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烴源巖的生氣潛力與天然氣成因分析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x Paleogene source rock samples in Bohai Sea were analyzed an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of each hydrocarbon-generating depression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gold tub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Ro of the primary pyrolysis gas is 0.6% ~ 1.3%, and the peak of gas generation is about 1.3% of Ro, most of the kerogen primary pyrolysis gas has been formed, and the initial cracking gas of kerogen has been formed when the initial cracking gas of source rock is 0.6% ~ 1.3%. The corresponding gas production rate is 122.93 mL / TOC, which meets the standard of gas source rock. When Ro is 1.0% and 1.3%, the gas-to-oil ratio of source rocks (ratio of cumulative gas generation to cumulative oil generation) is about 0.22 (1 / 4. 5), respectively. In the high evolution stage of Ro1.3%, the gas-to-oil ratio of source rocks is mainly oil secondary pyrolysis gas (Ro = 1.0% and 1.3%). And 0.39 (1, 2. 6),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hree sets of source rocks of Paleogene have good gas generation potential. The gas intensity of each depression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gas production rate chart i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20 脳 10 ~ 8 m ~ 8 m ~ 3 / kmm ~ 2,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tudy area ha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oil and gas fiel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discovered natural gas, the natural gas found in Bohai Sea is mainly organic thermal gas,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oil type gas and partial humic gas, and it is the primary cracking gas of kerogen. The overall Rovalue corresponding to the maturity of natural gas is less than 1.3%,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rmal simulation. Compared with Liaodong Bay area, the natural gas in Bozhong are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dissolved gas,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high intensity of fault activity in this area,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natural gas.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U1663210)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滕長宇;鄒華耀;郝芳;王應(yīng)斌;王奇;;渤海海域天然氣保存條件與分布特征[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1期
2 王應(yīng)斌;王強;黃雷;張友;武強;李果營;;渤海海域油氣藏分類方案及分布規(guī)律[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10年11期
3 周心懷;余一欣;湯良杰;呂丁友;王應(yīng)斌;;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結(jié)構(gòu)與構(gòu)造單元劃分[J];中國海上油氣;2010年05期
4 劉全有;金之鈞;高波;張殿偉;陶冶;;四川盆地二疊系不同類型烴源巖生烴熱模擬實驗[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年05期
5 劉小平;周心懷;呂修祥;朱秀香;王海軍;;渤海海域油氣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9年04期
6 白國平;鄭磊;;世界大氣田分布特征[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7年02期
7 陳斌;郝芳;鄒華耀;;渤中坳陷BZ26-2油田油氣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藏意義[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6期
8 王飛宇;李洋冰;曾花森;師玉雷;;渤海灣盆地渤中坳陷氣油比的控制因素及勘探意義[J];中國海上油氣;2006年05期
9 戴金星,秦勝飛,陶士振,朱光有,米敬奎;中國天然氣工業(yè)發(fā)展趨勢和天然氣地學理論重要進展[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5年02期
10 黃正吉;渤海海域烴源巖產(chǎn)氣能力熱模擬實驗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順利;朱筱敏;李慧勇;劉強虎;石文龍;;源-匯系統(tǒng)要素定量表征及耦合模式——以沙壘田凸起與沙南凹陷沙河街組為例[J];中國海上油氣;2017年04期
2 張慶玉;梁彬;曹建文;淡永;李景瑞;陳利新;;塔里木盆地輪古東地區(qū)前石炭紀古巖溶微地貌及巖溶發(fā)育模式[J];海相油氣地質(zhì);2017年03期
3 張明星;郭耿生;張琳璞;;濟陽坳陷青東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組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及生烴潛力綜合評價[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7年03期
4 王奇;鄒華耀;周心懷;田德瑞;滕長宇;賈小軍;劉金鐘;;渤海海域烴源巖的生氣潛力與天然氣成因分析[J];高校地質(zhì)學報;2017年02期
5 柳颯;;渤海灣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油氣運聚特征分析與數(shù)值模擬[J];錄井工程;2017年02期
6 滕長宇;郝芳;鄒華耀;徐長貴;;遼東灣坳陷JX1-1構(gòu)造發(fā)育演化及油氣勘探意義[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3期
7 王軍;王清斌;王飛龍;劉曉健;潘文靜;;渤海海域渤中地區(qū)烴源巖封閉金管熱解模擬生烴實驗研究[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17年03期
8 譚富榮;劉世明;崔偉雄;萬余慶;楊創(chuàng);張光超;劉偉剛;杜芳鵬;范玉海;;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qū)天然氣水合物氣源探討[J];地質(zhì)學報;2017年05期
