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80油管接箍螺紋聯(lián)接的應力分析與失效評估
【圖文】:
?114.3mm,壁厚為6.88mm。N80管材屈服強度695MPa,抗拉強度760MPa。模型采用局部建模的方式,并使用軸對稱模型,忽略螺旋升角對模型結果的影響[11]。參考實際工程中常見螺紋脂,油管與螺紋之間摩擦系數(shù)[12]取0.02。油管接箍選用4節(jié)點軸對稱減縮積分單元CAX4R,為保證結果的計算精度,每個齒面采用378個單元劃分。同時,根據螺紋距離接箍自由端面的距離,對接觸的螺紋齒依次進行編號。通過在油管上端施加軸向力來模擬軸向載荷,在油管內壁施加壓力來模擬內壓作用,在接箍下端施加對稱位移邊界條件,如圖1所示。圖1有限元模型示意Fig.1Sketchofthefiniteelementmodel2油管與接箍上扣過程分析實際工程中,保證油管接箍處螺紋接頭不發(fā)生泄漏需要滿足2個條件:密封面接觸壓力大于內壓;VonMi-ses等效應力小于材料的屈服應力σs,不產生塑性變形而引發(fā)粘扣[13]。油管與接箍在上扣過程中主要受到過盈接觸產生的壓力,API規(guī)定油管與接箍的過盈上扣范圍為1~3圈[14],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擬不同過盈圈數(shù)時油管與接箍的上扣過程,不同上扣圈數(shù)時油管與接箍的應力云圖如圖2所示。圖2不同上扣圈數(shù)時的Mises應力Fig.2VonMisesstressnephogramatdifferenttightencycle圖3給出了油管螺紋處的Mises應力分布。由圖可見,油管螺紋導向面和承載面的Mises應力呈現(xiàn)兩端高中間低的“馬鞍形”分布。當過盈上扣1圈時,1號油管螺紋應力最大,其余油管螺紋的應力分布較均勻。隨著過盈圈數(shù)的增加,油管螺紋的Mises應力逐漸增加,位于兩端的螺紋處的應力增加最快,中間位置的螺紋應力分布較均勻,并且螺紋承載面的應力普遍大于螺紋導向面,,過盈上扣3圈時油管螺紋的應力均未達到屈服強第5期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57·
,在接箍下端施加對稱位移邊界條件,如圖1所示。圖1有限元模型示意Fig.1Sketchofthefiniteelementmodel2油管與接箍上扣過程分析實際工程中,保證油管接箍處螺紋接頭不發(fā)生泄漏需要滿足2個條件:密封面接觸壓力大于內壓;VonMi-ses等效應力小于材料的屈服應力σs,不產生塑性變形而引發(fā)粘扣[13]。油管與接箍在上扣過程中主要受到過盈接觸產生的壓力,API規(guī)定油管與接箍的過盈上扣范圍為1~3圈[14],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擬不同過盈圈數(shù)時油管與接箍的上扣過程,不同上扣圈數(shù)時油管與接箍的應力云圖如圖2所示。圖2不同上扣圈數(shù)時的Mises應力Fig.2VonMisesstressnephogramatdifferenttightencycle圖3給出了油管螺紋處的Mises應力分布。由圖可見,油管螺紋導向面和承載面的Mises應力呈現(xiàn)兩端高中間低的“馬鞍形”分布。當過盈上扣1圈時,1號油管螺紋應力最大,其余油管螺紋的應力分布較均勻。隨著過盈圈數(shù)的增加,油管螺紋的Mises應力逐漸增加,位于兩端的螺紋處的應力增加最快,中間位置的螺紋應力分布較均勻,并且螺紋承載面的應力普遍大于螺紋導向面,過盈上扣3圈時油管螺紋的應力均未達到屈服強第5期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57·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三廠;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2016YFC0802105)
【分類號】:TE93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愛平;張強;沈靖;李家鋒;高偉;董玉華;;南海西部某注水井油管接箍失效分析研究[J];全面腐蝕控制;2010年01期
2 陳松,李風;橡膠復合油管接箍防腐蝕的可行性研究[J];石油工業(yè)技術監(jiān)督;2005年08期
3 朱企賢;擴散鍍鋅油管研究在俄取得進展[J];石油機械;1999年06期
4 王磊;郭峰;郭芹;許麗;王華;;液壓傳感式油管接箍起下通過器的研究和應用[J];中國制造業(yè)信息化;2012年21期
5 呂拴錄;李元斌;馮春;練以鋒;丁毅;黃世財;李金鳳;王鵬;路彩虹;;某井油管接箍開裂原因分析[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14年02期
6 王世海;;熱采井注汽隔熱油管接箍腐蝕原因分析[J];石油化工腐蝕與防護;2006年04期
7 蘭志強;李學茂;;用沖壓法開發(fā)油管接箍毛坯[J];山西焦煤科技;2008年Z1期
8 沈金根;;測量下油管實際長度的新方法[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年01期
9 滕學清;呂拴錄;馮春;周理志;彭建新;劉明球;饒文藝;耿海龍;李金鳳;周威;;某井114.3mm油管接箍破裂原因分析[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14年05期
10 王志榮;;全自動油管修復生產線的設計制造及效果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郭峰;;油管修復技術的改進與應用[A];2004年石油裝備年會暨慶祝江漢機械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劉敬黨;王洪利;吳安俊;呂君義;;偏心油管接箍復合打撈簡的研制與應用[A];2007年石油裝備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7年
3 ;勝利油田金島實業(yè)防腐新工藝[A];油(氣)開采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研討會會刊[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徐忠海邋郭子祥;讓每根油管盡其所用[N];中國石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峰;CO_2注入井油管斷裂機理及防護方法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2 歷玉英;井下作業(yè)油管環(huán)空防溢控制的理論與應用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光明;激光表面改性油管與接箍耐磨耐蝕匹配性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2 呂志利;油管內外噴砂流場特性及噴砂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3 周巍;油管判廢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4 梅振紅;注水油管內防腐工藝技術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5 程嘉瑞;油管接箍液固兩相流體沖刷腐蝕特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5375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3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