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瑪暴火球輻射光度與初始洛倫茲因子相關性及物理意義
本文關鍵詞:伽瑪暴火球輻射光度與初始洛倫茲因子相關性及物理意義 出處:《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伽瑪暴 洛倫茲因子 中心引擎 統(tǒng)計關系
【摘要】:伽瑪射線暴(簡稱伽瑪暴),一種宇宙空間中的伽瑪射線在短期產(chǎn)生的強烈的脈沖現(xiàn)象。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被Vela衛(wèi)星意外的發(fā)現(xiàn),這引起了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的廣泛關注。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一些空間項目如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臺(CGRO)、BeppoSAX、HETE II,與地面上的光學、紅外、射電觀測站一起改變著我們對伽瑪暴的理解,讓我們知道了伽瑪暴是伴有長時間余輝的一類宇宙學事件。而2004年專門用于伽瑪暴研究的Swift衛(wèi)星和2008年可以對伽瑪暴更寬能段研究的Fermi衛(wèi)星的發(fā)射成功,帶我們進入了伽瑪暴研究的新時代。 本論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統(tǒng)計分析伽瑪暴洛倫茲因子與各向同性光度的相關性,并利用伽瑪中心引擎的中微子主導吸積流(NDAF)模型解釋這種相關性。這一研究涉及伽瑪暴的中心引擎模型理論以及伽瑪暴觀測中各物理量的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論文的內(nèi)容結構如下:第一章是對伽瑪暴的綜述,主要包括伽瑪暴瞬時輻射階段、余輝階段的相關觀測以及輻射模型、伽瑪暴中心引擎理論和重要經(jīng)驗關系,重點介紹了伽瑪暴觀測上的各物理量和中心引擎理論。第二章是對伽瑪暴初始洛倫茲因子與各向同性光度或各向同性能量的統(tǒng)計擬合,以及用NDAF模型解釋這一相關關系。伽瑪暴的初始洛倫茲因子是理解伽瑪暴物理的一個重要參量,尤其對理解伽瑪暴瞬時輻射的物理起源非常關鍵。其中介紹了幾種求解洛倫茲因子的常用方法,詳細的NDAF模型理論,并給出了已知紅移的51個伽瑪暴的洛倫茲因子的統(tǒng)計。第三章是關于伽瑪暴的射電光度與X射線光度的相關性研究,以及這一關系是否可以與太陽、冷星、活動星系核等統(tǒng)一的問題。第四章是對伽瑪暴領域中已解決問題和期望未來解決問題的總結和展望。 本論文提供了關于伽瑪暴初始洛倫茲因子的詳細計算方法,以及初始洛倫茲因子與各向同性光度或各向同性能量的相關關系,并用伽瑪暴中心引擎的黑洞加NDAF盤模型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相關關系。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P17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發(fā)印;;伽瑪暴宇宙學的研究[J];天文學報;2011年04期
2 韋大明;逆康普頓散射對γ暴余輝的影響(英文)[J];紫金山天文臺臺刊;1999年03期
3 鄧小龍;劉炯;楊建明;;一種對伽瑪暴瞬時譜的新解釋[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4 袁強,王寶泉,張同杰;利用超新星和伽瑪暴觀測限制宇宙學模型:物質(zhì)創(chuàng)生模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5 尹躍;彭朝陽;郭永國;;伽瑪射線暴內(nèi)光度和峰值能量關系的統(tǒng)計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6 林一清;;伽瑪暴及其早期X射線余輝的觀測特征[J];天文學報;2007年04期
7 陸睿靜;鄧家干;;一個新光度指示器:熵縮放指數(shù)[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8 俞云偉;戴子高;鄭小平;;Swift時代伽瑪射線暴及其余輝的多波段研究[J];天文學報;2010年01期
9 ;古代物種大滅絕可能緣于伽瑪暴[J];華夏人文地理;2005年07期
10 董云明;趙曉紅;賈蘭偉;;火球框架下的不同角區(qū)域形成的脈沖(英文)[J];天文研究與技術;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陸;張永杰;徐昊;孫建超;柴軍營;吳伯冰;;伽瑪暴偏振儀中心控制模塊設計與實現(xiàn)[A];第十五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袁業(yè)飛;;伽瑪暴的中心引擎[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4:高能天體物理中的熱點問題[C];2009年
3 梁恩維;;伽瑪暴中X輻射物理起源的多樣性[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4:高能天體物理中的熱點問題[C];2009年
