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W地區(qū)致密油巖石物理相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618.13
【圖文】:
(5)巖石物理相的控制因素分析基于沉積微相、儲層物性、孔喉特征及成巖作用的研究,綜合各種參數(shù)分析,揭示研究區(qū)致密油儲層控制因素,最后基于巖石物理相對 W 地區(qū)長 6 段儲層進行綜合分類評價。1.3.2 技術路線本文首先通過對目標區(qū)延長組長 6 段油層組巖石資料、薄片資料及電鏡掃描資料分析,結合鉆井、測井和其他資料用于對儲層巖石學特征、儲層物性、孔隙結構特征及沉積微相、成巖相進行研究分析。利用壓汞實驗資料,研究儲層的孔喉分布特征。結合實驗測試數(shù)據(jù),分析長 6 油藏宏觀地質特征對巖石微觀孔隙結構的影響(包括孔隙大小、類型、毛管壓力曲線特征和參數(shù)),研究沉積與成巖作用對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的控制作用,找出各參數(shù)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相關程度;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礎上對長 6 低滲儲層的巖石物理相特征進行總結分析,并對巖石物理相儲層進行評價分級優(yōu)選。技術路線圖如下:
第二章 區(qū)域地層特征概況地橫跨陜西、甘肅、內蒙、寧夏和山西五省,南北長約總面積約 25×104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該漠草原,南部是半干旱的黃土高原。地是一個多旋回沉積盆地,其與華北盆地的分離是從中生個大型內陸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的內部整體來說是比較現(xiàn)在比較平緩的地質面貌,但是湖盆的邊緣發(fā)育大量的斷是該時期外圍基巖的隆起、當時的水動力條件等[21-22]。積及湖盆周邊的三角洲、河流相沉積等;根據(jù)鄂爾多斯質面貌及構造特征等,可以將其分為 6 個大的二級構造,而較大的好圈閉卻發(fā)育的很少。其中 W 地區(qū)所在的伊
測井解釋曲線中是很容易觀察到的,整個呈箱狀,自然伽馬和聲波時梯形的曲線,電阻率表現(xiàn)較高,具有大井徑、感應較低的特點;該段泥頁巖和油頁巖,這兩種巖石的顏色都是比較暗的,呈黑灰色。K1 標畔地區(qū)分布非常穩(wěn)定,厚度大約幾十米,研究認為能夠作為地層對比分長 7 與長 8 的主要標志層。2 標志層 6 和長 7 之間,通常可依據(jù)它來對長 6 和長 7 進行識別劃分。在研究比較薄,但是也特別容易觀察到的,巖性以泥巖及粉砂泥巖為主,凝;它的電性曲線整個呈尖刀狀,自然伽馬和聲波時差都表現(xiàn)的較高;具有大井徑、感應較低的特點;研究認為能夠作為地層對比的主要依長 7 的主要標志層(圖 2-2)。SH5 none99DEN1.73 G/C32.71CNL1 none54AC100 US/F300RT1 none100分層度深GR41 GAPI621SP32 MV84K2 標志層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德滋;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巖石物理化學》[J];地球科學;1988年06期
2 林傳易;地球物質研究的現(xiàn)狀和未來——美國“地球物質的物理和化學研討會”報告簡介[J];地質地球化學;1988年08期
3 單志剛;用主因子分析研究巖石物理機械性質[J];地質與勘探;1989年06期
4 楊志芳;曹宏;;地震巖石物理研究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9年03期
5 ;迎接地震巖石物理的機遇與挑戰(zhàn)[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7年05期
6 段林娣;張一偉;張春雷;;劃分巖石物理相的新方法及其應用[J];新疆石油地質;2007年02期
7 董曉軍;仝方超;蒲陽峰;張明;高利軍;羅立錦;;基于巖石物理相研究特低滲透油藏宏觀剩余油分布[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6年04期
8 朱偉;單蕊;;虛擬巖石物理研究進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6期
9 呂其彪;孫作興;;巖石物理模版在儲層定量解釋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2年02期
10 宋子齊;楊紅剛;孫穎;景成;程國建;何羽飛;張亮;;利用巖石物理相分類研究特低滲透儲層參數(shù)建模[J];斷塊油氣田;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中高;沈忠秋;;地質約束下的巖石物理模版[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黃小寧;劉洋;魏修成;;幾種巖石物理模型的比較與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周巍;馬中高;孫成龍;;巖石物理分析軟件包開發(fā)[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魏丹;秦瑞寶;;巖石物理研究的現(xiàn)在和未來[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鄭穎;印興耀;宗兆云;;基于數(shù)字巖心的理論巖石物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A];2015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二十一)——專題52微地震監(jiān)測與反演、專題53微孔隙巖石物理與非常規(guī)油氣[C];2015年
