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7的TeV輻射光變
本文選題:星系核 + 噴流; 參考:《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14年11期
【摘要】:2005年第一次在M87中觀測到TeV輻射爆發(fā),分析表明TeV爆發(fā)的光變時標非常短且相對孤立.M87的噴流的視向傾角較大(~30?),是銀河系外觀測到的第一個非blazar類TeV源,這暗示著新的產生TeV輻射過程.考慮到TeV源有可能是產生于黑洞吸積盤上的等離子體云團,剛誕生的時候可能圍繞中心黑洞作開普勒運動,本文在完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計算了這種情況下TeV輻射的光變.模型中不僅考慮了TeV源作開普勒運動的效應,還計算了軌道上不同點發(fā)出的TeV光子在到達無窮遠處觀測者的過程中被來自吸積盤上的軟光子吸收的光深差異.計算表明TeV源的光變主要由不同軌道上的TeV光子的光深變化主導,TeV源作開普勒運動的效應基本可以忽略.在TeV源距離黑洞比較近的時候,隨著黑洞自旋的增大光深顯著減小,在黑洞自旋為零時,光深變化曲線明顯不對稱,TeV源越靠近黑洞這些效應越顯著.
[Abstract]:In 2005, the TeV radiation burst was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M87.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hototropic time scale of the TeV burst is very short and the jet with relatively isolated .M87 has a large apparent dip angle. It is the first non-blazar TeV source observed outside the Milky way. This implies a new generation of TeV radiation processes. Considering that the TeV source may be a plasma cloud produced on the accretion disk of a black hole and the Kepler motion around the central black hole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birth, the light variation of TeV radiation in this case is calcula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mplete general relativity. In the model, not only the effect of TeV source acting on Kepler motion is considered, but also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pth of light absorbed by soft photons from accretion disk by TeV photons from different points in orbit is calculated in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the observer at infin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tovariation of TeV source is dominated by the variation of the depth of TeV photons in different orbits, and the effect of Kepler motion is basically negligible. When the TeV source is close to the black hole, the depth of light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lack hole spin. When the spin of the black hole is 00:00, the variation curve of the depth of light is obviously asymmetric. The closer the TeV source is to the black hole, the more obvious these effects ar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中國科學院星系與宇宙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基金】: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編號:XDB090000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11073020,11133005,11233003)資助項目
【分類號】:P157.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超,楊蘭,楊丕博;類星體的有磁厚吸積盤模型[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7年02期
2 楊蘭田;類星體的厚吸積盤與自引力吸積盤模型[J];天文學進展;1989年04期
3 吳枚,張朋,王建民,馬宇倩,陳黎;吸積盤擬三維模型方程解的結構分析[J];中國科學(A輯);2001年07期
4 劉碧芳;吸積盤和冕的研究與應用[J];云南天文臺臺刊;2001年01期
5 肖看,汪定雄,雷衛(wèi)華;磁化黑洞吸積盤的演化及放能效率[J];天文學報;2002年02期
6 李曉卿,季海生;磁化薄吸積盤中的溫度分布[J];中國科學(A輯);2002年10期
7 趙中云,嚴運美,田旭;有磁薄吸積盤的徑向不穩(wěn)定性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3年04期
8 吳學兵;吸積盤物理 :穩(wěn)定性和振動(英文)[J];云南天文臺臺刊;2003年01期
9 姚崢嶸;李曉卿;;具有垂向結構的反常粘滯吸積盤的不穩(wěn)定性研究(英文)[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龔小龍;汪定雄;;吸積盤輻射的高發(fā)射率指數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盧炬甫;;天體物理中的吸積盤[A];第四屆全國日地關系與災害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1年
2 彭秋和;;黑洞吸積盤中心的熱核燃燒與核合成[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4:高能天體物理中的熱點問題[C];2009年
3 李宗云;吳小安;趙應和;丁月蓉;;揭示激變變星中吸積盤偏心,進動的一種方法(英文)[A];中國天文學會恒星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林一清;盧炬甫;;黑洞雙模式吸積盤的研究[A];中國天文學會高能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劉富坤;;活動星系核中超大質量雙黑洞與吸積盤的相互作用[A];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棟;;中子星周圍的超臨界吸積盤(英文)[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孫夏冰;;氣體吸積盤GRS1915+105的X射線信號的層次結構分析[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建民;;Blazars中的對產生過程[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4:高能天體物理中的熱點問題[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胡劍;追蹤宇宙“懸案”[N];新清華;2007年
2 劉繼峰;探尋黑洞研究中的缺失鏈條[N];人民日報;2014年
3 ;英發(fā)現黑洞存在新證據[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4 王心見;加美觀測到中子星爆發(fā)細節(jié)[N];科技日報;2004年
5 常麗君;黑洞磁場強度相當于自身萬有引力[N];科技日報;2014年
6 毛黎;黑洞噴射巨大粒子束呈螺旋狀[N];科技日報;2008年
7 常麗君;確定黑洞自旋速度有了新法[N];科技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吳勝杳;相對論厚吸積盤和扭曲盤的發(fā)射線及成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2 甘朝明;磁化吸積盤:致密天體高能輻射及噴流的中心發(fā)動機[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藺福軍;吸積盤中的反常磁黏滯及其應用[D];南昌大學;2013年
4 葉永春;類星體和微類星體統(tǒng)一模型及其天體物理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林一清;黑洞雙模式吸積盤的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6 王炎;黑洞對電磁輻射傳播所產生的觀測效應[D];南京大學;2011年
7 黃昌印;黑洞系統(tǒng)的大尺度磁場提能機制與準周期振蕩[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麗紅;天體物理吸積盤問題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周愛萍;反常黏滯磁化吸積盤中的結構和不穩(wěn)定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廣興;相對論吸積盤的觀測特征[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4 姚崢嶸;反常粘滯吸積盤的不穩(wěn)定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冬梅;大尺度磁場對黑洞吸積盤吸入區(qū)能量的提取[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謝yN;磁場對中微子主導吸積盤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方娜;磁化分層原行星盤中不定期爆發(fā)的高吸積率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牛強;粘滯對黑洞吸積盤的截斷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9 左學勤;旋轉黑洞的提能機制及其在天體物理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賀亮;黑洞自轉與吸積盤內邊緣半徑的關聯[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9794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97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