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ME相關的日冕暗化的EUV觀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21 10:36
日冕物質拋射(CME)是太陽大氣中的一種劇烈爆發(fā)現(xiàn)象。其中對地傳播的暈狀CME(halo CME)被認為是影響近地空間環(huán)境和驅動災害性空間天氣的最主要來源,對它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盡管已經有了大量的觀測和模型分析,但是還無法完全理解CME的起源問題。CME通常伴有各種物理過程,如耀斑(flare)、爆發(fā)日珥(eruptive prominence)、射電爆發(fā)(radio burst)、高能粒子事件(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和日冕暗化(coronal dimming)等,對于這些伴隨物理過程開展細致深入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CME的起源和傳播與演化問題。本文主要研究與CME相關的日冕暗化現(xiàn)象,主要工作有兩個:一是利用SOHO/EIT的數據對暈狀(halo)CME與日冕暗化的相關性進行了統(tǒng)計;二是結合SOHO/SUMER和其它相關儀器對兩次日面邊緣處的暗化事件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對CME與暗化現(xiàn)象進行相關性分析時,我們主要根據SOHO/EIT觀測圖像的差分圖來確定暗化是否發(fā)生,并通過空間和時間的對應關系來確定暗化與CME的相關性。我們的結果表明,在CDAW數據中心中列出的1996~2008年期間LASCO觀測到的所有halo CME中,93.3%的對地(frontside)傳播的事件發(fā)生時可以在EIT 195?的觀測中看到相關暗化事件,未觀測到相關暗化現(xiàn)象的事件大都是比較慢的CME(700km/s)。對于背向地球(backside)傳播的事件,源區(qū)靠近日面邊緣的halo CME發(fā)生時,有54.9%的事件可以在日面邊緣處觀測到暗化現(xiàn)象,均對應于較快的CME事件。統(tǒng)計結果表明,halo CME與暗化現(xiàn)象的相關性達到90%以上,并且CME越快,相關性越高。 為了研究暗化現(xiàn)象在多譜段上的表現(xiàn)及其在高時間精度下的演化過程,我們對SUMER觀測到的兩次與日面邊緣處發(fā)出的CME相關的暗化事件進行了分析。對1997年7月16日的事件分析表明,此次暗化可以在不同溫度的譜線上觀測到,且在不同溫度下減弱的趨勢大致相同,但是在形成溫度處于可觀測到暗化現(xiàn)象的兩條譜線的形成溫度之間的一條譜線數據中未能觀測到暗化現(xiàn)象,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對2004年5月23日的事件分析結果表明,此次事件同樣可以在對應于不同溫度的譜線中觀測到,但是不同譜線數據中出現(xiàn)暗化的時間有所不同,在低溫的譜線上先觀測到了暗化,而在高溫譜線上后觀測到暗化,這說明此次暗化現(xiàn)象從低溫等離子體向高溫等離子體的發(fā)展過程;此外,雖然在同一溫度的兩條譜線上觀測到暗化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但是減弱程度是不同的,這說明暗化現(xiàn)象還與譜線的發(fā)射機制有關。
【學位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P182.62
【部分圖文】:
圖 1.1 典型的三分量結構的 CME(左圖)和典型的全暈狀 CME(右圖)1.1.2 暈狀(Halo)CME當 CME 在日冕儀中角寬度超過 130 度時(Hudson,1998),CME 被稱為暈狀(Halo)CME,也有作者取為 120 度(St.Cyr,2000)或 140 度(Cane,2000Webb ,2000)。其中角寬度達到 360 度的稱為全暈狀 CME(圖 1.1 右),否則被稱為部分暈狀 CME。
