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連探區(qū)壓裂措施改造工藝研究與效果分析
【圖文】:
圖 1-1 技術路線圖Fig.1-1 Research technique route究內(nèi)容據(jù)二連探區(qū)研究資料,結(jié)合油田不同區(qū)塊壓裂措施井的壓裂施工數(shù)據(jù)、試,采用理論研究、軟件模擬、礦場應用等研究手段,重點分析了二連探區(qū)壓裂措施改造的可行性和實施效果分析,為該探區(qū)今后壓裂措施改造工藝術支持。主要研究內(nèi)容如下:1)分析華北油田二連探區(qū)油藏特征,調(diào)研國內(nèi)外非常規(guī)油氣藏開發(fā)的常提出二連探區(qū)低滲透油藏壓裂改造以改善開發(fā)效果的研究方向。2)前期壓裂措施改造工藝技術研究究二連探區(qū)前期壓裂措施改造工藝技術,分析壓裂規(guī)模、壓裂施工參數(shù)的期措施壓裂實施效果及適應性。
第二章 二連探區(qū)概況第二章 二連探區(qū)概況況田油氣已開發(fā)區(qū)域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和二連盆地的兩個產(chǎn)油氣-1 所示)是華北油田的主力采油區(qū),地處錫林郭勒盟大草原,主于我國內(nèi)蒙古的中部,西從賽漢塔拉,到蒙中的二連浩特市。其起南-溫隆起北-索隆隆起西-大興安領東,所在凹陷總面積達到了積大,,東西跨度一千米,南北跨度幾十到幾百千米,面積約十萬相對平坦,高于海平面一千多米,高差很小,不足 100m,屬中陷五十多個,其中生油層主要集中在下白堊統(tǒng)。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E35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永輝;李永平;程興生;周福建;車明光;張福祥;彭建新;楊向同;;高溫深層碳酸鹽巖儲層酸化壓裂改造技術[J];石油學報;2012年S2期
2 張光生;王維波;楊冬玉;廖晶;張紅麗;王雷波;王華軍;;國內(nèi)大型壓裂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J];遼寧化工;2012年01期
3 王達;劉剛芝;馮浦涌;林濤;;新型小型壓裂摩阻測試方法的應用[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11年06期
4 梁沖;尚會昌;盧擁軍;李行船;孫春柳;;壓前測試評價在異常高壓致密氣藏應用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5 王連成;李明朗;程萬慶;江國勝;;酸化壓裂方法在碳酸鹽巖熱儲層中的應用[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2010年05期
6 郭明紅;賈東民;左鳳江;陳德銘;郝惠軍;李秀妹;陳會芬;宛克;;二連油田老區(qū)調(diào)整井防漏堵漏技術[J];鉆井液與完井液;2010年03期
7 曾凡輝;劉林;林立世;王興文;;碳酸鹽巖儲層加砂壓裂改造的難點及對策[J];天然氣工業(yè);2009年12期
8 高瑞琴;剡慧君;朱愛民;羅學東;王慧;伍妍紅;朱麗麗;高燕;;二連油田中低孔隙度地層介電測井解釋方法研究[J];測井技術;2009年05期
9 羅寧;趙安軍;李擁軍;康汝坤;蔣東坤;張超聲;;二連盆地白堊系低滲儲層壓裂改造技術[J];石油鉆采工藝;2009年S2期
10 韓小剛;劉長武;王東;;水力壓裂技術在地下資源開采中的應用[J];銅業(yè)工程;2009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杜成良;低滲透儲層測試工藝技術及試井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2年
2 余鴻飛;塔里木盆地儲層測井識別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3 易士威;二連盆地巖性地層油藏勘探理論與實踐[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傳平;克拉瑪依油田礫巖油藏壓裂技術及應用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2 石鵬飛;勞山探區(qū)試油壓裂工藝研究及效果分析[D];西安石油大學;2012年
3 吳曉利;蘇里格東區(qū)壓裂工藝優(yōu)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0年
4 楊萬有;薄差層壓裂力學機理及工藝研究[D];大慶石油大學;2006年
5 曹學軍;新場氣田沙溪廟組氣藏多層壓裂工藝技術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本文編號:25234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2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