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蕩吸積盤的光變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振蕩吸積盤的光變研究 出處:《物理學報》2014年2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黑洞系統(tǒng) 吸積盤 混沌 光變
【摘要】:理論研究指出隨機振蕩吸積盤可能引起活動天體的光變,然而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光變中除了含有隨機噪聲外還存在混沌因素.將混沌因素引入到隨機振蕩吸積盤中,構(gòu)成"混沌+隨機"振蕩吸積盤模型.通過分析擾動的相圖,直觀再現(xiàn)了混沌吸引子的狀態(tài).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隨機因素占主導時,光變混亂無序;隨機因素與混沌因素相當時,光變上下起伏類似于心電圖;混沌因素占主導時,光變具有一定有序性.模擬光變曲線的關(guān)聯(lián)維與觀測數(shù)據(jù)的關(guān)聯(lián)維一致,表明模擬光變曲線與觀測結(jié)果之間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random oscillating accretion disk may cause the light variation of the active celestial body. However, the analysis of observed data shows that there are chaos factors besides random noise, and chaotic factor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random oscillation accretion disk. The chaotic random oscillating accretion disk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analyzing the phase diagram of the disturbance, the state of the chaotic attractor is reappeared intui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random factors are dominant, the light becomes chaotic and disordered. When the random factor and chaotic factor are equal, the fluctuation of light change is similar to that of electrocardiogram.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the simulated photovariation curve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observed dat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ulated phototropic curve and the observed results.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批準號:U12312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11163007,11063004) 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2011FB041) 云南省引力理論創(chuàng)新團隊和云南省高能天體物理創(chuàng)新團隊資助的課題~~
【分類號】:P145.8
【正文快照】: 1引言吸積盤理論[1-3]被廣泛應用于解釋巨型黑洞(如活動星系核與類星體)和恒星級黑洞(如微類星體或黑洞雙星)等不同尺度的黑洞系統(tǒng)的輻射現(xiàn)象[4].研究指出,這兩種不同尺度的黑洞系統(tǒng)有著相似的物理環(huán)境和物理過程[5],且這些活動天體的光變現(xiàn)象與吸積盤的不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guān)[6-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汪定雄;;黑洞旋轉(zhuǎn)能量的電磁提取及其在天體物理中的應用[J];天文學進展;2007年03期
2 K.P.Harikrishnan;Ranjeev Misra;G.Ambika;;Nonlinear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the light curves from the black hole system GRS1915+105[J];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11年01期
3 李孝攀;張皓晶;張雄;;類星體PKS1510-089的X射線流量變化周期特性[J];物理學報;2011年08期
4 歐建文;張皓晶;鄭永剛;張雄;;耀變體S5 0716+714的混沌特性研究[J];物理學報;201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雙南;;高能天體物理學研究與發(fā)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年01期
2 畢雄偉;和萬全;田家金;蔡群;丁志美;張青友;;BL Lac天體Mrk421X射線輻射流量變化特性研究[J];天文研究與技術(shù);2013年03期
3 于萬波;;截面的幾何形狀決定三維函數(shù)的混沌特性[J];物理學報;2014年1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謝照華;耀變體的吸積盤與噴流關(guān)聯(lián)及粘滯系數(shù)的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井衛(wèi);BL Lac天體0735+178噴流軌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張井衛(wèi);BLLac天體0735+178噴流軌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趙呈選;黑洞系統(tǒng)磁場位形的起源及其天體物理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皓晶;趙剛;張雄;董富通;謝照華;易庭豐;鄭永剛;鮑玉英;;類星體PKS 1510-089的射電流量變化周期特性研究[J];中國科學(G輯: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09年07期
2 盧炬甫;黑洞吸積盤理論進展[J];天文學進展;2001年03期
3 張皓晶;張雄;董富通;鄭永剛;唐玲;毛李勝;;用小波分析方法計算BL Lac天體S5 0716+714的光變周期[J];天文學報;2009年02期
4 程勇;張雄;伍林;毛慰明;尤莉莎;;用離散相關(guān)函數(shù)方法分析Blazar天體的γ射線和射電輻射的相關(guān)性[J];物理學報;2006年02期
5 張皓晶;張雄;;BL Lac天體S50716+714的光變周期特性研究[J];物理學報;2007年07期
6 董富通;張雄;;類星體3C345的光變周期特性[J];物理學報;2009年11期
