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驅后聚/表二元驅驅油效果及流度控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2-06 23:00
聚驅后仍有大量的剩余油未被采出,聚/表二元復合驅是聚驅后進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術。但聚驅后儲層的非均質性更強,剩余油分布更零散,常規(guī)的二元復合驅驅油方法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流度控制方法可以進一步擴大波及體積、提高驅油效率。因此,研究影響聚驅后二元復合驅驅油效果因素和流度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劑二元復合驅驅油機理的基礎上,采用Eclipse數(shù)值模擬方法,分析了聚驅過程中不同變異系數(shù)的儲層對驅油效果的影響及聚驅后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結果表明:聚驅驅油效果隨著變異系數(shù)的變大而變差;聚驅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頂部低滲透層。應用變異系數(shù)為0.72的模型,分析了影響聚驅后二元復合驅驅油效果的因素。結果表明:注入二元體系中聚合物溶液的濃度、體系界面張力、注入量、儲層的變異系數(shù)及轉注時機對驅油效果有影響;在一定范圍內,二元體系的注入速度對聚驅后二元復合驅驅油效果不大。根據(jù)室內雙管并聯(lián)巖心實驗資料,建立了滲透率級差為1:5和1:10的非均質模型。從流度控制的思想出發(fā),設計了聚驅后高濃度聚合物與二元體系段塞組合的流度控制方案,其主要原理是:先注入高濃度聚合物溶液封堵高滲透層,提高波及...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創(chuàng)新點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 聚驅后聚/表二元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現(xiàn)狀
1.2.1 聚驅后剩余油分布研究現(xiàn)狀
1.2.2 聚/表二元體系驅油數(shù)值模擬技術現(xiàn)狀
1.3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 聚/表二元復合體系提高采收率機理
2.1 聚合物驅油機理
2.1.1 擴大波及系數(shù)
2.1.2 提高驅油效率
2.2 表面活性劑驅油機理
2.2.1 降低界面張力
2.2.2 潤濕反轉
2.2.3 乳化作用
2.2.4 聚并成油帶
2.3 二元復合驅微觀驅油機理
2.3.1 殘余油啟動和運移
2.3.2 殘余油形成油絲運移機理
2.3.3 乳狀液的形成和運移機理
第三章 聚合物驅油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3.1 物模實驗
3.1.1 實驗條件
3.1.2 實驗程序
3.2 數(shù)值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參數(shù)
3.2.3 物模實驗擬合
3.3 聚合物驅油效果及剩余油分布
3.3.1 聚驅驅油效果
3.3.2 水驅后剩余油分布
3.3.3 聚驅后剩余油分布
3.3.4 含水率變化規(guī)律
3.4 小結
第四章 聚驅后影響聚/表二元驅驅油效果因素分析
4.1 物模實驗
4.1.1 實驗條件
4.1.2 實驗程序
4.2 模型的建立和參數(shù)的選取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參數(shù)
4.2.3 物模實驗擬合
4.3 聚驅后影響二元復合驅油效果的因素分析
4.3.1 聚合物溶液質量濃度的影響
4.3.2 界面張力的影響
4.3.4 注入量的影響
4.3.5 注入速度的影響
4.3.6 儲層變異系數(shù)的影響
4.3.7 轉注時機的影響
4.4 小結
第五章 聚驅后高濃聚與二元體系段塞組合流度控制研究
5.1 物模實驗
5.1.1 實驗條件
5.1.2 實驗方案
5.1.3 實驗參數(shù)的選取
5.1.4 實驗程序
5.2 數(shù)模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參數(shù)
5.2.3 方案
5.2.4 物模實驗擬合
5.3 不同滲透率級差模型段塞組合效果分析
5.3.1 不同級差模型水驅驅油效果對比
5.3.2 不同級差模型聚驅驅油效果對比
5.3.3 不同級差模型聚驅后高濃聚+二元復合體系驅油效果對比
5.4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發(fā)表文章目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慶油田聚驅后剩余油挖潛技術探討[J]. 商艷霞. 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 2014(08)
[2]低滲透縱向非均質油層水驅波及規(guī)律實驗研究[J]. 沈瑞,趙芳,高樹生,胡志明,段寶江.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13(04)
[3]牛心坨油層聚合物/表面活性劑二元驅數(shù)值模擬研究[J]. 董麗娜,張向宇. 精細石油化工進展. 2011(12)
[4]不同滲透率級差組合與水驅采收率關系研究[J]. 周延軍.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3)
[5]聚合物驅相滲曲線特征[J]. 周鳳軍,張連鋒,王紅娟. 石油地質與工程. 2010(06)
[6]聚合物驅后剩余油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J]. 王正波,葉銀珠,王繼強.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10(04)
[7]化學驅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征[J]. 衛(wèi)敏,李奔,李卉,曹仁義. 特種油氣藏. 2010(03)
[8]剩余油的形成與分布研究現(xiàn)狀[J]. 羅紅芳. 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9(03)
[9]聚合物/表面活性劑二元復合驅研究進展[J]. 呂鑫,張健,姜偉.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3)
[10]勝利油田聚合物驅后二元復合驅油體系優(yōu)化[J]. 王友啟. 石油鉆探技術. 2007(05)
博士論文
[1]聚合物驅后剩余油識別方法及其分布規(guī)律[D]. 張繼成.大慶石油學院 2008
碩士論文
[1]河南油田438區(qū)塊二元復合驅油數(shù)值模擬研究[D]. 張世亮.東北石油大學 2014
