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氣解吸滯后定量分析模型
本文關鍵詞:煤層氣解吸滯后定量分析模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針對煤解吸滯后過程解、吸附量和速度變化特征,提出了煤層氣解吸滯后定量分析模型。根據(jù)煤解吸滯后現(xiàn)象分析,結合"墨水瓶"理論,通過引入滯后因子α,提出了煤吸附-解吸模型,揭示了煤吸附-解吸過程質量變化的解吸滯后機理;通過比較解、吸附過程速度,提出了考慮煤基質吸附-解吸過程孔隙率變化的擴散方程,該方程中擴散系數(shù)直接可以反映吸附-解吸過程時間異步問題。基于Comsol計算平臺,實現(xiàn)了煤層氣解吸滯后定量分析模型的數(shù)值求解。數(shù)值模擬結果顯示不同煤階煤樣的等溫吸附實驗數(shù)據(jù)驗證了α值的合理性,擬合數(shù)據(jù)表明隨煤階提高,α值越大,解吸滯后程度越大;吸附-解吸過程中擴散系數(shù)的變化趨勢相反,吸附過程中擴散系數(shù)隨時間減小,吸附速率隨時間減小,解吸過程中,其值隨時間增大,解吸速率隨時間增大,通過擴散系數(shù)得到的解、吸附速率變化趨勢與實驗室結果一致,證明了此參數(shù)的合理性,進而可用來分析解吸滯后現(xiàn)象在時間上的變化趨勢。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江大學巖土力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巖土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
【關鍵詞】: 煤 解吸滯后 雙擴散模型 滯后因子 擴散系數(shù)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資助項目(2015CB05790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379200,51225902)
【分類號】:TE37
【正文快照】: 目前在煤層氣開采領域,普遍認為煤的吸附和解吸過程是完全可逆的,然而大量的實驗和生產(chǎn)資料證明,部分煤體存在解吸滯后現(xiàn)象,即解吸等溫線總位于吸附等溫線上方,吸附與解吸過程不同步,實際排采過程中應遵循煤的解吸曲線。目前已有大量關于煤吸附問題的研究,然而對于解吸滯后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馬東民;馬薇;藺亞兵;;煤層氣解吸滯后特征分析[J];煤炭學報;2012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延保;基于細觀力學試驗的含瓦斯煤體變形破壞規(guī)律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毅;原煤、型煤吸附—解吸變形規(guī)律對比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亓憲寅;楊典森;陳衛(wèi)忠;;煤層氣解吸滯后定量分析模型[J];煤炭學報;2016年S2期
2 肖藏巖;韋重韜;郭立穩(wěn);;中低煤階煤對CO的吸附/解吸特性[J];煤炭科學技術;2016年11期
3 李沛;馬東民;張輝;李衛(wèi)波;楊甫;;高、低階煤潤濕性對甲烷吸附/解吸的影響[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6年05期
4 蔡進;馬中飛;李立夫;;煤體瓦斯解吸模型驗證分析[J];煤礦安全;2016年09期
5 藺亞兵;賈雪梅;馬東民;;煤層氣解吸滯后效應及其評判方法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2016年S1期
6 馬東民;張輝;王貴榮;楊建強;白懷東;索根喜;徐建民;;胡家河井田煤層氣等壓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2016年04期
7 藺亞兵;賈雪梅;馬東民;;基于液氮吸附法對煤的孔隙特征研究與應用[J];煤炭科學技術;2016年03期
8 任浩洋;王兆豐;岳高偉;李小軍;謝策;;程序變溫過程焦煤瓦斯吸附解吸差異性研究[J];煤礦安全;2016年01期
9 王公達;REN Tingxiang;齊慶新;王凱;張浪;;吸附解吸遲滯現(xiàn)象機理及其對深部煤層氣開發(fā)的影響[J];煤炭學報;2016年01期
10 牟全斌;;煤層含氣量不同測定方法的對比分析[J];中國煤炭地質;2015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清泉;多重應力路徑下雙重孔隙煤體損傷擴容及滲透性演化機制與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2 李鵬;復合加卸載條件下含瓦斯煤滲流特性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5年
3 張遵國;煤吸附/解吸變形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4 袁梅;含瓦斯煤滲透特性影響因素與煤層瓦斯抽采模擬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5 程立朝;煤巖剪切細觀開裂演化及其特征量化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6 呂閏生;受載瓦斯煤體變形滲流特征及控制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4年
7 高魁;石門揭構造軟煤誘發(fā)煤與瓦斯突出模擬試驗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
8 薛東杰;不同開采條件下采動煤巖體瓦斯增透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9 孟磊;含瓦斯煤體損傷破壞特征及瓦斯運移規(guī)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10 徐佑林;高瓦斯煤層錨固特性及瓦斯對巷道支護效果影響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朱傳奇;類土質煤巖體力學特征及改良實驗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東民;藺亞兵;張遂安;;煤層氣升溫解吸特征分析與應用[J];中國煤層氣;2011年03期
2 馬東民;張遂安;藺亞兵;;煤的等溫吸附-解吸實驗及其精確擬合[J];煤炭學報;2011年03期
3 劉高峰;張子戌;張小東;呂閏生;;氣肥煤與焦煤的孔隙分布規(guī)律及其吸附 解吸特征[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08期
