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計算機網(wǎng)絡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
本文關鍵詞:讓計算機網(wǎng)絡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
更多相關文章: 計算機網(wǎng)絡 電子圖書館 新課程改革 教學
【摘要】:根據(jù)聯(lián)合國的最新規(guī)定,不能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交流和管理的人是新世紀的文盲。那么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在日常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進行學習的基本技能。以及利用搜索引擎答疑解惑的習慣。
【作者單位】: 渭源縣蒲川中學;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當我們面臨問題時,應該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和方法,而不是只追求一種方法。因此,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去認識,去思考。根據(jù)聯(lián)合國的最新標準,不能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交流和管理的人是新世紀的文盲。他們雖然受過教育,但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生存也是相當困難的。那么,如何從中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書生,劉丹彤;新課程改革與培養(yǎng)健康人格[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2 黃傳錄;實施新課程 校長要與教師同行[J];石油教育;2004年06期
3 熊東海;新課程改革之我見[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4年06期
4 張美玲;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陳樹民;;新課程改革引發(fā)的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9期
6 彭輝;王淵;;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三大轉(zhuǎn)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4年01期
7 ;關于舉辦第二屆“新課程改革教研科研論文征集評選活動”的通知[J];成才;2004年12期
8 侯穎;;新課程教學的三個誤區(qū)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年08期
9 李楓林;;新課程改革熱的冷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10 符永平;教師功底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作用[J];教學與管理;2004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際;;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教研制度建設研究[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jīng)濟[C];2009年
2 陽勇華;;“體驗”與“生成”——讓課堂回歸本真——也談新課程改革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3 石芳香;;談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物理[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書明;;校長應做新課程改革的領頭雁[A];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山西卷)[C];2013年
5 龐非;;新課程改革下的學校教研組建設新探[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夏教師篇卷1)[C];2013年
6 萬仙昌;;理念的轉(zhuǎn)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7 郭斌;;新課程改革所需的教學方法與教師的個體性[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8 陽勇華;;“體驗”與“生成”——讓課堂回歸本真——也談新課程改革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9 張水平;;新課程改革與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學[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10 宋慶發(fā);;春天的落葉讓人迷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傾向[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 原;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什么[N];大眾科技報;2004年
2 周金平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袁浦中學;警惕新課程改革中的雙面孔[N];中國教師報;2007年
3 謝安聰 張小娟;我市高中新課程改革全面展開[N];延安日報;2007年
4 崔國富 胡志堅 武鎮(zhèn)北 舒萍;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究竟是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5年
5 袁誠 袁玉花;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困惑及思考[N];中國教師報;2006年
6 新榮區(qū)新榮鎮(zhèn)聯(lián)校 張濤 雷小霞;新課程改革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N];大同日報;2007年
7 記者 李芳;我省明秋實施普高新課程改革[N];云南政協(xié)報;2008年
8 楊杰 安陽市第二實驗中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以建設性思維推進新課程改革[N];安陽日報;2009年
9 尹才偉 陳然 武勝記者站 段毅剛;推進新課程改革 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N];廣安日報;2011年
10 武廣慧;通化市扎實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N];吉林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萬偉;亦續(xù)亦斷[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澤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切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娜;韓國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郝雙美;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教師適應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冬梅;論新課程改革的阻力與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吳躍飛;新課程改革遭遇教師冷落狀況的文化學檢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阮茜;中小學校新課程改革中的的教師評價問題初探[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強強;西部農(nóng)村地區(qū)初中新課程改革的困境及其對策[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新帆;家長參與新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分析[D];西南大學;2009年
8 李新華;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9 王子嘉;新課程改革對農(nóng)村小學的影響:來自廣東的個案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張銀;農(nóng)村學生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性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521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125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