4 ;伽瑪暴宇宙學(英文)[A];中國天文學會高能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徐磊;戴子高;;能量轉(zhuǎn)化率對伽瑪暴能量的修正[A];中國天文學會高能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富文;;兩個特殊的伽瑪暴的時間特性和譜延遲-從X射線到伽瑪射線波段[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吳伯冰;董永偉;李延國;劉江濤;張雙南;;SVOM/GRM初步方案設計[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會議手冊及文集[C];2009年
8 孫建超;張永杰;李延國;柴軍營;吳伯冰;;POLAR數(shù)采系統(tǒng)中LVDS總線冷備份的研究[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會議手冊及文集[C];2009年
9 ;高能分會場報告日程[A];中國天文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手冊[C];2011年
10 ;高能分會場報告日程[A];中國天文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娜利;根植沃土 志向高天[N];廣西日報;2010年
2 陳洪濤 張錦程;科研領域海闊憑魚躍 天體空間天高任鳥飛[N];科技日報;2011年
3 徐繼鴻;“混沌”的魅力[N];新疆日報(漢);2000年
4 孫立新;洛倫茲奇聞軼事[N];大眾科技報;2008年
5 文普;洛倫茲集團巨資進軍國內(nèi)市場[N];中國經(jīng)營報;2004年
6 科文;用伽馬射線對付豆類致人放屁問題[N];北京科技報;2002年
7 林子;不同國家的精準農(nóng)業(yè)[N];兵團日報(漢);2004年
8 本報記者 王婭;放射性廢物的安全歸宿[N];中國環(huán)境報;2001年
9 楊懷偉 崔長存 程德民;啟動我國規(guī)范化“動物尸體管理”迫在眉睫[N];中國畜牧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陳天翔;蝴蝶效應和保險商的算盤[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靜;伽瑪暴火球輻射光度與初始洛倫茲因子相關性及物理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2 徐明;伽瑪暴外流與介質(zhì)相互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孔思偉;伽瑪暴余輝及伽瑪射線脈沖雙星多波段輻射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4 操小鳳;X射線雙星快速光變研究與伽瑪暴的光度和紅移統(tǒng)計[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5 賀昊寧;伽瑪射線暴多信使手段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6 張博;高能輻射機制與伽瑪射線暴瞬時輻射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7 張富文;伽瑪暴脈沖時變特征及其對能量的依賴[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8年
8 劉炯;同步曲率輻射機制的物理特性[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9 彭朝陽;伽瑪射線暴單脈沖光變曲線和能譜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10 趙曉紅;伽瑪射線暴輻射效率、輻射能及早期余輝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儀雙喜;伽瑪暴初始洛侖茲因子和中心引擎的活動時標[D];廣西大學;2011年
2 吳漢成;伽瑪暴微光變特征時標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3 魏俊杰;伽瑪暴能譜和伽瑪暴宇宙學[D];廣西大學;2012年
4 唐慶文;伽瑪暴光學與X射線余輝關聯(lián)性分析[D];廣西大學;2012年
5 謝yN;磁場對中微子主導吸積盤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6 馮思軼;Fermi時代伽瑪射線暴相關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7 崔曉紅;伽瑪暴能譜性質(zhì)和噴流結構模型的統(tǒng)計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5年
8 蘭曉霞;黑洞吸積盤的大尺度磁場位形及其提能機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謝偉;伽瑪射線暴的觀測和理論以及雙成分噴流的磁驅(qū)動模型[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張悅;洛倫茲光束在非近軸和近軸情況下的相關傳輸特性研究[D];江蘇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31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33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