4 張新民;鄭玉柱;;煤層氣與煤炭資源協(xié)調(diào)開發(fā)淺析[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9年03期
5 段利江;唐書恒;劉洪林;魯人齊;;煤儲層物性對甲烷解吸及采出的影響[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6 陳振宏;王一兵;宋巖;劉洪林;;不同煤階煤層氣吸附、解吸特征差異對比[J];天然氣工業(yè);2008年03期
7 宋巖,張新民,柳少波;中國煤層氣基礎研究和勘探開發(fā)技術新進展[J];天然氣工業(yè);2005年01期
8 張遂安,葉建平,唐書恒,馬東民,霍永忠;煤對甲烷氣體吸附—解吸機理的可逆性實驗研究[J];天然氣工業(yè);2005年01期
9 李小彥,司勝利;我國煤儲層煤層氣解吸特征[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4年03期
10 霍永忠;煤儲層的氣體解吸特性研究[J];天然氣工業(yè);2004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趙洪寶;含瓦斯煤失穩(wěn)破壞及聲發(fā)射特性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2 黃滾;巖石斷裂失穩(wěn)破壞與沖擊地壓的分叉和混沌特征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隆清明;煤的吸附作用對瓦斯?jié)B透特性的影響[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錄達,吳振良;化學計量學定量分析模型的評價及應用[J];分析化學;1996年01期
2 雷萌;李明;吳楠;李穎娜;程玉虎;;煤粒度對煤質近紅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影響[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3年01期
3 張林;陸輝山;高強;閆宏偉;王福杰;;光程對液態(tài)調(diào)味品定性與定量分析模型的影響研究[J];中國調(diào)味品;2014年01期
4 劉莉;黃嵐;嚴衍祿;王忠義;;近紅外漫反射光譜中散射對化學定量分析模型的影響[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8年10期
5 陳秀梅;于修燭;王亞鴿;張靜亞;;基于近紅外光譜的煎炸油極性組分定量分析模型構建[J];食品科學;2014年02期
6 吳永忠;程文娟;韓江洪;郭太峰;陳丹艷;;一種新型的紅外甲烷測量定量分析模型[J];煤炭學報;2009年02期
7 王一兵;王紅宇;翟宏菊;蘆菲;吳衛(wèi)紅;王海水;席時權;;近紅外光譜分辨率對定量分析的影響[J];分析化學;2006年05期
8 王玉霞;徐榮榮;任廣鑫;王勝鵬;宛曉春;張正竹;;綠茶茶湯中主要品質成分近紅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J];茶葉科學;2011年04期
9 陸承毅;;煙用輔料質量檢測及控制研究[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13年10期
10 逯家輝;郭偉良;越柏玲;王迪;孟慶繁;滕利榮;;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近紅外光譜定量分析模型測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J];林產(chǎn)化學與工業(yè);200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朱雅玲;;湖南農(nóng)民增收定量分析模型[A];湖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2 祝詩平;王一鳴;張小超;;基于PCA-MBP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NIR定量分析方法及其應用[A];農(nóng)業(yè)機械化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農(nóng)業(yè)機械學會成立40周年慶典暨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祝詩平;王一鳴;張小超;;基于PCA-MBP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NIR定量分析方法及其應用[A];中國農(nóng)業(yè)機械學會成立40周年慶典暨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周學秋;;建立穩(wěn)定、可靠、適用近紅外定量分析模型的方法探討[A];第九屆全國計算(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學博;通用性近紅外模型的驗證和維護[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李倩倩;無信息變量消除法在三種譜學方法中的定量分析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洪博;基于紅外光譜法的礦井氣體定量分析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
2 胡院良;新型定量分析模型在食品和醫(yī)藥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3 閆國棟;近紅外光譜技術在藥用真菌活性成分分析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09年
4 呂迎花;偏最小二乘法在近紅外光譜法無損定量分析藥物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07年
5 侯少瑞;液體樣品近紅外定量模型建模方法的探討[D];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2007年
6 劉振堯;近紅外光譜法進行多組分體系同時測定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煤層氣解吸滯后定量分析模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777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7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