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團簇巨星的絕對星等及其在天體測距方面的應(yīng)用
本文選題:紅團簇巨星 + 絕對星等; 參考:《天文學進展》2011年01期
【摘要】:紅團簇巨星(red clump giant)是正處于中心氦燃燒階段的小質(zhì)量恒星,它們在赫羅圖上成團出現(xiàn)且光度彌散很小,因此很容易被辨認出來。理論和觀測研究均表明它們具有大致相同的光度,某些波段的光度與金屬豐度以及年齡的關(guān)系很微弱,可以作為理想的"標準燭光"來測量天體的距離。依巴谷(Hipparcos)天體測量衛(wèi)星的數(shù)據(jù)釋放后,紅團簇巨星被廣泛地用于研究銀河系結(jié)構(gòu)以及測定本星系群成員的距離。
[Abstract]:The red clump giant is a small mass star in the stage of central helium combustion. They appear on the helograph and are very small in dispersion. Therefore, they are easily identified. Both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show that they have roughly the same luminosity, and the luminosity of some wave segments is slightly related to metal abundance and age. Weak, it can be used as an ideal "standard Candlelight"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of the celestial body. After the release of the data from the Hipparcos astrometry satellite, the red cluster giant stars are widely used to study the galaxy structure and determine the distance of the members of the galaxy cluster.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星系與宇宙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市星系與宇宙學半解析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773021,10833005) 創(chuàng)新群體項目(10821302) 科技部973項目(2007CB815402/403)
【分類號】:P15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定烽;運動大氣方法(Ⅰ):跟隨運動坐標系譜線分析[J];甘肅科學學報;2001年01期
2 汪志云;陳培杰;;湍流應(yīng)力對AGB星結(jié)構(gòu)與演化的影響[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3 李德華;周薇;王世范;劉維惠;;基于相對論簡并費米氣體模型的Chandrasekhar極限[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4 劉俊紅,鈕蒸,東艷暉;白矮星的結(jié)構(gòu)特點[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5 邊霞,趙剛;白矮星演化與宇宙紀年學[J];天文學進展;2004年01期
6 汪志云;蔣蘇云;陳培杰;;8M_■恒星演化過程中湍流應(yīng)力作用效果的分析[J];天文學報;2005年04期
7 張健楠;吳福朝;羅阿理;趙永恒;;恒星大氣物理參量的非參數(shù)估計方法[J];天文學報;2005年04期
8 陳培杰;汪志云;;湍流應(yīng)力對中等質(zhì)量轉(zhuǎn)動恒星演化的影響[J];襄樊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9 張皓晶;鄭永剛;候德東;;金屬豐度和對流超射對恒星演化影響的初步探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張健楠,吳福朝,羅阿理,趙永恒;確定恒星表面有效溫度的曲面擬合方法[J];天文研究與技術(shù);2004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郭廣海;彎曲時空中的標量場[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2 向福元;密近雙星磁流體活動的實測與理論分析[D];湘潭大學;2006年
3 楊伍明;小質(zhì)量轉(zhuǎn)動恒星的結(jié)構(gòu)演化和星震學診斷[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4 許華];恒星湍對流過程研究以及在盾牌座δ型變星中的驗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華(山金);中等質(zhì)量星演化中的藍拐和CNO雙循環(huán)[D];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2001年
2 郭建恒;長周期變星的演化及振動[D];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2001年
3 陳雪飛;中小質(zhì)量密近雙星的演化及其初始—終止質(zhì)量關(guān)系[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2年
4 宋漢峰;元素豐度和星系化學演化[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楊孝鴻;29顆SiC碳星的ISO SWS光譜分析及其分子、塵埃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3年
6 吳斌;黑洞雙星的形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6年
7 汪志云;湍流應(yīng)力對中等質(zhì)量恒星結(jié)構(gòu)與演化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8 曹藏文;太陽近鄰矮星的元素豐度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杜云霜;鉛星與非鉛星的輻射核合成參數(shù)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丘秀強;II型超新星爆發(fā)機制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新華;陳力;;基于SDSS-DR8及2MASS數(shù)據(jù)的疏散星團NGC 6791的基本性質(zhì)研究[J];天文學報;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宗偉;;超新星特性和宇宙學中應(yīng)用[A];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周楊;徐青;藍朝楨;李建勝;;深空探測地理數(shù)據(jù)可視化[A];第十四屆全國圖象圖形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蔣世仰;;利用LAMOST型望遠鏡進行Ia型超新星巡天[A];中國天文學會恒星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吳潮;趙永恒;胡景耀;;SDSS中RR Lyrae候選體的論證[A];中國天文學會恒星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陸W,
本文編號:20560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205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