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調(diào)頻率捷變的抗移頻干擾SAR成像方法
本文關鍵詞:基于調(diào)頻率捷變的抗移頻干擾SAR成像方法
更多相關文章: 合成孔徑雷達 移頻干擾 調(diào)頻率極性捷變 抗干擾
【摘要】:針對固定移頻SAR干擾,提出一種基于調(diào)頻率極性捷變的抗干擾處理方法,通過改變發(fā)射信號中的調(diào)頻率,改變信號波形,使干擾機很難使用先前偵獲的雷達信號參數(shù)來干擾雷達工作。理論分析表明,該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固定移頻干擾對合成孔徑雷達帶來的影響。在高干信比的情況下,還可以采用調(diào)頻率極性捷變與限幅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抗干擾性能,該方法在處理流程上僅對距離脈沖壓縮進行改變,在成像算法中需要對二維頻域使用調(diào)頻率極性捷變與幅度限制相結合的方法。仿真結果表明,事先在雷達發(fā)射信號中改變發(fā)射信號的調(diào)頻率,通過改變信號波形進行抗干擾是能達到抗干擾目的的。
【作者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關鍵詞】: 合成孔徑雷達 移頻干擾 調(diào)頻率極性捷變 抗干擾
【分類號】:TN957.52
【正文快照】: 0引言合成孔徑雷達(SAR)是20世紀發(fā)展起來的主動式微波成像雷達,它利用合成孔徑原理和脈沖壓縮技術,能全天候、全天時獲取二維高分辨雷達圖像,在軍事偵察領域具有重大價值。合成孔徑雷達的干擾和抗干擾手段已是當前電子對抗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1-3]。合成孔徑雷達采用脈沖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應用陶瓷振子的晶體管低頻移頻器[J];移動通信;1971年01期
2 ;新制移頻電報[J];電信科學;1958年06期
3 王琪;;移頻制無線電通信綜述[J];電信科學;1959年06期
4 饒志明;黃為;;數(shù)字移頻調(diào)制(2FSK)的頻率—相位變換接收原理及性能試驗[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85年03期
5 袁東升;;以75波特速率接收50波特的氣象移頻電報[J];四川氣象;1991年03期
6 王安;劉鐵;;移頻電路分析系統(tǒng)設計[J];微處理機;2009年06期
7 王琪;;有關移頻電報制式的幾個問題[J];電子技術;1964年10期
8 張華娣,趙國慶;數(shù)字移相器移頻性能的分析[J];電子科技;2004年07期
9 楊紹全;余志兵;;對相位碼雷達的移頻干擾[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992年03期
10 朱吉;傅禮鵬;吳中超;王智林;;基于差頻原理的聲光移頻器[J];壓電與聲光;201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施睿;;興隆莊4780G移頻主軌接收電壓異常波動隱患的分析與處理[A];鄭州鐵路局“十百千”人才培育助推工程論文集[C];2011年
2 魏榮;鄧見遼;錢勇;王育竹;;塞曼效應應用于穩(wěn)頻激光器的快速移頻[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3 孫炳章;李景文;;SAR移頻干擾抑制方法研究[A];2010振動與噪聲測試峰會論文集[C];2010年
4 姜大潔;曲嘉杰;李新;胡臻平;劉光毅;劉佳;;TD-LTE移頻組網(wǎng)分析與測試[A];2012全國無線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12年
5 武曙光;樊新海;宋太忠;;基于復解析帶通濾波器和復調(diào)制移頻的頻譜細化方法研究[A];2009全國虛擬儀器大會論文集(一)[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晨;聲光移頻集成光學陀螺及Si基SiO_2波導聲光移頻技術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超;線性調(diào)頻脈沖壓縮雷達抗移頻干擾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2 薛凱凱;基于DSP的移頻參數(shù)檢測系統(tǒng)設計[D];西安理工大學;2008年
3 倪亮;信號多載頻移頻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4 孫小兵;移頻軌道信號檢測算法的研究及其FPGA的實現(xiàn)[D];武漢工程大學;2014年
5 于珊珊;基于DSP的移頻軌道信號參數(shù)檢測方法的研究與實現(xiàn)[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6 胡晶;基于彎曲板波的拉曼型聲光移頻器的理論分析與設計[D];重慶大學;2012年
7 王春梅;基于聲表面波的拉曼型聲光移頻器的優(yōu)化設計與仿真[D];重慶大學;2014年
8 張洪洋;軌道移頻參數(shù)測試儀的硬件設計[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2年
9 王鐵柱;基于硅基波導聲光移頻器理論與技術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10 李彥超;1.55μm聲光移頻器特性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137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81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