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分子云核CO同位素光度與紅外光度相關(guān)關(guān)系的比較研究
本文選題:星際介質(zhì) + 分子云 ; 參考:《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10年04期
【摘要】:利用兩個已發(fā)表的COJ=1-0觀測樣本,結(jié)合12CO(1-0),13CO(1-0)和C18O(1-0)與紅外IRAS4個波段數(shù)據(jù),對29個COJ=1-0基本完全成圖云核計算了它們的一些基本參數(shù),如云核尺度、維里質(zhì)量、12CO(1-0),13CO(1-0)與C18O(1-0)的總光度、紅外光度等.給出了12CO(1-0),13CO(1-0)和C18O(1-0)光度與紅外光度及它們比值之間的相關(guān)性,進而討論恒星形成率(紅外光度)與分子氣體示蹤之間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COJ=1-0同位素光度之間有著很好的相關(guān)性,且COJ=1-0同位素光度與紅外光度均有一定相關(guān)性,但是相關(guān)性不如河內(nèi)47個巨分子云核和河外65個星系HCNJ=1-0與紅外光度及其比值之間的相關(guān)性好.這些也許暗示恒星形成率和恒星形成效率主要依賴于高的氣體體密度而并非高的柱密度.
[Abstract]:Using two published COJ=1-0 observation samples, combined with 12CO (1-0), 13CO (1-0) and C18O (1-0) and infrared IRAS4 band data, some basic parameters of 29 COJ=1-0 basic complete mapping cloud nuclei are calculated, such as cloud kernel scale, virial mass, 12CO (1-0), 13CO (1-0) and C18O (1-0) total luminosity,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so on. 12CO (1-0) and 13CO are given. (1-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minosity of the C18O (1-0) and the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their ratio,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r formation rate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the molecular gas trac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minosity of the COJ=1-0 isotop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J=1-0 isotopes and the infrared luminosity, but the correlation is not as good as the cor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CNJ=1-0 of 47 giant molecular clouds and 65 extragalactic galaxies with the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its ratio is good. These may suggest that the star formation rate and stellar formation efficiency depend mainly on the high density of the gas rather than the high column density.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批準號:10425313,10833006,10621303)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國家重點基礎(chǔ)研究發(fā)展計劃(編號:2007CB815406)資助項目
【分類號】:P15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唯誠;;隱藏的宇宙[J];科學24小時;2011年09期
2 寧長春;單增羅布;徐剛;索郎桑姆;陳天祿;張輝杰;周毅;;西藏羊八井中德亞毫米波望遠鏡項目的科學意義[J];西藏科技;2011年08期
3 楊戟;;中國射電天文的研究與發(fā)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1年05期
4 呂谷靖;邵瑯;金志平;韋大明;;塵埃消光對伽瑪射線暴余輝的影響[J];天文學報;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射電天文分會場報告摘要[A];中國天文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摘要集[C];2010年
2 陳陽;;熱混合型超新星遺跡[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周建軍;;超新星遺跡G21.8-0.6和G32.8-0.1的CO(1-0)觀測[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孫曉輝;;中德銀道面6厘米偏振巡天進展[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徐金龍;;超新星遺跡IC443和Cas 1572周圍分子云的毫米波和亞毫米波觀測研究[A];中國天文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手冊[C];2011年
6 梁艷春;;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和金屬豐度[A];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王娜;;在1540MHz對五顆脈沖星的長期星際閃爍觀測[A];中國天文學會恒星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仲崇霞;楊廷高;;綜合脈沖星時算法的小波分析與維納濾波方法[A];2005年全國時間頻率學術(shù)交流會文集[C];2005年
9 ;高能分會場報告日程[A];中國天文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摘要集[C];2010年
10 陳陽;張帆;R.Williams;Q.D.Wang;;跨越密度間斷面的爆震波演化解[A];中國天文學會高能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陳超;大麥哲倫銀河系存在無星分子云[N];科技日報;2004年
2 記者 錢錚;日發(fā)現(xiàn)多個“星系種子”[N];人民日報;2006年
3 記者 毛磊;人類文明使者飛臨太陽系邊緣[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4 張唯誠;逆行行星挑戰(zhàn)宇宙規(guī)則[N];大眾科技報;2011年
5 記者 曹玲娟;中外科學家:6360光年[N];人民日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胡唯元 樸淑瑜;創(chuàng)新發(fā)展重實效[N];科技日報;2007年
7 陳佳凝;探索觸角伸向無窮[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8 王艷紅;美國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發(fā)現(xiàn)有機分子[N];大眾科技報;2001年
9 金 慧;《自然》聚焦“旅行者一號”[N];大眾科技報;2003年
10 記者 陳超;日發(fā)現(xiàn)星球誕生的初級階段[N];科技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項金根;用高角分辨的X射線點源的暈研究星際塵埃的空間分布[D];清華大學;2005年
2 周鑫;超新星遺跡與周圍環(huán)境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姜鵬;活動星系核窄鐵Kα發(fā)射線和類星體吸收線系統(tǒng)中類銀河系塵埃[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1年
4 史菲;星系金屬豐度及化學演化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6年
5 陳曦;大質(zhì)量恒星形成區(qū)和恒星SiO脈澤的譜線觀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6年
6 毛業(yè)偉;近鄰星系中星族和塵埃的紫外紅外觀測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2年
7 趙曉紅;伽瑪射線暴輻射效率、輻射能及早期余輝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8 張鍇;活動星系核窄線區(qū)和塵埃環(huán)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磊;恒星與行星的形成過程中的分子云核坍塌[D];吉林大學;2008年
2 蘇江波;活動星系核中視超光速源的統(tǒng)計研究[D];廣州大學;2008年
3 龔景;新塵埃模型的分析及其消光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談清華;近鄰紅外亮星系的~(12)CO,,~(13)CO和C~(18)O分子氣體的觀測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5 譚金玉;脈沖星流量密度變化和星際閃爍模型[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龐曉瑩;基于疏散星團的銀河系結(jié)構(gòu)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7 戰(zhàn)雷;星系的累積恒星初始質(zhì)量函數(shù)[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陶炎芬;原行星盤演變的粘滯擴散階段[D];吉林大學;2010年
9 陳哲;r-過程元素產(chǎn)量、產(chǎn)區(qū)及星系化學演化[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金;河外水脈澤源的X-ray衛(wèi)星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D];廣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414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94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