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二極管疊陣單側抽運Nd:YAG陶瓷聚光腔的聚光特性
本文選題:激光器 切入點:全固態(tài)激光器 出處:《中國激光》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針對固體激光增益模塊緊湊化、簡單化的設計需求,建立了激光二極管(LD)疊陣單側抽運Nd:YAG晶體棒的模型,并利用TracePro軟件對陶瓷聚光腔內(nèi)Nd:YAG晶體棒抽運光的吸收情況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分析了聚光腔形狀、晶體棒半徑和Nd3+摻雜濃度及其他影響因素對聚光效率和增益分布均勻性的影響。研究表明,聚光效率隨聚光腔橫截面積近似呈線性變化,Nd~(3+)摻雜原子數(shù)分數(shù)為0.5%、半徑為2mm的Nd:YAG晶體棒可以實現(xiàn)光斑半徑約為1.0mm的近基模振蕩輸出;晶體棒均勻抽運區(qū)域半徑與U型聚光腔半徑的比值約為0.5時,抽運光吸收較為均勻。LD疊陣單側抽運Nd:YAG晶體的抽運結構可以獲得65%的聚光效率,增益分布均勻性優(yōu)于0.65。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mpact and simpl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solid-state laser gain module, the model of single-side pumped Nd:YAG crystal rod by laser diode (LD) stack array is established. The absorption of pumped light by Nd:YAG crystal rod in ceramic concentrator is simulated by TracePro software. The shape of the cavity i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the radius of the crystal rod, the concentration of Nd3 doping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concentr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uniformity of the gain distribution are studied. The concentration efficiency changes linearly with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the cavity. The doped atom number fraction is 0.5 and the Nd:YAG crystal rod with a radius of 2 mm can realize the near-base mode oscillation with the radius of light spot about 1.0 mm. When the ratio of the uniform pumping radius of the crystal rod to the radius of the U-shaped condenser is about 0.5, the pumping structure of the single-side pumped Nd:YAG crystal with a more uniform .LD stacked array can obtain a concentration efficiency of 65% and the uniformity of the gain distribution is better than 0.65.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半導體泵浦激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科和光(天津)應用激光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2014DFR50600) 科技部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2014RA4051)
【分類號】:TN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連玉;薛友蘇;周云生;;陶瓷聚光腔研制簡報[J];兵器激光;1983年02期
2 王茂蒲;外場換燈的激光聚光腔的設計及試驗[J];機載火控;1985年04期
3 任丕祥;;鍍銀聚光腔的效率及其它[J];兵器激光;1985年02期
4 孫忠琪;段振廣;;關于相交圓聚光腔[J];應用激光;1985年03期
5 薛友蘇,孫連玉,周云生,楊思文;陶瓷聚光腔的研制[J];中國激光;1986年09期
6 高麗峰,熊勝明,李斌成,張云洞,蔡邦維;用光腔衰蕩技術測量鏡片的反射率[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5年03期
7 高麗峰;李斌成;熊勝明;;光腔衰蕩技術測中紅外腔鏡反射率的實驗研究[J];中國激光;2010年04期
8 崔鼎;馬社;鮮玉強;張偉;崔云俊;;光腔盒底座的模態(tài)分析與實驗[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3年S1期
9 戴敏剛;橢圓柱形激光器聚光腔的銑削加工法[J];激光;1977年01期
10 陳倜嶸;對光腔穩(wěn)定性的一些研究[J];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學報;198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春華;肖云峰;楊勇;韓正甫;郭光燦;;變形光腔的方向性發(fā)射的實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孫宏波;熊勝明;高麗峰;;基于光腔衰蕩的反射率測量技術的研究[A];2004年光學儀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李承躍;高源慈;魏彥玉;謝鴻全;劉盛綱;;平凹型準光腔的場分布研究與模式判別[A];四川省電子學會高能電子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4 楊秋霞;李尊實;李志全;沙曉鵬;劉正君;;利用光腔衰蕩光譜技術測量痕量氣體分子濃度綜述[A];2009年先進光學技術及其應用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5 曲哲超;李斌成;韓艷玲;;基于頻率選擇性光反饋光腔衰蕩技術的高反射率測量[A];第十三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6 張洪波;彭建中;鄭元善;;漫反射陶瓷聚光腔的研制[A];陶瓷—金屬封接技術進步和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易亨瑜;;光腔衰蕩法反射率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分析[A];第十七屆全國激光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孫羽;潘虎;程存峰;劉安雯;胡水明;;激光光腔衰蕩光譜測量玻爾茲曼常數(shù)[A];第十六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麗峰;李斌成;熊勝明;;光腔衰蕩技術測中紅外高反射膜反射率[A];第十一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康美玲;孫美秀;姜琛昱;龔智勇;李迎新;;脈沖光腔衰蕩光譜技術中激光光源的參數(shù)選擇[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談艷;大氣小分子的激光光腔衰蕩光譜線型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2 郭玉杰;雙光腔光力系統(tǒng)中機械振子基態(tài)冷卻問題的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3 吳興偉;光腔衰蕩光譜診斷低溫等離子體NO_2和CH活性物種[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殷勇;三反射鏡準光腔電磁輻射源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5 陳兵;高靈敏光腔衰蕩光譜測量痕量氣體分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6 竇玉煥;自由電子激光振蕩器光腔問題的理論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7 潘虎;穩(wěn)頻激光光腔衰蕩光譜技術的方法及應用[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8 趙東鋒;光腔衰蕩光譜技術研究若干自由基的光譜[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9 趙東鋒;光腔衰蕩光譜技術研究若干自由基光譜[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10 陸燕;高分辨光腔衰蕩光譜研究部分大氣分子的振轉譜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冰;等離子體濃度準光腔測試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李少偉;超連續(xù)光腔衰蕩光譜技術應用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3 楊捷;光腔衰蕩法腔損耗測量技術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4年
4 姚永亮;等離子體濃度實時診斷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5 呂曉寧;光腔衰蕩光譜裝置的建立并測量高反鏡的反射率[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6 程桂平;光腔中兩原子共振熒光的相干性質和相對位置定位[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裴娜;緊湊型多燈多棒激光聚光腔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8 李琴;寬頻脈沖光的傳播特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辰飛;空氣等離子體中NO_2的光腔衰蕩光譜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10 祖鴻宇;偏振光反饋光腔衰蕩高反射率測量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4年
,本文編號:15597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155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