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揚子地塊新元古界主力生儲層系發(fā)育及分布規(guī)律

發(fā)布時間:2020-08-07 21:59
【摘要】:我國新元古界油氣最先在揚子地塊川中燈影組取得突破,但對于整個揚子地塊的新元古界生儲層系還研究較少,研究新元古界生儲層系的發(fā)育及分布規(guī)律,可以為揚子地塊下一步深層油氣的勘探提供有益借鑒。本文通過對揚子板塊多個新元古界地層剖面進行野外踏勘、采樣;并進行了一系列烴源巖測試分析及磨制儲層鑄體薄片,對于新元古界主要生儲層系的分布規(guī)律、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儲層特征進行了研究,并對典型的新元古界油氣藏進行了解剖,進一步預測了有利區(qū)。揚子地塊新元古界共有大塘坡組、陡山沱組、燈影組燈三段三套主要烴源巖;陡山沱組及大塘坡組烴源巖為好的烴源巖,燈影組三段烴源巖為差烴源巖;震旦系燈影組三段及陡山沱組烴源巖為腐泥Ι型,大塘坡組為腐泥II_1型;燈影組烴源巖熱演化達到過成熟階段,陡山沱組和大塘坡組烴源巖熱演化進入熱變質作用階段,自上而下,三套烴源巖熱演化程度依次增加。新元古界三套烴源巖的正構烷烴分布及其參數主要受熱演化影響,不能反映這三套烴源巖的原始的生烴母質。三套烴源巖均形成于還原環(huán)境;原始生烴母質主要為菌藻類等低等水生生物,層位更新,菌藻類更占優(yōu)勢,可能暗示了新元古界藍綠藻類生物的逐步勃發(fā)繁盛。大塘坡組烴源巖厚度中心位于重慶秀山、貴州銅仁一帶,厚度在從50m迅速增厚,沿厚度中心向外迅速減薄;陡山沱組烴源巖一個厚度中心位于上揚子北緣川北陜南地區(qū),另一個厚度烴源巖中心位于中揚子湘鄂西地區(qū),厚度均大于50m,沿厚度中心向外逐漸減薄。新元古界儲層為燈影組,儲層巖石類型為微生物,晶粒白云巖及顆粒白云巖,微生物白云巖為燈影組儲集層的有利巖石類型;燈影組儲集空間主要為溶洞、溶孔及裂縫;沉積期微生物碳酸鹽構造及表生巖溶作用為主導的成巖作用是儲層形成的關鍵因素。燈影組地層厚度中心主要位于四川盆地東部、綿陽長寧裂陷槽臺緣帶及神農架東部,往東南方向,厚度變薄,同時巖性由白云巖占主導也過渡為以硅質巖占主導;燈影組下段儲層與上段儲層厚度與燈影組地層厚度分布規(guī)律相似,只是受桐灣運動影響,在四川盆地西部,燈影組上段剝蝕尖滅,同時由于巖性變化,儲層也向東南方向逐步尖滅。金沙巖孔古油藏及威遠-高磨氣藏均以燈影組白云巖作為儲集層,下寒武統(tǒng)作為主力烴源巖,其中威遠-高磨氣藏有震旦系陡山沱組及燈影組三段的烴源貢獻;臨近裂陷槽或被動大陸邊緣生烴中心及巖溶丘灘體儲層為油氣成藏的關鍵要素,后期構造演化對于油氣藏的保存,調整及破壞具有控制作用。臨近裂陷槽或被動大陸邊緣生烴中心,臨近燈影組巖溶丘灘體儲層,后期構造穩(wěn)定等為新元古界常規(guī)油氣有利區(qū)預測的原則,據此預測川東北地區(qū)為燈影組常規(guī)油氣的有利區(qū);頁巖品質好,厚累計厚度大于100m,頁巖單層厚度在50m以上,臨近古隆起帶,熱演化程度在2.5%以下,同時儲層條件較好為頁巖氣有利區(qū)預測原則,預測中揚子湘鄂西地區(qū)為陡山沱組頁巖氣有利區(qū)。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618.13
【圖文】:

前寒武紀,含油氣系統(tǒng),全球,新元古界


1.2.1 國內外新元古界油氣資源分布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諸多前寒武紀油氣的商業(yè)性開采及報道,已經投產的包括東西伯利亞地臺、阿曼、印度西部以及我國川中威遠及安岳氣田。東西伯利亞地臺發(fā)育里菲系(Riphean(1650±50~650Ma))Vedreshev 組、Madra 組、Iremeken 組及 Ayan 組,文德系(Vendian(650~570Ma))Oskoba 組潛在烴源巖,不同層系烴源巖平均 TOC 在 1.2%到 8.27%之間(Howard et al., 2012;杜金虎等,2013)。阿曼新元古界 Huqf SuperGrou包含多套烴源巖,包括 Ara 群 Dhahaban 組、U/Athel/Thuteilat 組、Birba,Nafun 群 Bus組、Shuram 組、Masirah Bay 組等,各組平均 TOC 值平均為 2.9%(共 56 個樣品)(Grosjeaet al., 2009)。印度西部 Bikaner-Nagaur 盆地,Marwar SuperGroup Bilara 群上部頁巖為新元古界主力烴源巖(Craig et al., 2018)。在北非、東非、巴西、澳大利亞北部等地也有具備形成規(guī)模油氣田的新元古界烴源巖的報道(Bertoni et al., 2014, Ghori et al., 200Craig et al., 2009)(圖 1-1)。

