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風條痕特征及其形成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1-06-11 19:20
風條痕是一系列風成特征的總稱,表現(xiàn)為與周圍背景顯著的反照率差異,具有二維平面形狀,不具有三維形態(tài),在火星上廣泛分布,對火星表面風場乃至全球環(huán)流特征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但對其的研究長期被忽視;谝延醒芯砍晒,總結(jié)了火星風條痕的類型、形狀特征及其形成機制。根據(jù)反照率大小及其與障礙物的關(guān)系,火星風條痕可以分為6種基本類型:亮色風條痕、暗色風條痕、混合風條痕、黑斑狀及其相關(guān)的條痕、沙丘尾部條痕和霜凍風條痕,其中,亮色和暗色風條痕最普遍、最具代表性,是火星表面最普遍的多變特征。火星風條痕主要分布于60°S~60°N,不同類型風條痕分布特征稍有差異。因賴以形成的障礙物特征復(fù)雜多樣,火星風條痕具有多種平面形狀,如錐形、扇形、卵形和平行狀等。根據(jù)火星風條痕沉積物特征與風沙蝕積的關(guān)系,亮色風條痕一般為堆積型風條痕,而暗色風條痕則屬于風蝕型風條痕。目前,關(guān)于亮色風條痕為堆積型認識比較一致,而將暗色風條痕歸為風蝕型尚有爭議。在缺乏火星氣象觀測資料的情況下,根據(jù)風條痕走向反演火星表面風場特征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并有助于理解地質(zhì)歷史時期風對火星表面的改造作用。
【文章來源】:地球科學進展. 2020,35(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火星風條痕典型類型
(1)風條痕長度。圖4為亮色、暗色和混合3種風條痕長度的概率分布圖,亮色和暗色風條痕的長度概率分布特征類似,峰值出現(xiàn)在15 km處,且長度小于15 km的風條痕占很大比例。他們二者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是亮色風條痕長度可達100 km,而暗色風條痕長度幾乎沒有超過70 km的;旌巷L條痕不同于亮色和暗色風條痕,其概率峰值出現(xiàn)在30 km處,且絕大多數(shù)風條痕長度大于30 km,小于30 km者極少,與混合風條痕發(fā)育在大隕擊坑下風向有關(guān)。圖5表明,隕擊坑風條痕的長度(L)與隕擊坑的直徑(D)有關(guān),二者的比值(L/D)<4的概率約為50%,混合、亮色和暗色風條痕L/D>20的概率分別為23.4%、11.3%和16.4%。圖3 風條痕特征參數(shù)的定義(據(jù)參考文獻[17]修改)
風條痕特征參數(shù)的定義(據(jù)參考文獻[17]修改)
本文編號:3225137
【文章來源】:地球科學進展. 2020,35(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火星風條痕典型類型
(1)風條痕長度。圖4為亮色、暗色和混合3種風條痕長度的概率分布圖,亮色和暗色風條痕的長度概率分布特征類似,峰值出現(xiàn)在15 km處,且長度小于15 km的風條痕占很大比例。他們二者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是亮色風條痕長度可達100 km,而暗色風條痕長度幾乎沒有超過70 km的;旌巷L條痕不同于亮色和暗色風條痕,其概率峰值出現(xiàn)在30 km處,且絕大多數(shù)風條痕長度大于30 km,小于30 km者極少,與混合風條痕發(fā)育在大隕擊坑下風向有關(guān)。圖5表明,隕擊坑風條痕的長度(L)與隕擊坑的直徑(D)有關(guān),二者的比值(L/D)<4的概率約為50%,混合、亮色和暗色風條痕L/D>20的概率分別為23.4%、11.3%和16.4%。圖3 風條痕特征參數(shù)的定義(據(jù)參考文獻[17]修改)
風條痕特征參數(shù)的定義(據(jù)參考文獻[17]修改)
本文編號:32251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322513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