9 Xiao-Ping Liu;Zhi-Jun Jin;Guo-Ping Bai;Ming Guan;Jie Liu;Qing-Hua Pan;Ting Li;Yu-Jie Xing;;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rozoic Lower Paleozoic marine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 worldwide[J];Petroleum Science;2017年02期
10 湯國生;;燃氣調(diào)壓器故障診斷和安全預(yù)警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應(yīng)用[J];城市建設(shè)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年1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滕長宇;鄒華耀;郝芳;;渤海灣盆地構(gòu)造差異演化與油氣差異富集[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4年04期
2 龔德瑜;徐國盛;周東紅;袁海鋒;李建平;郭永華;;遼東灣海域天然氣分布特點及其控制因素[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3年02期
3 鄧運華;徐長貴;李建平;;渤海大油田形成條件探討[J];中國工程科學;2011年05期
4 余一欣;周心懷;徐長貴;呂丁友;魏剛;王桂華;;渤海海域新生代斷裂發(fā)育特征及形成機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1年02期
5 鄒華耀;龔再升;滕長宇;莊新兵;;渤中坳陷新構(gòu)造運動斷裂活動帶PL19-3大型油田晚期快速成藏[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1年04期
6 鄒華耀;周心懷;鮑曉歡;劉建章;滕長宇;莊新兵;;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富集/貧化控制因素與成藏模式[J];石油學報;2010年06期
7 萬桂梅;湯良杰;周心懷;金文正;陳緒云;;渤海海域新近紀—第四紀斷裂特征及形成機制[J];石油學報;2010年04期
8 李三忠;索艷慧;戴黎明;劉麗萍;金寵;劉鑫;郝天珧;周立宏;劉保華;周均太;焦倩;;渤海灣盆地形成與華北克拉通破壞[J];地學前緣;2010年04期
9 彭文緒;辛仁臣;孫和風;吳奎;史浩;王德英;;渤海海域萊州灣凹陷的形成和演化[J];石油學報;2009年05期
10 周心懷;牛成民;滕長宇;;環(huán)渤中地區(qū)新構(gòu)造運動期斷裂活動與油氣成藏關(guān)系[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文明,,孟廣武;渤海海域地震活動的預(yù)測與分析[J];聊城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02期
2 姚偉捷;;救救渤海[J];科學新聞;2002年07期
3 張小林;渤海海域海水、沉積物中鉛、鎘、汞、砷污染調(diào)查[J];黑龍江環(huán)境通報;2001年03期
4 王俊勤,劉育豐,呂悅軍,彭燕菊,沙海軍;渤海海域及鄰區(qū)地震活動環(huán)境分析[J];中國海上油氣.工程;2003年02期
5 倪云;渤海海域船舶防污設(shè)備鉛封的可行性[J];交通環(huán)保;2004年06期
6 舟彤;;中海油在渤海海域獲得兩中型油氣發(fā)現(xiàn)[J];中外能源;2009年04期
7 ;我國在渤海海域發(fā)現(xiàn)新油氣可日產(chǎn)原油1900桶[J];油氣地球物理;2009年04期
8 龔再升;渤海海域?qū)⒊蔀槲覈鴸|部石油穩(wěn)產(chǎn)的重要基地[J];石油科技論壇;2000年04期
9 王修林,鄧寧寧,李克強,石曉勇,祝陳堅,韓秀榮,張傳松,王磊;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烴污染狀況及其環(huán)境容量估算[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4年04期
10 張云;李雪銘;張建麗;景昕蒂;;渤海海域重點產(chǎn)業(yè)圍填海發(fā)展結(jié)構(gòu)與模式研究[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13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永華;;烴源條件對渤海海域天然氣富集的控制作用的新認識[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吳姍姍;劉容子;齊連明;梁湘波;;渤海海域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wù)功能價值評估[A];2007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C];2007年
3 運倩茹;沈琴;;渤海海域主要油氣藏油源、充注與運移的地球化學研究[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姜培海;徐長貴;楊波;;渤海海域油氣勘探歷史回顧與其重要意義[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5 張棣;徐興平;王言哲;蔣文春;于艦;;沉墊自升式平臺渤海深水區(qū)作業(yè)可行性研究[A];第十六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3年
6 田立新;;地球物理技術(shù)在渤海海域油氣勘探開發(fā)中的應(yīng)用[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左銀輝;邱楠生;;渤海海域熱史及烴源灶演化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8 文志剛;唐友軍;徐耀輝;李浮萍;別旭偉;;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區(qū)天然氣成因類型與氣源研究[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李寧;張慶河;;渤海海域表層硝酸鹽含量變化分析[A];第九屆全國河口海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任福安;殷佩海;;渤海海域船舶及相關(guān)作業(yè)的污染源調(diào)查[A];中國航海學會船舶機電專業(yè)委員會2000年度學術(shù)報告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曉湖;渤海海域綠色航運政策研究課題通過評審[N];中國船舶報;2005年
2 通訊員 張春昌;“實施渤海海域綠色航運政策研究”通過評審[N];中國水運報;2005年
3 記者 林鉞峰 實習記者 陳宗瑞;有效整合增強渤海海域管理服務(wù)能力[N];邊防警察報;2008年
4 安蓓 張藝;渤海海域獲油氣發(fā)現(xiàn)[N];中國化工報;2009年
5 記者 安蓓 張藝;中國發(fā)現(xiàn)渤海海域新油氣[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6 周志全 付強;泛渤海海域?qū)崿F(xiàn)通信網(wǎng)絡(luò)全面覆蓋[N];人民郵電;2004年
7 安蓓 張藝;中國海油在渤海海域獲得兩個油氣發(fā)現(xiàn)[N];中國石化報;2009年
8 特約記者 賈全欣;我國在渤海海域發(fā)現(xiàn)油氣田群[N];中國改革報;2007年
9 孟雨;渤海是油庫[N];中國礦業(yè)報;2000年
10 王敬東;渤海海域建立船污應(yīng)急聯(lián)動機制[N];中國交通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申雅琪;中國海域水質(zhì)監(jiān)測網(wǎng)優(yōu)化與綜合評價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2 修鵬;渤海海域水色遙感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3 季有俊;渤海海域泥沙輸運對季節(jié)性因素及地形變化響應(yīng)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支鵬遙;主動源OBS探測及地殼結(jié)構(gòu)成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高爾丁;渤海海域生態(tài)修復(fù)工程績效評估及管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2 戴霞;渤海海域圍海工程對其潮位及潮流的影響[D];天津大學;2014年
3 王t
本文編號:24587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458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