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巴扎地區(qū)下石炭統(tǒng)巴楚組沉積相及儲集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0 13:37
塔里木盆地地質特征較為復雜,構造演化漫長,眾多的一級構造單元里尤以巴楚隆起較為特殊,其內蘊藏的資源較為豐富,構造演化受到不同時期的影響而演化出特殊的鼻狀特征。本文根據(jù)研究生時期所掌握的多種研究方法,結合《巴楚西段先巴扎上古生界圈閉落實于目標評價》這一課題項目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緣的先巴扎地區(qū)層位上的上石炭統(tǒng)巴楚組的沉積相特征和層序地層學和儲層的特征分析。通過沉積巖石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加以研究區(qū)的鉆井、測井等背景資料,深入研究了該層位的巖石學特征,并以鏡下觀察巖石學薄片的方式對該層位所發(fā)育的標準灰?guī)r段、泥巖段、生物碎屑灰?guī)r段和下部泥巖與碎屑巖互層段進行了詳細的巖石學鑒定以及對巖石內部結構、微構造進行分析和總結。結合各種類型沉積相標志,分析了沉積相類型。又通過該層位單井和連井的沉積特征,進行精確的小層位沉積相對比。通過所學沉積相課程,根據(jù)沉積環(huán)境不同劃分了四個相帶、分別為局限臺地相、開闊臺地相、蒸發(fā)臺地相和臺地潮坪相。又進一步根據(jù)層位巖性的微變化,劃分了潮上、潮間、灘間海、臺內灘、潟湖等多個亞相。本文通過層序地層學分析方法,根據(jù)層序界面的識別方法確立了在先巴扎地區(qū)共有三...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思路路線圖
1996)(圖2-1)。塔里木盆地在構造上是一個具有大陸地殼性質的多旋回復合疊加盆地,伸展和擠壓兩種不同的構造應力控制著的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盆地(劉家澤,2012)。圖 2-1 塔里木盆地構造單元圖自太古代以來,塔里木盆地最先開始時形成了穩(wěn)定且完整的基底,隨后在早古生代時期形成了穩(wěn)定的克拉通盆地,最后在中、新生代克拉通內部開始演化成不同的特征。但是在震旦紀到早奧陶世期間盆地內部發(fā)生重大改變即以拉伸裂陷為主的被動大陸邊緣向活動大陸邊緣開始轉變。古生代主要往盆地發(fā)展,到了侏羅紀盆地斷陷演化,于新生代晚期才形成了復合的陸前盆地。中新生代是盆地演化和儲集油氣的重要時期,天山造山帶在晚古生代時期就已經(jīng)結束了活動,基本穩(wěn)定下來。所以對于新、中生帶時期的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并沒有很大的影響。塔里木盆地的新、中生代的演化主要受到的是特提斯洋演化
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階段影響。二疊紀末期至三疊紀晚期,特提斯洋開始俯沖消亡,晚三疊世到早侏羅世,特提斯洋開始閉合,基墨里造山帶形成。新特提斯洋的消亡發(fā)生在最近的始新世時期。研究工區(qū)先巴扎地區(qū)位于塔里木盆地內的一個一級構造單元巴楚隆起上。該隆起和麥蓋提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內重要的一級構造單元。另外巴楚隆起內含有兩個重要的二級構造單元(林耀庭,2012),分別為東西向的巴什托–先巴扎構造帶和北西向的色力布亞構造帶,這兩個構造單元對該地區(qū)的油氣的儲集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圖 2-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巴楚北部寒武系沉積相及儲層特征評價[J]. 何翠,郭少斌,呂修祥,田磊. 特種油氣藏. 2016(03)
[2]塔里木盆地西北緣巴楚—烏什露頭區(qū)奧陶系沉積相特征[J]. 韓杰,吳蕭,潘文慶,江杰,張敏. 沉積學報. 2015(04)
[3]先巴扎工區(qū)構造特征分析[J]. 李俊飛,甘衫衫. 化工管理. 2015(05)
[4]先巴扎工區(qū)石炭系小海子組儲層特征分析[J]. 寧松華,曹淼,馬聰,劉雷頌. 石油天然氣學報. 2013(09)
[5]川中營山構造須家河組第二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J]. 雍自權,王浩,馮逢,肖堯,翟中華,龔昌明,夏飛勇,徐猛.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2)
