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D和雨水鏈的海綿城市微觀細胞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1-06-21 10:47
針對海綿城市微觀尺度的高校校園海綿細胞的設計問題,基于LID(低影響開發(fā))理念,確保海綿細胞設計前后場地的洪峰出現(xiàn)時間、徑流峰值、徑流時間等城市水文要素不發(fā)生改變,原場地地質、地形不發(fā)生大的改變,植被盡量使用本土植物;引入英國雨水鏈理念,確保雨水從降落后到被利用整個管理鏈條科學合理,在關鍵措施選配中優(yōu)先使用預防控制和源頭控制措施,優(yōu)先使用生態(tài)入滲措施,確保其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得當。根據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海綿細胞模型計算結果,降雨歷時在120 min時滲透設施的積水量達到峰值34.97 m3,結合校園場地、建筑物的分布及特點,設計了包含"滲、滯、蓄、凈、用、排"等21種關鍵措施的"水之川"海綿細胞,并對該設計方案進行雨水控制效果檢驗,場地雨水控制及利用率為88%,滿足開封市所在全國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區(qū)域劃分圖中Ⅲ區(qū)的要求。
【文章來源】:人民黃河. 2020,42(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低影響開發(fā)水文過程示意
“水之川”海綿細胞主要收集利用2號、3號實訓樓樓頂及施工實訓大棚頂?shù)挠晁蛥^(qū)域降水(見圖2)。利用原赤道幾內亞模型場地,該區(qū)域南側有4根向2號實訓樓水利館供水用的大型管道,地下有向水利館供水的地下水庫。4根管道的上方設計成綠色屋頂,兩側做成透視面。利用原赤道幾內亞模型的廢沙,做成中間地下水庫上面的流動雨水花園。根據雨水鏈的理念,合理規(guī)劃和設計從雨水降落到利用的全過程鏈,3號實訓樓樓頂、綠色屋頂?shù)挠晁ㄟ^雨水花園匯集、凈化、下滲,進入下沉式綠地,凈化后進入蜂窩狀地下蓄水模塊,沉淀后可用于綠化澆灌、生態(tài)景觀用水等。3.3 海綿城市關鍵措施設計
表3 “水之川”海綿細胞關鍵措施及規(guī)格數(shù)量 技術名稱 關鍵措施 規(guī)格及數(shù)量 功能特點 滲 下沉式綠地 面積150 m2、蓄水量30 m3 ①利用LID和雨水鏈理念,充分發(fā)揮源頭控制作用,將路面、屋頂、地面等硬質化表面轉化為透水鋪裝或綠色屋頂,收集雨水或使雨水下滲,從源頭減少徑流產生;②入滲面積合計為210 m2,滿足需配置的入滲面積為106.56 m2的要求 生態(tài)透水樹池 3個 生態(tài)雨水種植池 1個 透水路緣石 沿道路兩側布設 透水鋪裝 面積50 m2 硅砂滲透井 20個 綠色屋頂 面積10 m2 滯 生物滯留 面積200 m2 ①利用滯留雨水的相關措施,延緩峰現(xiàn)時間,減小排水強度,緩解內澇風險;②滲透設施的有效容積為50 m3,滿足需配置的入滲面積34.97 m3的要求 雨水花園 面積40 m2、蓄水量20 m3 下沉式綠地 面積150 m2 植草溝 面積40 m2 淺溪 面積40 m2 蓄 硅砂蜂巢蓄水模塊 蓄水量15 m3 削減洪峰流量,調節(jié)雨洪時空分布,為雨水資源化利用創(chuàng)造條件 凈 硅砂蜂巢凈水模塊 蓄水量15 m3 對污染采取源頭控制 用 綠地智能澆灌 16處 利用LID和雨水鏈理念,將雨洪資源化,用于澆灌、景觀、洗車等,實現(xiàn)雨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 屋頂綠化 面積10 m2 景觀噴泉 4處 洗車 1處 教學演示系統(tǒng) 1套 排 排放到校園景觀水體 1處 先排放到景觀水體,如有超溢再排放到市政管網 市政管網 1處4 結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生態(tài)海綿城市”構建的雨水利用規(guī)劃研究[J]. 董淑秋,韓志剛.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1(12)
本文編號:3240542
【文章來源】:人民黃河. 2020,42(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低影響開發(fā)水文過程示意
“水之川”海綿細胞主要收集利用2號、3號實訓樓樓頂及施工實訓大棚頂?shù)挠晁蛥^(qū)域降水(見圖2)。利用原赤道幾內亞模型場地,該區(qū)域南側有4根向2號實訓樓水利館供水用的大型管道,地下有向水利館供水的地下水庫。4根管道的上方設計成綠色屋頂,兩側做成透視面。利用原赤道幾內亞模型的廢沙,做成中間地下水庫上面的流動雨水花園。根據雨水鏈的理念,合理規(guī)劃和設計從雨水降落到利用的全過程鏈,3號實訓樓樓頂、綠色屋頂?shù)挠晁ㄟ^雨水花園匯集、凈化、下滲,進入下沉式綠地,凈化后進入蜂窩狀地下蓄水模塊,沉淀后可用于綠化澆灌、生態(tài)景觀用水等。3.3 海綿城市關鍵措施設計
表3 “水之川”海綿細胞關鍵措施及規(guī)格數(shù)量 技術名稱 關鍵措施 規(guī)格及數(shù)量 功能特點 滲 下沉式綠地 面積150 m2、蓄水量30 m3 ①利用LID和雨水鏈理念,充分發(fā)揮源頭控制作用,將路面、屋頂、地面等硬質化表面轉化為透水鋪裝或綠色屋頂,收集雨水或使雨水下滲,從源頭減少徑流產生;②入滲面積合計為210 m2,滿足需配置的入滲面積為106.56 m2的要求 生態(tài)透水樹池 3個 生態(tài)雨水種植池 1個 透水路緣石 沿道路兩側布設 透水鋪裝 面積50 m2 硅砂滲透井 20個 綠色屋頂 面積10 m2 滯 生物滯留 面積200 m2 ①利用滯留雨水的相關措施,延緩峰現(xiàn)時間,減小排水強度,緩解內澇風險;②滲透設施的有效容積為50 m3,滿足需配置的入滲面積34.97 m3的要求 雨水花園 面積40 m2、蓄水量20 m3 下沉式綠地 面積150 m2 植草溝 面積40 m2 淺溪 面積40 m2 蓄 硅砂蜂巢蓄水模塊 蓄水量15 m3 削減洪峰流量,調節(jié)雨洪時空分布,為雨水資源化利用創(chuàng)造條件 凈 硅砂蜂巢凈水模塊 蓄水量15 m3 對污染采取源頭控制 用 綠地智能澆灌 16處 利用LID和雨水鏈理念,將雨洪資源化,用于澆灌、景觀、洗車等,實現(xiàn)雨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 屋頂綠化 面積10 m2 景觀噴泉 4處 洗車 1處 教學演示系統(tǒng) 1套 排 排放到校園景觀水體 1處 先排放到景觀水體,如有超溢再排放到市政管網 市政管網 1處4 結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生態(tài)海綿城市”構建的雨水利用規(guī)劃研究[J]. 董淑秋,韓志剛.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1(12)
本文編號:32405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2405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