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于帶內全雙工通信的光學自干擾消除技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8-08 17:19
隨著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研究與部署,各種新穎的無線多媒體業(yè)務不斷涌現(xiàn),用戶對無線通信系統(tǒng)傳輸速率和容量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帶內全雙工(IBFD)技術可以支持收發(fā)端進行無線信號的同時同頻傳輸,相比于目前廣泛使用的頻分雙工(FDD)和時分雙工(TDD)可以倍增頻譜效率,實現(xiàn)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網絡接入。帶內自干擾消除是實現(xiàn)IBFD通信的關鍵技術。目前主要的自干擾消除技術可以分為電學自干擾消除和光學自干擾消除技術。相比于電學方案,光學自干擾消除技術可以實現(xiàn)高精度的衰減和延時匹配,可以突破電學方案的帶寬和工作頻段限制,滿足IBFD無線通信系統(tǒng)大容量長距離傳輸的要求。本論文主要對基于直接調制器(DML)和基于雙驅動馬赫增德爾調制器(DDMZM)的光學自干擾消除技術進行理論建模和實驗驗證。在理論建模中,首先對消除帶寬進行分析,推導得到延時偏差是影響消除帶寬的關鍵因素,并定量證明了光學方案相比于電學方案的帶寬優(yōu)勢。其次對消除深度進行分析,得到影響窄帶消除的重要因素是衰減和時延偏差,而影響寬帶消除的主要因素是頻率選擇性幅度和相位失配。研究表明該模型可以適用于大部分典型的線性調制解調的光學自干擾消除系統(tǒng)。在基...
【文章頁數】:8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帶內自干擾消除技術
1.2.1 電學自干擾消除技術
1.2.2 光學自干擾消除技術
1.2.3 性能指標與性能比較
1.3 主要研究內容與章節(jié)安排
第二章 基于DML的自干擾消除技術研究
2.1 自干擾消除原理
2.2 自干擾消除系統(tǒng)的無線傳輸研究
2.3 消除帶寬分析
2.4 自干擾消除模型
2.4.1 窄帶消除模型
2.4.2 寬帶消除模型
2.5 自干擾消除模型的實驗驗證
2.5.1 DML頻帶內的驗證
2.5.2 無線頻帶內的驗證
2.6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基于DDMZM的自干擾消除技術研究
3.1 自干擾消除原理
3.2 消除性能分析
3.3 基于DDMZM的光載無線系統(tǒng)的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全雙工MIMO的光學自干擾消除技術實現(xiàn)
4.1 全雙工MIMO的 SIC技術
4.2 2 ×2 MIMO基于DML的 SIC技術
4.2.1 MIMO系統(tǒng)的SIC原理
4.2.2 仿真實驗
4.3 2 ×2 MIMO基于DDMZM的 SIC技術
4.3.1 MIMO系統(tǒng)的SIC原理
4.3.2 仿真實驗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主要工作與創(chuàng)新點
5.2 后續(xù)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附錄 縮略詞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發(fā)表的論文和專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5G技術研發(fā)試驗進展[J]. 魏克軍,李俠宇,張晶,趙妍. 電信網技術. 2016(11)
[2]5G若干關鍵技術評述[J]. 張平,陶運錚,張治. 通信學報. 2016(07)
[3]室內環(huán)境下2.6GHz同時同頻全雙工自干擾信道測量與建模[J]. 吳翔宇,沈瑩,唐友喜. 電子學報. 2015(01)
[4]同頻同時全雙工網絡干擾分析及消除方法研究[J]. 卞宇陽,馬猛,李斗,焦秉立. 電信網技術. 2014(11)
[5]5G移動通信發(fā)展趨勢與若干關鍵技術[J]. 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曹淑敏,鄔賀銓.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 2014(05)
[6]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研究[J]. 卞宏梁,曹磊,孫震強. 電信技術. 2013(12)
博士論文
[1]同時同頻全雙工無線通信自干擾抑制[D]. 何昭君.電子科技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兩發(fā)兩收同時同頻全雙工射頻前端關鍵技術研究與驗證[D]. 胡俊豐.電子科技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671916
【文章頁數】:8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帶內自干擾消除技術
1.2.1 電學自干擾消除技術
1.2.2 光學自干擾消除技術
1.2.3 性能指標與性能比較
1.3 主要研究內容與章節(jié)安排
第二章 基于DML的自干擾消除技術研究
2.1 自干擾消除原理
2.2 自干擾消除系統(tǒng)的無線傳輸研究
2.3 消除帶寬分析
2.4 自干擾消除模型
2.4.1 窄帶消除模型
2.4.2 寬帶消除模型
2.5 自干擾消除模型的實驗驗證
2.5.1 DML頻帶內的驗證
2.5.2 無線頻帶內的驗證
2.6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基于DDMZM的自干擾消除技術研究
3.1 自干擾消除原理
3.2 消除性能分析
3.3 基于DDMZM的光載無線系統(tǒng)的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全雙工MIMO的光學自干擾消除技術實現(xiàn)
4.1 全雙工MIMO的 SIC技術
4.2 2 ×2 MIMO基于DML的 SIC技術
4.2.1 MIMO系統(tǒng)的SIC原理
4.2.2 仿真實驗
4.3 2 ×2 MIMO基于DDMZM的 SIC技術
4.3.1 MIMO系統(tǒng)的SIC原理
4.3.2 仿真實驗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主要工作與創(chuàng)新點
5.2 后續(xù)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附錄 縮略詞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發(fā)表的論文和專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5G技術研發(fā)試驗進展[J]. 魏克軍,李俠宇,張晶,趙妍. 電信網技術. 2016(11)
[2]5G若干關鍵技術評述[J]. 張平,陶運錚,張治. 通信學報. 2016(07)
[3]室內環(huán)境下2.6GHz同時同頻全雙工自干擾信道測量與建模[J]. 吳翔宇,沈瑩,唐友喜. 電子學報. 2015(01)
[4]同頻同時全雙工網絡干擾分析及消除方法研究[J]. 卞宇陽,馬猛,李斗,焦秉立. 電信網技術. 2014(11)
[5]5G移動通信發(fā)展趨勢與若干關鍵技術[J]. 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曹淑敏,鄔賀銓.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 2014(05)
[6]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研究[J]. 卞宏梁,曹磊,孫震強. 電信技術. 2013(12)
博士論文
[1]同時同頻全雙工無線通信自干擾抑制[D]. 何昭君.電子科技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兩發(fā)兩收同時同頻全雙工射頻前端關鍵技術研究與驗證[D]. 胡俊豐.電子科技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6719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36719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