是指在低日冕的一定區(qū)域內在白光、極紫外和軟 一定時間內的減弱現(xiàn)象。日冕暗化的早期觀測也許,Evans(1957)分析日全食時的日冕 Fe X IV 530.3m,具有尖銳邊界的暗化經常出現(xiàn),那時用的詞是“dar在白光日冕儀也觀測到和日珥爆發(fā)伴隨的內日冕變暗6)分析了 Skylab 衛(wèi)星的數據,發(fā)現(xiàn)了在軟 X 射線波為“X 射線空洞”結構,由于這種結構與高速太陽風命短得多,故也把它稱之為“瞬現(xiàn)冕洞”(Transient C也可能會發(fā)出瞬現(xiàn)的高速太陽風。星發(fā)射以后,利用載其上搭載的軟 X 射線望遠鏡(對暗化現(xiàn)象進行了大量的專門研究。Hudson & Web X 射線暗化分為以下幾類:伴隨 LDE(Long Durati云的拋射、封閉暗化以及瞬現(xiàn)冕洞,由于僅這種分類并不完全準確。
圖 2.1 EIT 儀器的實物照(上)和示意圖(下),(摘自 Delaboudinière et al.,1996)EIT 擁有 4 個光學通道,每一個通道可以得到一種太陽的單色像,由于是不同溫度譜線上的圖像,從而對應于太陽大氣中的色球層到低日冕區(qū)的不同高度的圖像(表 2.1)。EIT 的視場大小為 45×45 arcmin2,CCD 像素的空間分辨率為2.6arcsec,關于 EIT 儀器的詳細參數可見表 2.2( Delaboudinière et al.,1996)。表 2.1 EIT 的觀測譜線(摘自 Delaboudinière et al.,1996)
【引證文獻】
本文編號:2850014
【學位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P182.62
【部分圖文】:
圖 1.1 典型的三分量結構的 CME(左圖)和典型的全暈狀 CME(右圖)1.1.2 暈狀(Halo)CME當 CME 在日冕儀中角寬度超過 130 度時(Hudson,1998),CME 被稱為暈狀(Halo)CME,也有作者取為 120 度(St.Cyr,2000)或 140 度(Cane,2000Webb ,2000)。其中角寬度達到 360 度的稱為全暈狀 CME(圖 1.1 右),否則被稱為部分暈狀 CME。
是指在低日冕的一定區(qū)域內在白光、極紫外和軟 一定時間內的減弱現(xiàn)象。日冕暗化的早期觀測也許,Evans(1957)分析日全食時的日冕 Fe X IV 530.3m,具有尖銳邊界的暗化經常出現(xiàn),那時用的詞是“dar在白光日冕儀也觀測到和日珥爆發(fā)伴隨的內日冕變暗6)分析了 Skylab 衛(wèi)星的數據,發(fā)現(xiàn)了在軟 X 射線波為“X 射線空洞”結構,由于這種結構與高速太陽風命短得多,故也把它稱之為“瞬現(xiàn)冕洞”(Transient C也可能會發(fā)出瞬現(xiàn)的高速太陽風。星發(fā)射以后,利用載其上搭載的軟 X 射線望遠鏡(對暗化現(xiàn)象進行了大量的專門研究。Hudson & Web X 射線暗化分為以下幾類:伴隨 LDE(Long Durati云的拋射、封閉暗化以及瞬現(xiàn)冕洞,由于僅這種分類并不完全準確。
圖 2.1 EIT 儀器的實物照(上)和示意圖(下),(摘自 Delaboudinière et al.,1996)EIT 擁有 4 個光學通道,每一個通道可以得到一種太陽的單色像,由于是不同溫度譜線上的圖像,從而對應于太陽大氣中的色球層到低日冕區(qū)的不同高度的圖像(表 2.1)。EIT 的視場大小為 45×45 arcmin2,CCD 像素的空間分辨率為2.6arcsec,關于 EIT 儀器的詳細參數可見表 2.2( Delaboudinière et al.,1996)。表 2.1 EIT 的觀測譜線(摘自 Delaboudinière et al.,1996)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章磊;太陽活動和EUV波現(xiàn)象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500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285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