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點背光技術的研究進展
發(fā)布時間:2021-09-05 07:56
量子點材料因具有發(fā)光波長可調,色度純,量子效率高等優(yōu)異特性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光致發(fā)光高色彩顯示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本文綜述了量子點背光技術的研究進展,主要對比了QDs On-Chip、QDs On-Surface及QDs On-Edge 3種量子點背光主流技術的基本原理及結構,并分析了它們在液晶顯示領域的應用,未來前景及面臨的挑戰(zhàn);然后介紹了幾種新型的量子點背光技術,并對兩種量子點背光新技術進行重點說明:一種是采用低溫注塑成型工藝將量子點與高分子材料均勻混合為一體,用于制備直下式背光的量子點體散射型結構擴散板;另一種新技術是采用絲網印刷或噴墨打印工藝將量子點轉印至導光板表面,形成應用于側入式背光的量子點網點微結構導光板。這兩種背光都具有制備工藝簡單、成本低、生產效率高等特點,對高色域液晶顯示的研究及發(fā)展意義深遠。
【文章來源】:中國光學. 2020,13(0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14 頁
【部分圖文】:
量子點槽結構與QDs On-Surface結構背光亮度(a)和色溫(b)隨時間變化圖[38]
QDs On-Edge是將紅、綠金屬半導體QDs密封在專用玻璃管中形成量子點管,并安裝在導光板的LED光入射處,也被稱為QDs Tube[36-37]。通過側邊LED發(fā)射的藍光激發(fā)玻璃管中的紅、綠QDs產生紅、綠光并與剩余藍光混合產生白光,色域一般在100% NTSC左右,背光源結構如圖4(a)所示,其剖面結構如圖4(b)所示。早在2013年,美國的QD Vision公司攜手Sony開發(fā)并推出了第一款量子點電視[13],其采用的量子點背光結構便是QDs On-Edge技術,2014年,國內的TCL、海信也使用該背光結構生產了各自的第一臺量子點電視。該結構是上述兩種結構的折中方式,對量子點需求較小,但是由于玻璃管在組裝過程中容易破碎,對器件組裝有一定的要求,并且需要和藍光LED、導光板兩端嚴格對齊,同時光效率和顏色一致性的平衡也需要進一步考慮,量子點的分散濃度,QDs Tube與導光板之間的距離等參數,都會影響該器件的光學性能,較難做成色彩均勻度非常高的顯示器件。目前工業(yè)界基本已達成共識,基本放棄了采用該結構的量子點背光技術路線,且在2016年,三星收購了QD Vision公司,已暫停了對該背光結構的光學器件的研究。3 量子點背光新技術
圖2 (a)QDEF膜結構圖;(b)QDs On-Surface背光結構圖;(c)QDs On-Surface背光剖面結構圖2.3 QDs On-Edge結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量子點材料與顯示技術發(fā)展現狀與趨勢[J]. 史冬梅,楊斌. 科技中國. 2017(12)
[2]量子點液晶顯示背光技術[J]. 季洪雷,周青超,潘俊,柏澤龍,鐘海政. 中國光學. 2017(05)
[3]量子點背光源白平衡特性的研究[J]. 黃佳敏,陳恩果,郭太良. 液晶與顯示. 2017(02)
[4]量子點網點導光板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 汪江勝,葉蕓,徐勝,康冬茹,林志賢,陳恩果,郭太良,楊蘭. 發(fā)光學報. 2017(01)
[5]量子點顯示——中國顯示行業(yè)“換道超車”的曙光[J]. 金一政,彭笑剛.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6(06)
[6]基于量子點網點微結構的背光源技術研究[J]. 徐勝,徐玉珍,陳恩果,郭太良. 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3)
[7]導光板網點平均密度范圍的最優(yōu)化研究[J]. 黃炳樂,郭太良,陳恩果,徐勝. 光學學報. 2015(05)
[8]雙層復合微結構體散射導光板導光性能的分析[J]. 宋孟夏,劉穎,鄭秀婷,劉曉博,吳大鳴,張巖. 塑料. 2015(02)
[9]量子點應用于液晶顯示背光的研究[J]. 顧寶,盛欣,葉志成.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 2015(02)
[10]Design of an efficient projector for LED flat lamp without light guide plate[J]. 賴麗萍,莊其仁,梁德娟.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13(06)
本文編號:3384963
【文章來源】:中國光學. 2020,13(0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14 頁
【部分圖文】:
量子點槽結構與QDs On-Surface結構背光亮度(a)和色溫(b)隨時間變化圖[38]
QDs On-Edge是將紅、綠金屬半導體QDs密封在專用玻璃管中形成量子點管,并安裝在導光板的LED光入射處,也被稱為QDs Tube[36-37]。通過側邊LED發(fā)射的藍光激發(fā)玻璃管中的紅、綠QDs產生紅、綠光并與剩余藍光混合產生白光,色域一般在100% NTSC左右,背光源結構如圖4(a)所示,其剖面結構如圖4(b)所示。早在2013年,美國的QD Vision公司攜手Sony開發(fā)并推出了第一款量子點電視[13],其采用的量子點背光結構便是QDs On-Edge技術,2014年,國內的TCL、海信也使用該背光結構生產了各自的第一臺量子點電視。該結構是上述兩種結構的折中方式,對量子點需求較小,但是由于玻璃管在組裝過程中容易破碎,對器件組裝有一定的要求,并且需要和藍光LED、導光板兩端嚴格對齊,同時光效率和顏色一致性的平衡也需要進一步考慮,量子點的分散濃度,QDs Tube與導光板之間的距離等參數,都會影響該器件的光學性能,較難做成色彩均勻度非常高的顯示器件。目前工業(yè)界基本已達成共識,基本放棄了采用該結構的量子點背光技術路線,且在2016年,三星收購了QD Vision公司,已暫停了對該背光結構的光學器件的研究。3 量子點背光新技術
圖2 (a)QDEF膜結構圖;(b)QDs On-Surface背光結構圖;(c)QDs On-Surface背光剖面結構圖2.3 QDs On-Edge結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量子點材料與顯示技術發(fā)展現狀與趨勢[J]. 史冬梅,楊斌. 科技中國. 2017(12)
[2]量子點液晶顯示背光技術[J]. 季洪雷,周青超,潘俊,柏澤龍,鐘海政. 中國光學. 2017(05)
[3]量子點背光源白平衡特性的研究[J]. 黃佳敏,陳恩果,郭太良. 液晶與顯示. 2017(02)
[4]量子點網點導光板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 汪江勝,葉蕓,徐勝,康冬茹,林志賢,陳恩果,郭太良,楊蘭. 發(fā)光學報. 2017(01)
[5]量子點顯示——中國顯示行業(yè)“換道超車”的曙光[J]. 金一政,彭笑剛.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6(06)
[6]基于量子點網點微結構的背光源技術研究[J]. 徐勝,徐玉珍,陳恩果,郭太良. 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3)
[7]導光板網點平均密度范圍的最優(yōu)化研究[J]. 黃炳樂,郭太良,陳恩果,徐勝. 光學學報. 2015(05)
[8]雙層復合微結構體散射導光板導光性能的分析[J]. 宋孟夏,劉穎,鄭秀婷,劉曉博,吳大鳴,張巖. 塑料. 2015(02)
[9]量子點應用于液晶顯示背光的研究[J]. 顧寶,盛欣,葉志成.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 2015(02)
[10]Design of an efficient projector for LED flat lamp without light guide plate[J]. 賴麗萍,莊其仁,梁德娟.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13(06)
本文編號:33849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33849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