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北緣中新生代油砂成藏機理與資源潛力評價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P618.13
【部分圖文】:
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根據(jù)美國聯(lián)邦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shù)據(jù),全球油砂地質資源量為 5.5 x 10,截至 2012 年,全球重油和油砂累計產(chǎn)量分別是 7.38×109桶和 1.75×1010桶012 年,全球油砂年產(chǎn) 6.02×108桶,根據(jù)哈特能源公司 2011 年預測,到 2035 年球油砂和重油年產(chǎn)量將達到 5.672×109桶(圖 1.1)。加拿大阿爾伯塔地區(qū) 2007 砂探明儲量為 1730×108桶, 2014年阿爾伯塔官方公布了該地區(qū) 2013年天然瀝油砂油)原始地質資源量 293125×106m3,原始探明儲量 28092×106m3,2014 年西加拿大盆地的阿薩巴斯卡油砂為重點勘探對象。加拿大阿爾伯塔地區(qū)截止 20瀝青(油砂油)累計產(chǎn)量為 1527×106m3,平均年產(chǎn)量 121×106m3,潛在儲0000×106m3[18-19](圖 1.2)。在我國,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羌塘盆地和柴盆地是主要的油砂勘探目標。
年瀝青(油砂油)累計產(chǎn)量為 1527×106m3,平均年產(chǎn)量 121×106m3,潛在儲量50000×106m3[18-19](圖 1.2)。在我國,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羌塘盆地和柴達木盆地是主要的油砂勘探目標。圖 1.1 全球重油與油砂 2010-2035 年日產(chǎn)量預測圖(據(jù) EIA,2012)
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現(xiàn)的油氣聚集中不占主要地位。(1)單一烴源區(qū)的“源邊斷控、深淺雙聚”成藏模式柴北緣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單一烴源油氣成藏模式為早期油氣沿基底斷裂運移,主要沿近側向運移,聚集于斷裂前緣斷塊區(qū),以及斷裂下盤遮擋區(qū),后期沿斷裂作通道以縱向運移為主。柴北緣常規(guī)油屬于源內斷控成藏模式,油氣聚集帶就位于生烴凹陷內,烴源巖生成的油氣從一個或多個方向充注于圈閉中成藏,這類油氣藏藏的特點是油氣側向運移距離短,油氣源充足。這一類型的典型成藏模式如圖 1.3 所示。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佟;馮帆;王慶偉;劉天績;;中國西北地區(qū)柴北緣賦煤區(qū)構造單元新厘定[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6年01期
2 劉汝強;;柴北緣東段構造特征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13年02期
3 商琳;戴俊生;楊學君;夏瑞杰;;柴北緣東段構造應力場數(shù)值模擬及構造演化模式探討[J];高校地質學報;2014年02期
4 辛后田;王惠初;周世軍;;柴北緣的大地構造演化及其地質事件群[J];地質調查與研究;2006年04期
5 孫波;王金鐸;肖永軍;林武;柴先平;張俊鋒;田連玉;;柴北緣東段中、新生代構造物理模擬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6年19期
6 袁亞娟;夏斌;呂寶鳳;蔡嵩;施秋華;;柴北緣東段石炭紀沉積特征及原型盆地恢復[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2年01期
7 王云波;陳元忠;沈亞;賈新友;;柴北緣地區(qū)區(qū)帶評價與目標優(yōu)選[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S1期
8 張建新;孟繁聰;C.G.Mattinson;;南阿爾金—柴北緣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研究進展、問題及挑戰(zhàn)[J];高校地質學報;2007年03期
9 王惠初,袁桂邦,辛后田,郝國杰,鄭健康,張寶華;柴北緣綠梁山地區(qū)榴輝巖的產(chǎn)狀及其成因意義初探[J];中國地質;2001年07期
10 曹明;田忠鋒;張志剛;李志強;楊濤;;柴北緣泥盆系牦牛山組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J];西部探礦工程;2014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繼先;曾旭;郭澤清;周飛;翟志偉;;柴達木盆地柴北緣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A];2015年全國天然氣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5年
2 曹占元;梁曉飛;張曉寶;李俊武;虎嘯;;柴北緣魚卡地區(qū)油砂有機地球化學特征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屆)學術論文匯編——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C];2016年
3 張雨蓮;陳向陽;姜常義;宋忠寶;栗亞芝;;青海省柴北緣尕秀雅平一帶尋找?guī)r漿型銅鎳礦前景探討[A];第一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論文集[C];2013年
4 曾旭;林潼;田繼先;國建英;郭澤清;孔驊;;柴北緣盆內晚期構造帶成藏機理實驗研究[A];2016年全國天然氣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6年
