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而不究:中古《天文志》變化淺析
本文關鍵詞:存而不究:中古《天文志》變化淺析 出處:《史學集刊》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天文志》是正史志書中的一個重要而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但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在篇幅上,唐初以前所修史書中,《天文志》所占篇幅達到10%以上,而宋以后則在6%左右。在內容上,《天文志》開始以記錄各星辰位置意義為主,而后加入與人事上的聯(lián)系。這股潮流在南北朝至唐初所修諸史達到了高潮,幾乎每一種星象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即"占",同時也會有相應的事件與之對應,即"應"。同時,這一時期開始增添對觀測技術、宇宙構成討論的記載。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史家們逐漸拋棄了關于"占"、"應"的部分。只留下天體客觀的運動現(xiàn)象。一方面,這是因為宋以后的朝代,都是以征服前一王朝而建立,與中古時期的禪讓政治有所不同。較之以前,各開國君主減少了用天命、德運、星象、符瑞等神秘事物來確立自己的權威的需要!短煳闹尽返闹匾杂兴陆,其在諸志中所占份額自然越來越小。另一方面,由于史書編撰方法、思想學風發(fā)生改變,政府對星占之術的打壓、天文官僚的前途變窄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天文志》中逐漸剔除了"占"、"應"之內容,變得更為客觀。
[Abstract]:< > is the traditional astronomical records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records,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length, the previous history book, < > space astronomical records reached more than 10%, and the Song Dynasty is about 6%. In the content, "astronomy Chi > began to record the position of the stars and then added significance, contact personnel. This tren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the early Tang Dynasty repair history reached a climax, almost every kind of astrology has its specific meaning, namely" occupation ", there will also be a corresponding event with it. The" should be ". At the same time, this period began to add up the univers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discussion recor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historians gradually abandoned on the" accounts "and" should be ". Leaving only movement phenomena in celestial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because after the Song Dynasty, all is to conquer the former dynasty built Li, different from the medieval Shanrang politics. Compared with the past, the founding monarch with the destiny, Deyun, astrology, importance of auspicious signs and mysterious things need to establish their own authority. "Astronomical Chi declined, its share in the history of nature more and more. Another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y, method, thought style change, the government pressure on the operation of astrology, astronomy and bureaucratic future narrowing and a series of factors, the < > astronomical Chi gradually remove the" accounts "and" should be "content, become more objective.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P1-092
【正文快照】: 天體運動作為人類可以直觀看到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人類也對其進行不斷的觀察和探索,這從歷代政權都設有專門的天文機構就可以看出。1天文技術官員們通過長期觀測星象運行,留下了大量的記錄,成為歷代正史《天文志》中的重要素材。然而,由于古代技術水準的限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仇鹿鳴;;五星會聚與安史起兵的政治宣傳——新發(fā)現(xiàn)燕《嚴復墓志》考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席澤宗,陳美東;20世紀中國學者的天文學史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1期
3 江曉原;中國古代天學之官營傳統(tǒng)[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劉復生;宋朝“火運”論略——兼談“五德轉移”政治學說的終結[J];歷史研究;1997年03期
5 游自勇;;中古《五行志》的“征”與“應”[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劉浦江;;“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嬗變[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曄;;“劉邦斬蛇”與“斬蛇劍”的文化史考察[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趙貞;張毅;;從律令到判:唐代天文政策試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林振禮;;關帝信仰的理學文化蘊涵——兼談閩南泉州關岳廟對“正氣”的崇拜傳統(tǒng)[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期
4 曹媛媛;;中國古代道德權威建構與社會結構的雙向作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1期
5 姜鵬;;司馬光施政理念在歷史編纂中的表達——從《資治通鑒補》對原作的改動說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6 趙貞;;唐代的天文管理[J];南都學壇;2007年06期
7 袁兆桐;;薛鳳祚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0年09期
8 魯力;;五行相生與禪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2010年高考全國卷“五行”題分析[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年05期
9 鄧小南;;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再出發(fā)”[J];歷史研究;2009年06期
10 彭恩仁;李興華;;從洪武釉里紅看明初審美功利化[J];美與時代(上);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彭洪俊;韓杰;;帝王與五德:二十四史中所見受命帝符瑞略說[A];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9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2 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汪小虎;明代頒歷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楊世文;宋代經(jīng)學懷疑思潮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甄鵬;清朝道士李明徹及其科學成就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韋兵;星占歷法與宋代政治文化[D];四川大學;2006年
7 王耘;走向共同文明[D];復旦大學;2008年
8 詹志華;中國科學史學史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9 吳曉番;龔自珍哲學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小明;《春秋》緯與漢代思想世界[D];湖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忭玉;隋唐五行兆應小說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鄭瑤;《淮南子·天文訓》中天學思想的科學史視角透析[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李國華;關于中國古代氣象文獻的基礎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梁紅嬌;1981-2010年中國學者科學史論文統(tǒng)計分析[D];東華大學;2012年
5 李鑫;當代中外科技史專業(yè)課程體系比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6年
6 王冬松;五色泛化與中國繪畫的色彩語言[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7 郄丙亮;鄭獬詩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喬志勇;《事林廣記》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張煒升;元代白蓮教的演變及其被禁的考察[D];西南大學;2009年
10 陳志輝;民國時期中國天文學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J];歷史研究;2004年01期
2 劉復生;宋朝“火運”論略——兼談“五德轉移”政治學說的終結[J];歷史研究;1997年03期
3 凍國棟;;墓志所見唐安史亂間的“偽號”行用及吏民心態(tài)——附說“偽號”的模仿問題[J];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3年00期
4 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41年00期
5 江曉原;;從太陽運動理論看巴比倫與中國天文學之關系[J];天文學報;1988年03期
6 江曉原;;巴比倫與古代中國的行星運動理論[J];天文學報;1990年04期
7 汪文學;“唐承漢統(tǒng)”說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8 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J];中國史研究;2004年03期
9 劉浦江;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的正統(tǒng)性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次沅;;《宋史·天文志》天象記錄統(tǒng)計分析[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2年01期
2 劉次沅;<隋書.天文志>天象記錄選注[J];陜西天文臺臺刊;1996年00期
3 王玉民;;中國古代恒星亮度及其變化記錄之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04期
4 ;[J];;年期
,本文編號:13973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39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