技術路線圖,新元古界,烴源巖,油氣


3)燈影組燈二段、燈四段的儲層特征;4)新元古界典型油氣藏的解剖及揚子地塊新元古界油氣有利區(qū)預測。研究思路)系統(tǒng)收集和整理揚子地塊新元古界地質、地球物理、鉆井、測試等相關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明確揚子地塊油氣地質研究及勘探開發(fā)現(xiàn)狀;)對新元古界重點層系的烴源巖及儲層野外露頭樣品進行相關測試分析,征及儲層儲集性能;)通過對新元古界野外剖面觀測,同時搜集地質報告、前人文獻、碩博論制烴源巖及儲層厚度圖通過單因素分析多因素綜合作圖法等相關圖件,來新元古界烴源巖,儲集層的分布規(guī)律;)通過油氣藏解剖,分析成藏要素及油氣成藏規(guī)律,進行新元古界油氣有

新元古界,構造格架,地層分布


2.1 揚子地塊新元古界構造格架及露頭分布在新元古代隨著羅迪尼亞超大陸的裂解(Li et al., 2008),裂谷作用在揚子形成了揚子東南緣的南華裂谷、揚子西緣的龍門裂谷、康滇裂谷,及通過重磁解譯而來的川中裂谷(圖 2-1);裂谷作用對于新元古界主力生烴、儲烴層系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管樹巍等,2017)。新元古界地層在揚子區(qū)主要分布于揚子周緣的南秦嶺-大別造山帶,江南-雪峰造山帶,自下而上包括青白口系、南華系及震旦系。新元古界地層露頭鉆井揭示較少,盆地內埋深普遍在 5000m 以下,而鉆井大多僅在震旦系燈影組完鉆,在四川盆地內一些構造高點,數口井完鉆于基底花崗巖及南華系南沱組地層。新元古界露頭在揚子西緣、北緣及東南緣分布廣泛,為開展新元古界油氣地質研究的基礎資料。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靜江;李偉;張寶民;周慧;袁曉紅;單秀琴;張靜;鄧勝徽;谷志東;樊茹;王擁軍;李鑫;;上揚子地區(qū)震旦紀沉積古地理[J];古地理學報;2015年06期

2 劉雨;周琦;袁良軍;潘文;張遂;余文超;王萍;徐源;洪萬華;;黔東松桃大塘坡地區(qū)南華系大塘坡組錳礦相帶及分布規(guī)律[J];地質科技情報;2015年06期

3 齊靚;余文超;杜遠生;周琦;郭華;王佳武;王萍;徐源;;黔東南華紀鐵絲坳期-大塘坡期古氣候的演變:來自CIA的證據[J];地質科技情報;2015年06期

4 孫冬勝;李雙建;朱東亞;張殿偉;沃玉進;何治亮;;四川盆地都勻運動不整合及其油氣意義[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5年05期

5 谷志東;翟秀芬;袁苗;;四川盆地基底花崗巖鋯石U-Pb定年、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環(huán)境[J];地質學報;2015年S1期

6 周秦;田輝;王艷飛;肖賢明;;川中古隆起下寒武統(tǒng)烴源巖生烴演化特征[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10期

7 李朋威;羅平;宋金民;金廷福;王果謙;;微生物碳酸鹽巖儲層特征與主控因素——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緣上震旦統(tǒng)—下寒武統(tǒng)為例[J];石油學報;2015年09期

8 鄧勝徽;樊茹;李鑫;張師本;張寶民;盧遠征;;四川盆地及周緣地區(qū)震旦(埃迪卡拉)系劃分與對比[J];地層學雜志;2015年03期

9 伍皓;江新勝;王劍;汪正江;杜秋定;鄧奇;崔曉莊;楊菲;;湘西托口地區(qū)南華系沉積地層學研究及其地質意義[J];地層學雜志;2015年03期

10 李偉;胡國藝;周進高;;四川盆地桐灣期古隆起震旦系儲層瀝青特征與天然氣聚集機制[J];天然氣工業(yè);201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周正;川中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儲層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2 曾建;皖南埃迪卡拉系藍田組頁巖的組成與孔隙結構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6年

3 江卓斐;揚子西緣新元古代冰川啟動時間、期次及其構造—巖相古地理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4 袁海鋒;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氣成藏機理[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5 施春華;磷礦的形成與Rodinia超大陸裂解、生物爆發(fā)的關系[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6 李勇;上揚子區(qū)晚震旦世地層古生物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周學海;米倉山前緣震旦系燈影組油氣前景探討[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楚宇飛;黔渝地區(qū)南華系頁巖氣富集關鍵地質因素與勘探潛力評價[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3 周豪;四川盆地及其邊緣南華系地層劃分與對比[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4 李小白;四川盆地周緣前震旦紀地層分布及標準剖面建立[D];長江大學;2014年

5 譚蘇;四川盆地及周緣震旦紀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6 丁一;川北楊壩地區(qū)—川中高石1井—黔北遵義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儲層特征對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7 楊永軍;貴州遵義松林地區(qū)寒武系牛蹄塘組下部烴源巖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8 王飛;陜南鎮(zhèn)巴地區(qū)南華系—震旦系巖石地層劃分與區(qū)域對比[D];長安大學;2009年

9 徐燕麗;川中地區(qū)震旦系—寒武系油氣成藏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78457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8457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5e1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