6 張顯文;胡光義;范廷恩;張會來;蔡文濤;;基于巖石物理分析的水驅4D地震可行性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殷習容;耿建華;;基于混合概率密度網(wǎng)絡的巖石物理反演[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8 王小丹;印興耀;王保麗;孫瑞瑩;;統(tǒng)計巖石物理在儲層物性反演中的應用[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18:油藏地球物理論文集[C];2014年
9 劉迪;郭銳;崔京彬;劉偉廣;黃娜;;巖石物理深度趨勢分析方法及應用[A];中國石油學會2019年物探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9年
10 姜秀娣;;改進巖石物理分析思路提高疊后屬性預測能力[A];中國石油學會2015年物探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王巧然邋通訊員 李芬;地震巖石物理技術前景廣闊[N];中國石油報;2007年
2 通訊員 李紅 范立凱;國內最先進的巖石物理實驗室落戶大慶測井[N];中國石油報;2000年
3 姚秋明邋汪華南;研發(fā)適用巖性勘探特色技術[N];中國石化報;2008年
4 于德福;地震巖石物理技術,專攻隱蔽油氣藏[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年
5 記者 于德福;地震巖石物理技術,專攻隱蔽油氣藏[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閆建文 竇晶晶;把創(chuàng)新植入科研人員基因中[N];中國石油報;201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華峰;復雜儲層描述的數(shù)字巖石物理方法及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7年
2 張冰;基于統(tǒng)計學理論的頁巖儲層地震巖石物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8年
3 王為民;核磁共振巖石物理研究及其在石油工業(yè)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01年
4 原宏壯;各向異性介質巖石物理模型及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5 林恬;地震反演與巖石物理反演一體化技術研究及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6 賴錦;庫車坳陷致密儲層巖石物理相測井定量表征方法及應用[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6年
7 劉倩;致密儲層巖石物理建模及儲層參數(shù)預測[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6年
8 劉欣欣;非均質儲層地震巖石物理模型構建與波場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9 張鐵強;地震屬性及其對實際數(shù)據(jù)的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10 張璐;基于巖石物理的地震儲層預測方法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金鑫;鄂爾多斯盆地W地區(qū)致密油巖石物理相特征[D];西安石油大學;2019年
2 秦秋萍;數(shù)字巖石物理中彈性參數(shù)的有限差分計算方法及應用[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3 周琦杰;基于巖石物理理論的致密砂巖等效模型構建及應用[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4 王雪冰;基于巖石物理相分類的地質建模與應用[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7年
5 吳夏;高磨區(qū)塊燈四段巖石物理及井震特征對比研究[D];長江大學;2018年
6 崔麗萍;基于巖石物理相的測井解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7 郭笑鍇;基于巖石物理相低孔低滲儲層評價方法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8 陳貴武;淮北煤田灰?guī)r地震巖石物理概率建模方法[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9 袁偉;基于巖石物理相的水淹層解釋方法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10 張錄錄;典型油氣藏巖石物理特征分析及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本文編號:27847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8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