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的産生與制度化
發(fā)布時間:2021-05-21 09:31
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是一種均分全天時段且不隨季節(jié)變化的勻定時制。十二辰原指方位,在秦漢《日書》已經(jīng)開始與時稱對應(yīng),用於占卜,但性質(zhì)與後世的十二時辰不同,並非其源頭。十二時辰萌生於西漢式占和曆算中的"日加"十二辰,也稱"加時"。這在當(dāng)時僅是一種理念性的時間系統(tǒng),未能迅速流行。直到梁武帝改革時制,將漏刻與加時結(jié)合成爲(wèi)辰刻記時法,纔正式將十二辰作爲(wèi)時間的名稱。這種新的記時法,被隋代官方曆法吸收,至唐代中葉以後逐漸用於制度規(guī)定和日常政務(wù),其勻定性質(zhì)則長期未能貫徹。
【文章來源】:中華文史論叢.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40 頁
本文編號:3199471
【文章來源】:中華文史論叢.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40 頁
本文編號:31994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319947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