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距離成品油管道水體溢油范圍定量計算方法研究與應用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E88
【圖文】:
慣性力和粘滯力四種因素的約束[44]。起初,重力起主要作用,當發(fā)生瞬間大量其擴散速度要比連續(xù)緩慢溢油大得多。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力對油的影響減小界面張力的力量繼續(xù)使油擴散,溢油在水面形成中間部分比邊緣部分厚的薄膜量之間的轉(zhuǎn)換發(fā)生在泄漏發(fā)生后的最初幾個小時。此后油膜在粘度的阻力作用速度顯著降低。隨著溢油在水面上擴散形成薄膜后,進一步的擴散主要是靠水作用。3.2 漂移過程除了其自然擴散的趨勢外,水面上的浮油還會在風場和流場的作用下沿著水面浮油靠近陸地且風速低于 10 公里/小時,浮油通常以表面水流速的 100%和風3%的矢量和運動,在這種情況下,風一般不起重要作用。然而,如果風速大于 20 公里/小時,且浮油離陸地較遠,則風力對浮油的運動用。圖 1 給出了浮油在風和水流的作用下引起的運動。另一個非常小的影響因里奧利效應現(xiàn)象,即地球的旋轉(zhuǎn)將一個在北半球移動的物體稍微向右邊偏轉(zhuǎn),球則向左邊偏轉(zhuǎn)。
圖 2-2 幾種典型油的油蒸發(fā)曲線程油進入水體后,油組分以分子狀態(tài)均勻進入水相中的過總量的 1%,相對于蒸發(fā)量,溶解量很小,因此在分析油的溶解量和溶解速率取決于溢油組分的物理性質(zhì)和周最大,其余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低。溢油組分溶解過 8~12 個小時之后,溶解率呈指數(shù)關系下降。溶解于水當溶解于水體中的油組分濃度達到 0.01-0.1mg/dm2時,程膜破碎形成微小油滴進入水體的過程。分散過程通常分膜破碎成油滴的成粒階段;破碎波和浮力的凈作用使油油滴在油膜內(nèi)的再結合階段。溢油分散程度的大小受壞力等因素的制約,其中水體紊動越強,油膜越薄,油膜
—2011 年美國重大管道事故原因比例,可以看最多(占 23.5%),其他原因、腐蝕和材料/焊接18.5%和 18.4%。對于危險液體管道和輸氣管道在 23%左右,挖掘破壞和其他原因也比例較高環(huán)境較為復雜,易出現(xiàn)材料/焊接/裝備和腐蝕件屢見不鮮。集氣管道長度則相對較短,但由高的腐蝕性,所以腐蝕失效事故最多(占 50設施工活動頻繁,挖掘破壞(占 37.8%)為配事故分為嚴重事故、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嚴治療的管道事故。重大事故則比嚴重事故的涵財產(chǎn)損失和泄漏后果也考慮在內(nèi),可定義為以 5 萬美元;③高揮發(fā)性液體泄漏 5 桶以上或其意外火災或爆炸。一般事故指除嚴重事故和重。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娟;曹雅靜;高松;徐江玲;劉桂艷;;渤海海上溢油漂移擴散數(shù)值模擬研究[J];海洋科學;2014年11期
2 劉冰;孫寶龍;刁宇;鄭娟;趙云峰;劉立雄;;輸油管道泄漏河流污染影響評價模型及應用[J];油氣儲運;2015年01期
3 吳策宇;耿曉梅;趙煥省;;歐洲天然氣管道發(fā)展特點及事故原因[J];油氣儲運;2014年02期
4 狄彥;帥健;王曉霖;石磊;;油氣管道事故原因分析及分類方法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年07期
5 李朝陽;馬貴陽;劉亮;劉永峰;;穿越河流管道泄漏數(shù)值模擬[J];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王衛(wèi)強;李朝陽;馬貴陽;劉亮;王浩麗;;水下輸油管道泄漏數(shù)值研究[J];節(jié)能技術;2011年04期
7 張艷軍;雒文生;雷阿林;蔣昕昊;;河道溢油模型在三峽水質(zhì)預警系統(tǒng)中的研究與應用[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0年01期
8 萬江;鄧婷婷;吳斌;高占斌;;石油元素組成研究的成因及環(huán)境意義[J];科技資訊;2009年21期
9 劉偉峰;孫英蘭;;海上溢油運動數(shù)值模擬方法的探討與改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李大全;姚安林;;成品油管道泄漏擴散規(guī)律分析[J];油氣儲運;2006年0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盛燦;水下管道水平泄漏羽流動力學研究[D];集美大學;2017年
2 李云云;貓?zhí)哟┰焦艿劳话l(fā)性溢油事故數(shù)值模擬[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3 劉剛;海底輸油管道泄漏檢測及溢油水下擴散模擬技術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4 陳家悅;海底管線溢油輸移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5 宋朋遠;渤海油田溢油擴散與漂移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6 顧恩慧;海上溢油行為與歸宿的數(shù)值模擬[D];浙江大學;2013年
7 李寬;基于計算流體力學的太陽風研究與仿真[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8 王耀華;海上溢油的歸宿和形態(tài)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9 高清軍;多種海況下的水下溢油數(shù)值模擬[D];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
10 李冰緋;海上溢油的行為和歸宿數(shù)學模型基本理論與建立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7790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7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