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灣東緣雁列式月嶺構(gòu)造帶形貌特征與成因模式研究
[Abstract]:As a widely distributed linear structure in the lunar sea, the Yueling is mainly composed of fold thrust and nappe, and has a geese pattern. Therefore, the Yueli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alysis of tectonic stress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and even the whole moon, but the mechanism of its formation is unclear. The Hongwan is a key area in the research of Chang'e lunar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in China. The most obvious linear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is the Yueling tectonic belt in the eastern edge of Hongwan. The study of this January ridge tectonic belt will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stress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in Hongwan area. In this paper, the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the Yanliang Yueling tectonic belt on the eastern edge of Hongwan are interpret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and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geological data, the related tectonic evolution models proposed by the predecessors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Yanlie Yueling tectonic belt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Hongwan Bay is affected by basal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e and surface of the Hongwan impact crater margin. The radial compressive stress caused by the subsidence of the Hongwan impact basin and the extrusion stress caused by the surface lava flow are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direction and siz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Yueling tectonic belt is similar to that of strike-slip shear. On this basi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Yueling tectonic belt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sec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ueling and the impact crater, it is found that the Yueling tectonic bel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Hongwan is still active in the Copernican.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湖南省地質(zhì)博物館;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地質(zhì)過程與礦產(chǎn)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黃金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項目(2009AA122201)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國勝,楊銳;鶴壁四礦及鄰區(qū)雁列式斷裂成因探討[J];中國煤田地質(zhì);1990年04期
2 鄭孟林,王桂梁;38°構(gòu)造帶及其對晚古生代煤系的控制作用[J];中國煤田地質(zhì);1995年04期
3 鄭炳華,虢順民,徐好民;燕山地區(qū)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斷裂構(gòu)造基本特征初步探討[J];地震地質(zhì);1981年02期
4 屈奮雄,張寶華,張鵬程,劉如琦,,趙起,張曉東,姜貴君,張景武,王德文,宋峰,金明南;吉林集安活龍金礦床的構(gòu)造解析和找礦方向[J];地質(zhì)找礦論叢;1994年04期
5 李向東,王元龍,黃智龍;康西瓦走滑構(gòu)造帶及其大地構(gòu)造意義[J];新疆地質(zhì);1996年03期
6 田中堯;張清躍;;鮮水河構(gòu)造帶的錄象工作已告一段落[J];四川地震;1984年01期
7 劉力強,馬瑾,吳秀泉;雁列式斷層變形與失穩(wěn)過程的實驗研究[J];地震學報;1986年04期
8 王順玉,戴鴻鳴,王廷棟;斷層在油氣運移聚集中的作用[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9 徐新,王煜,朱炳玉;斜切中亞的深部滑移構(gòu)造帶地球物理證據(jù)及對表層構(gòu)造的制約[J];新疆地質(zhì);2004年02期
10 張進江;鐘大賚;桑海清;周勇;;哀牢山-紅河構(gòu)造帶古新世以來多期活動的構(gòu)造、年代學證據(jù)[J];地質(zhì)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福坤;李秋立;王秀麗;郭敬輝;;云南保山-騰沖地塊早古生代巖漿巖與特提斯構(gòu)造帶的基底演化[A];高分辨記錄與同位素技術在環(huán)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凱英;馬瑾;刁桂苓;Yu.Rebetsky;;山西構(gòu)造帶的現(xiàn)今應力狀態(tài)[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3 周敬斌;;地中海沉降構(gòu)造帶——地球表面的環(huán)形構(gòu)造[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裴中朝;盧書煒;張彥啟;楊俊峰;;永珠—格仁錯構(gòu)造帶的構(gòu)造演化[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zhì)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5 許昭永;熊秉衡;楊潤海;趙晉明;王正榮;張永安;;Y形雁列式塊體交界處多點大破裂的模擬實驗研究[A];200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集[C];2000年
6 許昭永;熊秉衡;楊潤海;趙晉明;王正榮;張永安;;Y形雁列式塊體交界處多點大破裂的模擬實驗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八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7 黃杰潘;徐亞琴;孫振凱;趙永紅;蔡永恩;;含單割縫和雁列式雙(三)割縫大理巖板雙向受壓的破壞過程[A];第四屆全國構(gòu)造物理、第二屆全國高溫高壓聯(lián)合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1989年
8 ;西部山前構(gòu)造帶構(gòu)造建模與有利區(qū)帶評價[A];2009年度中國地質(zhì)科技新進展和地質(zhì)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9年
9 葛碧如;李清江;劉光漢;李英賢;;騰沖的地殼構(gòu)造運動[A];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論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10 王先彬;;中國一些構(gòu)造帶的溫度和氣體地球化學特征[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于銀花 薛相才;新黑池1井完鉆井深達5788.92米[N];中國石化報;2010年
2 河北 帥邦林 紀燕祥;應關注冀東超基性巖主侵體鉻礦勘查[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3 滕艷邋徐叢榮;中國大陸邊緣具備多種有利成礦條件[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8年
4 記者 滕艷 通訊員 徐叢榮;大陸邊緣特殊地質(zhì)事件激發(fā)異常成礦[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5 王宗;罕見的地質(zhì)“大觀園”[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趙凡;我們要爭取走在地震前面[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7 記者 王志田;油氣勘探的地下“CT”[N];中國石油報;2006年
8 小雪;瞄準地學前沿 緊扣國家急需[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9 記者 王衛(wèi)青邋特約記者 汪燕林 胡笑花 孔瀟瀟;浙江局重點區(qū)帶找礦再獲突破[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10 ;努力為祖國尋找豐富的礦藏[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裴先治;勉略—阿尼瑪卿構(gòu)造帶的形成演化與動力學特征[D];西北大學;2001年
2 楊明達;松遼盆地南部構(gòu)造演化與油氣聚集[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5年
3 戴建全;龍門山?jīng)_斷帶形變破裂作用與油氣保存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4 徐守余;渤海灣地區(qū)盆地動力學分析及油田地質(zhì)災害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4年
5 李好斌;內(nèi)蒙古中部大灘—四子王旗—召河廟構(gòu)造巖漿巖帶特征及意義[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6 楊銘輝;伊通地塹構(gòu)造特征與油氣聚集[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7 岳石;粵西河臺金礦區(qū)構(gòu)造與成巖成礦關系的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1988年
8 江元生;西藏岡底斯中段措勤地區(qū)中新生代構(gòu)造巖漿演化與成礦[D];成都理工大學;2003年
9 郭威;新疆博格達山及其鄰區(qū)板內(nèi)構(gòu)造作用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10 唐大卿;伊通盆地構(gòu)造特征與構(gòu)造演化[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國利;大巴山前陸構(gòu)造帶疊加變形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09年
2 成俊;岔路河斷陷梁家—萬昌構(gòu)造帶萬昌組油氣成藏特征[D];吉林大學;2012年
3 徐天昕;深南構(gòu)造帶滾動勘探潛力綜合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4 李小亮;西藏東部類烏齊—左貢構(gòu)造帶鉛鋅多金屬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潛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凌亞軍;伊通盆地梁家構(gòu)造帶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6 馮堅;伊春—延壽構(gòu)造帶早古生代構(gòu)造屬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張瀟月;蘇仁諾爾油田蘇仁諾爾構(gòu)造帶地質(zhì)特征及有利區(qū)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8 董樹義;西藏東部江達構(gòu)造帶演化及成礦規(guī)律與找礦方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
9 羅旭;山前構(gòu)造帶地應力測井方法建模及儲蓋層評價[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10 李培新;葵東構(gòu)造帶—燕南斷裂帶烴源巖評價及油氣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3104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231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