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致密砂巖儲層CO 2 驅(qū)油后儲層物性變化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11 17:05
  CO2驅(qū)油技術是提高低滲透油氣田采收率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針對CO2作用后儲層性質(zhì)變化,大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離子濃度變化和孔隙度、滲透率的變化,而對孔隙結構、毛管力曲線、儲層微觀非均質(zhì)性等性質(zhì)的改變研究較少。本文以HB油田西柳10斷塊沙3段儲層的致密砂巖為研究對象,利用低溫氮氣吸附實驗和高壓壓汞實驗,對西柳10斷塊致密砂巖儲層微觀孔隙結構、宏觀孔隙結構、毛管力曲線變化以及微觀非均質(zhì)性進行CO2作用前后對比實驗分析,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主要有如下成果和認識:(1)致密砂巖典型的低溫N2吸附曲線滯后回環(huán)形貌特征與孔隙形態(tài)對應關系,發(fā)現(xiàn)本次實驗中樣品大多數(shù)屬于C型,少數(shù)與B型接近,說明西柳10斷塊儲層孔隙中介孔(250nm)孔隙以開放程度較高的圓筒形為主,同時存在裂縫形孔隙。CO2作用后的儲層孔隙比表面積、平均孔直徑和總孔體積均略有變大但最可幾半徑基本保持不變。(2)對樣品進行了高壓壓汞實驗,實驗結果表明:CO2作用后0.001...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致密砂巖儲層CO 2 驅(qū)油后儲層物性變化特征研究


技術路線圖

曲線,致密砂巖,斷塊,樣品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第3章CO2作用前后的微觀孔隙結構研究孔喉結構特征是儲層研究的重中之重,不僅影響著油氣的分布,還是勘探開發(fā)工作中的難點之一。在復雜地質(zhì)因素影響下,致密砂巖儲層一般孔喉直徑細孝孔隙結構復雜且非均質(zhì)性強。致密砂巖儲層物性差,孔喉體系30%左右為納米級為主孔隙。所以對這部分孔隙進行孔隙結構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章的研究對象為2~100nm的微小孔隙,采用的實驗方法為低溫N2吸附法,利用實驗得到的吸附脫附曲線、BET方程以及BJH模型對CO2作用前后儲層微觀孔隙結構變化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孔隙類型、比表面積、平均孔直徑以及總孔體積等多個參數(shù)。3.1實驗設計與準備3.1.1實驗樣品樣品采自華北油田西柳10斷塊沙三段,本文選取了西柳10斷塊的5塊致密砂巖樣品(圖3-2)進行探究致密啥樣儲層CO2作用前后儲層結構變化。圖3-1西柳10斷塊的5塊致密砂巖樣品13

形態(tài)圖,孔隙,形貌,形態(tài)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圖3-2滯后回環(huán)形貌特征與孔隙形態(tài)對應關系研究區(qū)儲層5塊樣品根據(jù)圖中的遲滯回線形態(tài),對照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Chemistry,IUPAC)總結的吸附-脫附曲線滯后環(huán)的類型(圖3-2)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根據(jù)滯后回環(huán)形貌特征與孔隙形態(tài)對應關系,發(fā)現(xiàn)本次實驗中樣品Y-1、Y-2、Y-4、Y-5屬于C型,Y-3與B型最為接近,說明西柳10斷塊儲層孔隙以開放程度較高的圓錐形為主,同時存在裂縫形孔隙。(a)Y-1氮氣吸-脫附等溫線(b)Y-2氮氣吸-脫附等溫線(c)Y-3氮氣吸-脫附等溫線(d)Y-4氮氣吸-脫附等溫線0246810120.00.20.40.60.81.0吸附量(mLg/)分壓P/P0吸附曲線脫附曲線012345670.00.20.40.60.81.0吸附量(mLg/)分壓P/P0吸附曲線脫附曲線051015200.00.20.40.60.81.0吸附量(mLg/)分壓P/P0吸附曲線脫附曲線01234560.00.20.40.60.81.0吸附量(mLg/)分壓P/P0吸附曲線脫附曲線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枯竭油藏CO2地質(zhì)封存對地表變形的影響[J]. 鄭永香,劉建軍,張伯虎.  河北地質(zhì)大學學報. 2019(02)
[2]致密砂巖儲層孔隙結構分形特征表征方法研究[J]. 孫霞.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 2019(02)
[3]鄂爾多斯盆地馬家溝組馬五1亞段地層水特征及對CO2地質(zhì)封存的意義[J]. 孫玉景,周立發(fā),霍斐斐.  地球環(huán)境學報. 2019(01)
[4]鄂爾多斯盆地CO2地質(zhì)封存適宜性與潛力評價[J]. 楊紅,趙習森,康宇龍,陳龍龍,黃春霞,王宏.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9(01)
[5]二氧化碳在油氣田地質(zhì)封存中溶解物性的研究進展[J]. 王軍良,李桂璇,周義明,潘志彥.  油田化學. 2018(03)
[6]CO2地質(zhì)封存與利用技術研究進展[J]. 胥蕊娜,姜培學.  中國基礎科學. 2018(04)
[7]致密砂巖儲層孔隙結構多重分形特征定量表征[J]. 姜鵬,賈慧敏,馬世忠.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 2018(04)
[8]志丹油田X區(qū)長6儲層非均質(zhì)性及對油氣分布的影響[J]. 李康,黨海龍,康勝松,暢斌,石彬,藺建武,王敏.  非常規(guī)油氣. 2018(02)
[9]頁巖微納米孔隙結構分形特征研究[J]. 李志清,王偉,王曉明,白雅偉,秦道天,趙穎.  工程地質(zhì)學報. 2018(02)
[10]延長油田致密砂巖油藏CO2驅(qū)油機理研究[J]. 郭茂雷,黃春霞,董小剛,周曄,湯瑞佳.  石油與天然氣化工. 2018(02)

博士論文
[1]天然氣藏超臨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氣采收率機理[D]. 孫揚.西南石油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儲層巖石-CO2-地層水(或壓裂液)相互作用實驗研究[D]. 徐永強.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2017
[2]CO2驅(qū)水—氣—巖反應對疏松砂巖儲層物性影響的研究[D]. 周琳淞.西南石油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62064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2064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366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