪;;基于3×3耦合器的光纖水聽器時分復用系統(tǒng)的光強補償方法[J];中國激光;2011年11期
9 劉健;馬占龍;王君林;;光學元件亞表面損傷檢測技術研究現(xiàn)狀[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1年08期
10 鄧燕;許喬;柴立群;徐建程;石琦凱;羅晉;;光學元件亞表面缺陷的全內(nèi)反射顯微檢測[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9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周旭升;大中型非球面計算機控制研拋工藝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2 張銀霞;單晶硅片超精密磨削加工表面層損傷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3 霍鳳偉;硅片延性域磨削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4 彭小強;確定性磁流變拋光的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4年
5 鄧朝暉;納米結構陶瓷涂層精密磨削機理及仿真預報技術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力源;用現(xiàn)代方法制造光學元件[J];應用光學;2005年01期
2 ;光學元件庫——歐普特科技[J];大學物理;2005年02期
3 ;光學元件庫——歐普特科技[J];大學物理;2005年07期
4 ;光學元件庫——歐普特科技[J];大學物理;2005年10期
5 ;光學元件庫——歐普特科技[J];大學物理;2005年11期
6 于允平;;塑料光學元件的發(fā)展及應用[J];光學技術;1990年02期
7 ;光學元件測試與設備[J];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文摘;2000年02期
8 李瑞琴;;光學元件測試與設備[J];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文摘;2001年06期
9 ;光學元件測試與設備[J];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文摘;2002年02期
10 ;光學元件[J];電子科技文摘;2002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偉;許喬;胡曉陽;;高精度高閾值光學元件制造[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0)[C];2000年
2 陳曉蘋;;光學元件表面質量穩(wěn)定性預測方法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3 梁景芳;李錫善;;大尺寸高精度平面光學元件的制造和檢測[A];第九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4 王偉平;;強激光對傳輸光學元件熱效應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3)[C];2003年
5 黃祖鑫;胡曉陽;周文超;田小強;;光學元件微吸收特性測量儀研制進展[A];第十四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張蓉竹;楊春林;許喬;蔡邦維;;強光系統(tǒng)光學元件波前相位梯度分析[A];第九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7 蔡榮;許全益;楊力;伍凡;;高精度同心光學元件制作工藝技術[A];2002年中國光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鄧燕;柴立群;許喬;;強光光學元件波前檢測算法[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5)[C];2005年
9 王占山;張眾;吳永榮;陳玲燕;;中子多層膜光學元件研究[A];第三屆散裂中子源多學科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李思濤;葉嘉雄;阮玉;徐啟陽;郭志霞;;二元光學元件的制作及其誤差分析[A];湖北省激光學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山西長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吳宇軒;淺析光學元件的表面質量[N];山西科技報;2011年
2 徐永濤;鳳凰光學:光學元件龍頭 參股銀行[N];中國證券報;2007年
3 ;IBM宣布在激光芯片領域實現(xiàn)重大突破[N];計算機世界;2010年
4 記者 張兆軍 通訊員 于萬冰;“刻寫”世界高精尖[N];科技日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宋廣玉 本報通訊員 陳寧 洪立軍;南京英田光學攻克激光可控核聚變瓶頸[N];南京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亮;光學元件表面污染對負載能力影響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2 欒銀森;基于光場相機的光學元件損傷在線檢測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7年
3 師智全;大型固體激光裝置光學元件結構穩(wěn)定性分析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4 彭志濤;強激光復雜光機組件光學元件激光損傷在線檢測技術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5 陳曉蘋;延長玻璃質光學元件工作壽命的表面強化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1年
6 馮博;慣性約束聚變終端光學元件損傷在線檢測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張蓉竹;ICF系統(tǒng)光學元件高精度波前檢測技術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8 聶婭 ;亞波長光學元件的特性及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9 谷勇強;投影光刻物鏡光學元件的離子束精修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3年
10 胡春暉;航天高光譜儀光學元件位置誤差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旭冬;基于機器學習的終端光學元件損傷識別及分類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穆綿;投影法光學元件面形檢測技術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3年
3 張興鑫;基于損耗特性的光學元件表面質量表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6年
4 林建興;超光滑光學元件表面表征方法研究[D];福州大學;2014年
5 戚子文;基于移相干涉的光學元件位相缺陷檢測技術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許楠楠;圓形光學元件輪廓自動檢測技術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6年
7 呂少龍;基于電場和氣流的光學表面污染物在位去除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8 韓豐明;激光清洗光學元件表面污染的機理與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9 李陽;超光滑球面光學元件表面缺陷檢測及定量化評價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10 余麗芳;大口徑光學元件激光預處理系統(tǒng)運動控制軟件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886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188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