5 田繼先;曾旭;易士威;郭澤清;;柴北緣深層天然氣有利成藏條件及成藏模式[A];2016年全國天然氣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6年
6 蔡鵬捷;許榮科;鄭有業(yè);劉嘉;陳鑫;白杰;杜文洋;范賢斌;林成貴;;青海省柴北緣新發(fā)現(xiàn)開屏溝鎳礦鋯石U-Pb、地球化學和富集機理[A];2016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十)——專題23:洋陸過渡帶結構與演化、專題24:青藏高原地質演化與成礦[C];2016年
7 畢明威;陳世悅;郭帥;周清波;;柴北緣東段侏羅系特征及殘余地層分布[A];第十二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8 田繼先;曾旭;易士威;郭澤清;;柴達木盆地柴北緣深層天然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方向[A];第八屆中國含油氣系統(tǒng)與油氣藏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5年
9 閻存鳳;;柴北緣東段中下侏羅統(tǒng)孢粉相及生烴潛力[A];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七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邵鵬程;陳世悅;孫嬌鵬;馬帥;;柴北緣西段馬海凸起古近系下干柴溝組物源分析[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5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5)[C];201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凌須斌;看馬北1井怎樣逼近大場面[N];中國石油報;2003年
2 記者 康維海;柴北緣油氣勘探研究取得重大成果[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3 特約記者 周崢 通訊員 袁宵;管道局承建青海油田柴北緣輸氣管道投產(chǎn)通氣[N];石油管道報;2013年
4 記者 康維海;青海今年地勘投入達25億元[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5 記者 靳哲明;航測局實現(xiàn)“十一五”開門紅[N];中煤地質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也;柴達木盆地北緣中新生代油砂成藏機理與資源潛力評價[D];吉林大學;2019年
2 崔明明;柴北緣東段新生代構造隆升的沉積記錄[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9年
3 李軍亮;柴北緣中部古近紀—新近紀構造演化與沉積充填耦合關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4 胡勇;柴達木盆地北緣西段沖斷帶油氣成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5 李延鈞;成藏地球化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6年
6 曾春林;柴北緣西段侏羅系構造演化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7 陳迎賓;柴達木盆地北緣構造發(fā)育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8 張延軍;青海省灘間山地區(qū)內生金屬礦產(chǎn)成礦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9 付建剛;柴北緣錫鐵山灘澗山群的構造屬性及其時代歸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年
10 張龍;祁連造山帶高壓—超高壓變質巖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笪梁超;柴北緣二郎洞增生雜巖變形特征分析與變形環(huán)境探討[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7年
2 劉永樂;青海省柴北緣達達肯烏拉山銀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D];吉林大學;2018年
3 黃君輝;航磁處理技術在柴北緣馬仙地區(qū)油氣勘探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4 劉小忠;柴北緣侏羅系三低油藏儲層改造工藝技術研究與應用[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5 馮曉翠;柴北緣盆地構造特征與封閉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年
6 馬長玲;柴北緣南八仙—馬海構造帶構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7 王菁菁;柴北緣魚卡—紅山斷陷構造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D];西安科技大學;2009年
8 趙志雄;阿爾金東段—柴北緣古生代花崗巖年代學及其構造意義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張孟然;柴北緣侏羅系多種能源礦產(chǎn)富集共生與成藏(礦)系統(tǒng)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10 戚宜建;柴北緣與華北西緣中—新元古界地層對比及構造親緣性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本文編號:28161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1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