[6]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巖儲集特征與白云巖成因探討[J]. 黃文輝,王安甲,萬歡,樊太亮,于炳松. 古地理學報. 2012(02)
[7]塔里木盆地巴楚組層序地層及沉積演化[J]. 楊波,辛仁臣,賈進華.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 2012(02)
[8]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油氣田石炭系碳酸鹽巖沉積相特征[J]. 嚴繼新,趙習森,何云峰,鐘學彬,魏少華,周剛. 石油實驗地質. 2011(04)
[9]塔里木盆地巴麥地區(qū)奧陶系鷹山組孔縫型儲層特征與評價[J]. 張福順,李建交,林東升. 石油實驗地質. 2011(02)
[10]巴麥地區(qū)石炭系小海子組儲層特征及影響因素[J]. 張福順,岳勇,李建交. 石油天然氣學報. 2011(03)
博士論文
[1]塔里木盆地阿克庫勒地區(qū)三疊系層序地層學與沉積相研究[D]. 劉辰生.中南大學 2006
[2]阿克庫勒凸起古生界和三疊系碎屑巖系層序地層學與儲層特征研究[D]. 王明艷.中南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巴麥地區(qū)巴楚組生屑灰?guī)r段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D]. 徐梅桂.成都理工大學 2013
[2]子洲油田武家灣區(qū)油藏富集規(guī)律研究[D]. 魏延平.西安石油大學 2012
[3]巴—麥地區(qū)構造演化及奧陶系儲層有利區(qū)帶評價研究[D]. 吳禮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
[4]川東南北部上二疊統(tǒng)長興組沉積相特征研究[D]. 鄭彧.成都理工大學 2012
[5]塔河油田BM地區(qū)小海子組儲層評價[D]. 林耀庭.長江大學 2012
[6]川中合川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二段儲層特征研究[D]. 周峰.成都理工大學 2011
[7]巴楚隆起色力布亞斷裂演化及其油氣意義[D]. 羅廷輝.成都理工大學 2011
[8]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邊界斷裂演化及時空展布研究[D]. 劉海濤.成都理工大學 2011
[9]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區(qū)石炭系—下二疊統(tǒng)層序地層與沉積相研究[D]. 陳曉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1
[10]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統(tǒng)油氣資源評價[D]. 劉廣野.成都理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2927959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思路路線圖
1996)(圖2-1)。塔里木盆地在構造上是一個具有大陸地殼性質的多旋回復合疊加盆地,伸展和擠壓兩種不同的構造應力控制著的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盆地(劉家澤,2012)。圖 2-1 塔里木盆地構造單元圖自太古代以來,塔里木盆地最先開始時形成了穩(wěn)定且完整的基底,隨后在早古生代時期形成了穩(wěn)定的克拉通盆地,最后在中、新生代克拉通內部開始演化成不同的特征。但是在震旦紀到早奧陶世期間盆地內部發(fā)生重大改變即以拉伸裂陷為主的被動大陸邊緣向活動大陸邊緣開始轉變。古生代主要往盆地發(fā)展,到了侏羅紀盆地斷陷演化,于新生代晚期才形成了復合的陸前盆地。中新生代是盆地演化和儲集油氣的重要時期,天山造山帶在晚古生代時期就已經(jīng)結束了活動,基本穩(wěn)定下來。所以對于新、中生帶時期的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并沒有很大的影響。塔里木盆地的新、中生代的演化主要受到的是特提斯洋演化