[2]勝坨油田沙二段油藏聚驅后聚表二元復合驅技術研究[D]. 肖霞.西南石油大學 2013
[3]大慶薩中西區(qū)二元復合驅區(qū)塊剩余油及見效特征研究[D]. 樊玉英.東北石油大學 2013
[4]錦16塊二元驅油藏工程方案設計[D]. 盛聰.東北石油大學 2012
[5]聚驅后井網調整二元復合驅可行性研究[D]. 趙偉.中國石油大學 2010
[6]聚/表二元復合驅在孤東采油廠應用研究[D]. 楊黎.中國石油大學 2009
[7]高臺子油層聚合物/表面活性劑二元復合驅數(shù)值模擬研究[D]. 朱珺瓊.大慶石油學院 2009
[8]大慶油田主力油層聚驅后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研究[D]. 李劍.大慶石油學院 2003
本文編號:3711785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創(chuàng)新點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 聚驅后聚/表二元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現(xiàn)狀
1.2.1 聚驅后剩余油分布研究現(xiàn)狀
1.2.2 聚/表二元體系驅油數(shù)值模擬技術現(xiàn)狀
1.3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 聚/表二元復合體系提高采收率機理
2.1 聚合物驅油機理
2.1.1 擴大波及系數(shù)
2.1.2 提高驅油效率
2.2 表面活性劑驅油機理
2.2.1 降低界面張力
2.2.2 潤濕反轉
2.2.3 乳化作用
2.2.4 聚并成油帶
2.3 二元復合驅微觀驅油機理
2.3.1 殘余油啟動和運移
2.3.2 殘余油形成油絲運移機理
2.3.3 乳狀液的形成和運移機理
第三章 聚合物驅油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3.1 物模實驗
3.1.1 實驗條件
3.1.2 實驗程序
3.2 數(shù)值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參數(shù)
3.2.3 物模實驗擬合
3.3 聚合物驅油效果及剩余油分布
3.3.1 聚驅驅油效果
3.3.2 水驅后剩余油分布
3.3.3 聚驅后剩余油分布
3.3.4 含水率變化規(guī)律
3.4 小結
第四章 聚驅后影響聚/表二元驅驅油效果因素分析
4.1 物模實驗
4.1.1 實驗條件
4.1.2 實驗程序
4.2 模型的建立和參數(shù)的選取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參數(shù)
4.2.3 物模實驗擬合
4.3 聚驅后影響二元復合驅油效果的因素分析
4.3.1 聚合物溶液質量濃度的影響
4.3.2 界面張力的影響
4.3.4 注入量的影響
4.3.5 注入速度的影響
4.3.6 儲層變異系數(shù)的影響
4.3.7 轉注時機的影響
4.4 小結
第五章 聚驅后高濃聚與二元體系段塞組合流度控制研究
5.1 物模實驗
5.1.1 實驗條件
5.1.2 實驗方案
5.1.3 實驗參數(shù)的選取
5.1.4 實驗程序
5.2 數(shù)模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參數(shù)
5.2.3 方案
5.2.4 物模實驗擬合
5.3 不同滲透率級差模型段塞組合效果分析
5.3.1 不同級差模型水驅驅油效果對比
5.3.2 不同級差模型聚驅驅油效果對比
5.3.3 不同級差模型聚驅后高濃聚+二元復合體系驅油效果對比
5.4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發(fā)表文章目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慶油田聚驅后剩余油挖潛技術探討[J]. 商艷霞. 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 2014(08)
[2]低滲透縱向非均質油層水驅波及規(guī)律實驗研究[J]. 沈瑞,趙芳,高樹生,胡志明,段寶江.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13(04)
[3]牛心坨油層聚合物/表面活性劑二元驅數(shù)值模擬研究[J]. 董麗娜,張向宇. 精細石油化工進展. 2011(12)
[4]不同滲透率級差組合與水驅采收率關系研究[J]. 周延軍.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3)
[5]聚合物驅相滲曲線特征[J]. 周鳳軍,張連鋒,王紅娟. 石油地質與工程. 2010(06)
[6]聚合物驅后剩余油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J]. 王正波,葉銀珠,王繼強.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10(04)
[7]化學驅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征[J]. 衛(wèi)敏,李奔,李卉,曹仁義. 特種油氣藏. 2010(03)
[8]剩余油的形成與分布研究現(xiàn)狀[J]. 羅紅芳. 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9(03)
[9]聚合物/表面活性劑二元復合驅研究進展[J]. 呂鑫,張健,姜偉.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3)
[10]勝利油田聚合物驅后二元復合驅油體系優(yōu)化[J]. 王友啟. 石油鉆探技術. 2007(05)
博士論文
[1]聚合物驅后剩余油識別方法及其分布規(guī)律[D]. 張繼成.大慶石油學院 2008
碩士論文
[1]河南油田438區(qū)塊二元復合驅油數(shù)值模擬研究[D]. 張世亮.東北石油大學 2014
[2]勝坨油田沙二段油藏聚驅后聚表二元復合驅技術研究[D]. 肖霞.西南石油大學 2013
[3]大慶薩中西區(qū)二元復合驅區(qū)塊剩余油及見效特征研究[D]. 樊玉英.東北石油大學 2013
[4]錦16塊二元驅油藏工程方案設計[D]. 盛聰.東北石油大學 2012
[5]聚驅后井網調整二元復合驅可行性研究[D]. 趙偉.中國石油大學 2010
[6]聚/表二元復合驅在孤東采油廠應用研究[D]. 楊黎.中國石油大學 2009
[7]高臺子油層聚合物/表面活性劑二元復合驅數(shù)值模擬研究[D]. 朱珺瓊.大慶石油學院 2009
[8]大慶油田主力油層聚驅后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研究[D]. 李劍.大慶石油學院 2003
本文編號:37117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71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