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水利工程論文 >

1982和2012年枯季長江口最大渾濁帶懸浮泥沙和鹽度垂向剖面特征對比

發(fā)布時間:2021-03-07 00:32
  2012年1月在長江口北港、北槽和南槽水域縱斷面開展枯季多船準同步觀測,將獲得的大小潮懸浮泥沙和鹽度數(shù)據(jù)與1982年12月同水域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2012年長江口最大渾濁帶枯季懸沙濃度比1982年減小了約50%;北港、北槽、南槽相近測點的大潮垂向平均懸沙濃度相較于1982年分別減小了43%、60%和40%,2012年長江口表層平均懸沙濃度與1982年相比減少了約53%。北港斷面渾濁帶核心與1982年渾濁帶核心位置相近;北槽渾濁帶核心向內遷移;南槽渾濁帶核心位置向外遷移。2012年與1982年枯季遙感反演的長江口同水域表層懸浮泥沙濃度也明顯降低。在30年來入海泥沙持續(xù)減少背景下,長江口3條入海主汊的最大渾濁帶特征依舊顯著,徑流與潮流的此消彼長、徑流的季節(jié)分配不同以及口內汊道分流分沙比的變化影響了長江口最大渾濁帶核心的移動,渾濁帶懸沙濃度最高的地段也是鹽度梯度最高的地區(qū)。 

【文章來源】:海洋地質前沿. 2020,36(01)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1982和2012年枯季長江口最大渾濁帶懸浮泥沙和鹽度垂向剖面特征對比


2012年長江口大潮三縱斷面鹽度剖面

剖面圖,鹽度,江口,分流比


小潮期間,鹽淡水高度混合(圖7),3條汊道的平均鹽度的表底層差異較小,北港和北槽斷面的垂向均勻混合十分明顯。北港的分流比變化在36.6%~65.3%,北槽的分流比變化在32.4%~64.2%,南槽的分流比為3條汊道中最低,由圖6、7可以看出在南槽鹽水入侵最強,北港鹽水入侵最弱,北槽介于兩者之間,這可能主要緣于三者的分水占比使然。2.7 口門水域表層懸浮泥沙濃度分布

布置圖,準同步,長江口,布置圖


2011年12月27日—2012年1月3日,參照1982年12月海岸帶調查測站位置,在相同位置,在長江口北港、北槽和南槽分別布置了3、3和4條船,縱向共10條船,實現(xiàn)40個測點的準同步測量(圖1)。2012年數(shù)據(jù)來源于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長江口泥沙資源與利用”重大項目,1982年數(shù)據(jù)來源于全國海岸帶與海涂資源綜合調查中長江口調查數(shù)據(jù)。2012年的3條斷面測量范圍完全覆蓋1982年的斷面并有所延長。采用走航式準同步3層法取水樣,依當天綠華山參考潮汐,選擇在漲潮初期測量,10:00開始,12:00前結束,每船負責4個測點。大潮測量日期為12月27日,小潮測量日期為1月3日。測量前5天(2011年12月27日—2012年1月3日)大通站日平均流量為14 100m3/s,與1982年測量前5天的日平均流量11 900m3/s相比,徑流量相近,2次測量具有可比性;測量期間風速為3.0~11.5m/s,風向主要為NW向,對懸浮泥沙濃度的影響不大。現(xiàn)場共采集水樣120枚,裝600 mL玻璃瓶運回實驗室進行懸沙濃度和鹽度測試。使用0.45μm孔徑的醋酸纖維膜過濾水樣,再將附著沉積物的濾膜放入烘箱中恒溫(40~42℃)烘干、稱重,最后計算出懸沙濃度[15]。1982年懸沙濃度室內測定方法與現(xiàn)在相似,濾紙孔徑為63μm?紤]到1982年與2012年懸沙濃度測量時使用的濾紙孔徑不同,2012年使用更小孔徑濾紙測得的懸沙濃度應比1982年的稍大。鹽度采用SYA2-2型鹽度計,硝酸銀滴定鹽度與實測電導率建立工作曲線,通過電導率推算鹽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長江河口懸浮泥沙向浙閩沿岸輸運近期變化的遙感分析[J]. 陳瑞瑞,蔣雪中.  海洋科學. 2017(03)
[2]長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回淤相關問題分析[J]. 劉猛.  水運工程. 2016(02)
[3]長江口懸沙濃度時空變化研究——以2012年和2013年洪季為例[J]. 陸葉峰,楊世倫,劉建華,丁平興,張衛(wèi)國.  人民長江. 2015(05)
[4]長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回淤泥沙來源分析[J]. 趙捷,何青,虞志英,金鏐.  泥沙研究. 2014(05)
[5]長江口最大渾濁帶懸沙濃度變化趨勢及成因[J]. 楊云平,李義天,孫昭華,樊詠陽.  地理學報. 2013(09)
[6]長江入海泥沙的變化趨勢與上海灘涂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J]. 楊世倫,李明.  海洋學研究. 2009(02)
[7]長江口外海濱懸沙分布及擴散特征[J]. 萬新寧,李九發(fā),沈煥庭.  地理研究. 2006(02)
[8]長江口北槽最大渾濁帶泥沙過程[J]. 時鐘,陳偉民.  泥沙研究. 2000(01)
[9]長江口外海域1998年夏季懸沙濃度特征[J]. 高抒,程鵬,汪亞平,曹奇源.  海洋通報. 1999(06)
[10]長江口渾濁帶的形成機理與特點[J]. 潘定安,沈煥庭,茅志昌.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9(04)

碩士論文
[1]高濁度河口水體水上光譜測量誤差分析[D]. 楊孟毅.華東師范大學 2018
[2]人類活動影響下長江河口變化的遙感研究[D]. 路兵.華東師范大學 2012
[3]近二十年長江口鄰近海域懸沙分布比較研究[D]. 何超.華東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06808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6808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d46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