7 唐潔;吳學兵;;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Blazar天體的分類[J];物理學報;2011年11期
8 李惕碚;;時變分析的時間尺度譜方法[J];物理;2006年05期
9 董詩忠;周宏;吳永鳳;常平;徐安田;李懷珍;;3C 279射電光變特性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唐潔;傅明星;吳學兵;;基于結(jié)構(gòu)函數(shù)方法的類星體證認[J];物理學報;2012年2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超,楊蘭,楊丕博;類星體的有磁厚吸積盤模型[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7年02期
2 楊蘭田;類星體的厚吸積盤與自引力吸積盤模型[J];天文學進展;1989年04期
3 吳枚,張朋,王建民,馬宇倩,陳黎;吸積盤擬三維模型方程解的結(jié)構(gòu)分析[J];中國科學(A輯);2001年07期
4 劉碧芳;吸積盤和冕的研究與應用[J];云南天文臺臺刊;2001年01期
5 肖看,汪定雄,雷衛(wèi)華;磁化黑洞吸積盤的演化及放能效率[J];天文學報;2002年02期
6 李曉卿,季海生;磁化薄吸積盤中的溫度分布[J];中國科學(A輯);2002年10期
7 趙中云,嚴運美,田旭;有磁薄吸積盤的徑向不穩(wěn)定性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3年04期
8 吳學兵;吸積盤物理 :穩(wěn)定性和振動(英文)[J];云南天文臺臺刊;2003年01期
9 姚崢嶸;李曉卿;;具有垂向結(jié)構(gòu)的反常粘滯吸積盤的不穩(wěn)定性研究(英文)[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龔小龍;汪定雄;;吸積盤輻射的高發(fā)射率指數(shù)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5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盧炬甫;;天體物理中的吸積盤[A];第四屆全國日地關(guān)系與災害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1年
2 彭秋和;;黑洞吸積盤中心的熱核燃燒與核合成[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shù)沙龍文集34:高能天體物理中的熱點問題[C];2009年
3 李宗云;吳小安;趙應和;丁月蓉;;揭示激變變星中吸積盤偏心,進動的一種方法(英文)[A];中國天文學會恒星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林一清;盧炬甫;;黑洞雙模式吸積盤的研究[A];中國天文學會高能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劉富坤;;活動星系核中超大質(zhì)量雙黑洞與吸積盤的相互作用[A];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分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棟;;中子星周圍的超臨界吸積盤(英文)[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孫夏冰;;氣體吸積盤GRS1915+105的X射線信號的層次結(jié)構(gòu)分析[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shù)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建民;;Blazars中的對產(chǎn)生過程[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shù)沙龍文集34:高能天體物理中的熱點問題[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胡劍;追蹤宇宙“懸案”[N];新清華;2007年
2 劉繼峰;探尋黑洞研究中的缺失鏈條[N];人民日報;2014年
3 ;英發(fā)現(xiàn)黑洞存在新證據(jù)[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4 王心見;加美觀測到中子星爆發(fā)細節(jié)[N];科技日報;2004年
5 常麗君;黑洞磁場強度相當于自身萬有引力[N];科技日報;2014年
6 毛黎;黑洞噴射巨大粒子束呈螺旋狀[N];科技日報;2008年
7 常麗君;確定黑洞自旋速度有了新法[N];科技日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吳勝杳;相對論厚吸積盤和扭曲盤的發(fā)射線及成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7年
2 藺福軍;吸積盤中的反常磁黏滯及其應用[D];南昌大學;2013年
3 甘朝明;磁化吸積盤:致密天體高能輻射及噴流的中心發(fā)動機[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葉永春;類星體和微類星體統(tǒng)一模型及其天體物理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林一清;黑洞雙模式吸積盤的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6 王炎;黑洞對電磁輻射傳播所產(chǎn)生的觀測效應[D];南京大學;2011年
7 黃昌印;黑洞系統(tǒng)的大尺度磁場提能機制與準周期振蕩[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麗紅;天體物理吸積盤問題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周愛萍;反常黏滯磁化吸積盤中的結(jié)構(gòu)和不穩(wěn)定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廣興;相對論吸積盤的觀測特征[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4 姚崢嶸;反常粘滯吸積盤的不穩(wěn)定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冬梅;大尺度磁場對黑洞吸積盤吸入?yún)^(qū)能量的提取[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謝yN;磁場對中微子主導吸積盤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方娜;磁化分層原行星盤中不定期爆發(fā)的高吸積率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牛強;粘滯對黑洞吸積盤的截斷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9 左學勤;旋轉(zhuǎn)黑洞的提能機制及其在天體物理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賀亮;黑洞自轉(zhuǎn)與吸積盤內(nèi)邊緣半徑的關(guān)聯(lián)[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970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397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