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古寺水庫壩址區(qū)蝕變花崗巖工程地質(zhì)特性
發(fā)布時間:2021-03-23 10:49
甘肅省代古寺水庫壩址區(qū)發(fā)育蝕變花崗巖,其蝕變特征直接影響巖體的工程特性,并對工程區(qū)永久和臨時水工(施工)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影響。綜合分析工程區(qū)區(qū)域地質(zhì)資料,通過野外地質(zhì)測繪、取樣試驗分析和地球物理勘察等手段,以宏觀和微觀相結(jié)合的方式全面探討壩址區(qū)蝕變花崗巖的工程特性。研究表明:蝕變花崗巖成因主要為巖漿及脈體熱液交代,蝕變類型以黏土化為主;蝕變花崗巖集中分布于代古寺水電站下游70~180 m范圍內(nèi)河床及近河右?guī)r低高程部位,蝕變深度集中在地表以下20~100 m范圍;蝕變花崗巖巖石強度明顯降低,孔隙率和吸水率顯著增大,巖體完整性較好。研究結(jié)果對優(yōu)化水工設(shè)計方案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工程應(yīng)用價值。
【文章來源】:長江科學院院報. 2020,37(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代古寺水庫壩址區(qū)地質(zhì)簡圖
該試樣薄片鑒定的成果(圖3(b))表明,巖石呈似斑狀或細粒半自形結(jié)構(gòu),塊狀構(gòu)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50%~55%)+鉀長石(10%~15%)、石英(20%~25%)、黑云母(10%~15%)。斜長石呈半自形板狀,粒徑一般<2.0 mm,雜亂狀排列,具明顯黏土化、絹云母化、白云母化、白云石化等;鉀長石呈近半自形板狀,粒徑1~4 m不等,具高嶺土化,主要為微斜長石;石英呈他形粒狀,粒徑1~3 mm不等,零散分布,具波狀、帶狀消光;暗色礦物呈葉片狀,粒徑<2.0 mm,零散分布,多具高嶺土化,少見綠泥石化,定名為蝕變花崗閃長巖。圖3 蝕變花崗巖典型蝕變照片和顯微結(jié)構(gòu)照片
圖2 蝕變花崗巖分布特征X射線衍射分析試驗成果(表1)顯示,蝕變花崗巖礦物成分以長石、石英和新生礦物為主,石英含量為21.9%~63.6%,長石含量為11.9%~62.3%,新生礦物含量為7%~45%,以黏土礦物為主,其次為碳酸鹽礦物,黏土礦物含量在3.5%~28.7%之間,以15.8%~28.7%為主,碳酸鹽礦物僅部分樣品中發(fā)育,含量為2.9%~15.5%。
本文編號:3095666
【文章來源】:長江科學院院報. 2020,37(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代古寺水庫壩址區(qū)地質(zhì)簡圖
該試樣薄片鑒定的成果(圖3(b))表明,巖石呈似斑狀或細粒半自形結(jié)構(gòu),塊狀構(gòu)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50%~55%)+鉀長石(10%~15%)、石英(20%~25%)、黑云母(10%~15%)。斜長石呈半自形板狀,粒徑一般<2.0 mm,雜亂狀排列,具明顯黏土化、絹云母化、白云母化、白云石化等;鉀長石呈近半自形板狀,粒徑1~4 m不等,具高嶺土化,主要為微斜長石;石英呈他形粒狀,粒徑1~3 mm不等,零散分布,具波狀、帶狀消光;暗色礦物呈葉片狀,粒徑<2.0 mm,零散分布,多具高嶺土化,少見綠泥石化,定名為蝕變花崗閃長巖。圖3 蝕變花崗巖典型蝕變照片和顯微結(jié)構(gòu)照片
圖2 蝕變花崗巖分布特征X射線衍射分析試驗成果(表1)顯示,蝕變花崗巖礦物成分以長石、石英和新生礦物為主,石英含量為21.9%~63.6%,長石含量為11.9%~62.3%,新生礦物含量為7%~45%,以黏土礦物為主,其次為碳酸鹽礦物,黏土礦物含量在3.5%~28.7%之間,以15.8%~28.7%為主,碳酸鹽礦物僅部分樣品中發(fā)育,含量為2.9%~15.5%。
本文編號:30956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956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