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階段影響。二疊紀末期至三疊紀晚期,特提斯洋開始俯沖消亡,晚三疊世到早侏羅世,特提斯洋開始閉合,基墨里造山帶形成。新特提斯洋的消亡發(fā)生在最近的始新世時期。研究工區(qū)先巴扎地區(qū)位于塔里木盆地內的一個一級構造單元巴楚隆起上。該隆起和麥蓋提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內重要的一級構造單元。另外巴楚隆起內含有兩個重要的二級構造單元(林耀庭,2012),分別為東西向的巴什托–先巴扎構造帶和北西向的色力布亞構造帶,這兩個構造單元對該地區(qū)的油氣的儲集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圖 2-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巴楚北部寒武系沉積相及儲層特征評價[J]. 何翠,郭少斌,呂修祥,田磊. 特種油氣藏. 2016(03)
[2]塔里木盆地西北緣巴楚—烏什露頭區(qū)奧陶系沉積相特征[J]. 韓杰,吳蕭,潘文慶,江杰,張敏. 沉積學報. 2015(04)
[3]先巴扎工區(qū)構造特征分析[J]. 李俊飛,甘衫衫. 化工管理. 2015(05)
[4]先巴扎工區(qū)石炭系小海子組儲層特征分析[J]. 寧松華,曹淼,馬聰,劉雷頌. 石油天然氣學報. 2013(09)
[5]川中營山構造須家河組第二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J]. 雍自權,王浩,馮逢,肖堯,翟中華,龔昌明,夏飛勇,徐猛.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2)
[6]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巖儲集特征與白云巖成因探討[J]. 黃文輝,王安甲,萬歡,樊太亮,于炳松. 古地理學報. 2012(02)
[7]塔里木盆地巴楚組層序地層及沉積演化[J]. 楊波,辛仁臣,賈進華.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 2012(02)
[8]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油氣田石炭系碳酸鹽巖沉積相特征[J]. 嚴繼新,趙習森,何云峰,鐘學彬,魏少華,周剛. 石油實驗地質. 2011(04)
[9]塔里木盆地巴麥地區(qū)奧陶系鷹山組孔縫型儲層特征與評價[J]. 張福順,李建交,林東升. 石油實驗地質. 2011(02)
[10]巴麥地區(qū)石炭系小海子組儲層特征及影響因素[J]. 張福順,岳勇,李建交. 石油天然氣學報. 2011(03)
博士論文
[1]塔里木盆地阿克庫勒地區(qū)三疊系層序地層學與沉積相研究[D]. 劉辰生.中南大學 2006
[2]阿克庫勒凸起古生界和三疊系碎屑巖系層序地層學與儲層特征研究[D]. 王明艷.中南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巴麥地區(qū)巴楚組生屑灰?guī)r段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D]. 徐梅桂.成都理工大學 2013
[2]子洲油田武家灣區(qū)油藏富集規(guī)律研究[D]. 魏延平.西安石油大學 2012
[3]巴—麥地區(qū)構造演化及奧陶系儲層有利區(qū)帶評價研究[D]. 吳禮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
[4]川東南北部上二疊統(tǒng)長興組沉積相特征研究[D]. 鄭彧.成都理工大學 2012
[5]塔河油田BM地區(qū)小海子組儲層評價[D]. 林耀庭.長江大學 2012
[6]川中合川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二段儲層特征研究[D]. 周峰.成都理工大學 2011
[7]巴楚隆起色力布亞斷裂演化及其油氣意義[D]. 羅廷輝.成都理工大學 2011
[8]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邊界斷裂演化及時空展布研究[D]. 劉海濤.成都理工大學 2011
[9]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區(qū)石炭系—下二疊統(tǒng)層序地層與沉積相研究[D]. 陳曉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1
[10]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統(tǒng)油氣資源評價[D]. 劉廣野.成都理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29279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2795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