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油田古近系儲層沉積過程數(shù)值模擬
[Abstract]:The Paleogene reservoir in BZ oilfield is deeply buried, the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is low, and the reservoir sedimentary model is not clear. By synthetically applying seismic, logging and core analysis data,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deposition process is carried out by quantifying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Paleogene, there are two direction sediment sources converging from the south west and the north east to the center of the lake basin, in which the south west direction material supply rate is large, the sand body distribution is wide, and the lake basin filling evolution process, The sand bodies developed in the fourth stage longitudinally, and the sand bodies of the second stage formed in the late stage have a large distribution area, and the two side provenances converge in the center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The reservoir lithofacies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3D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ology with sedimentary model as constraint condition,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is evaluated by two newly drilled evaluation wells. The results of drilling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coincidence rate of reservoir sand body is more than 90%.
【作者單位】: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渤海油田加密調(diào)整及提高采收率油藏工程技術(shù)示范”(2016ZX05058001)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佳;甘華軍;;南陽凹陷南部斷超帶古近系沉降特征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2 唐世春;陳天成;白彬珍;秦紅祥;陳軍海;;玉北古近系膏泥層地應力分布規(guī)律探索[J];石油鉆探技術(shù);2013年01期
3 袁淑琴;王書香;紀建崢;張洪娟;王洪彪;趙宇超;;歧南次凹及其鄰區(qū)古近系物源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3年10期
4 鄭蓮慧;單鈺銘;尹帥;王倩倩;劉嫣;;塔里木X區(qū)古近系膏泥巖層力學性質(zhì)分析[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13年28期
5 王瑞菊;鄧宏文;郭建宇;;珠一坳陷古近系典型凹陷類比分析[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1期
6 徐長貴,賴維成;渤海古近系中深層儲層預測技術(shù)及其應用[J];中國海上油氣;2005年04期
7 薛海濤;許淼;徐慶霞;王澤淼;;虎林盆地古近系原油的地球化學特征[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劉成鑫;紀友亮;羅順社;高振中;;孤東地區(qū)古近系儲層成因類型及其特征[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2005年06期
9 查明;陳中紅;;山東東營凹陷前古近系水化學場、水動力場與油氣成藏[J];現(xiàn)代地質(zhì);2008年04期
10 曹樹春;劉春成;;古近系儲層開發(fā)地震研究思路和實踐——以扇三角洲和三角洲為例[J];天然氣工業(yè);2007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張振強;金成洙;;龍江-肇州地區(qū)古近系-新近系可地浸砂巖型鈾礦成礦巖相條件分析[A];第二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李偉同;劉耕武;陳欽保;;應該重視當陽陸相白堊系-古近系界線層型問題的研究[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shù)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閆偉;;墾利6區(qū)塊古近系沉積相特征[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shù)分會場[C];2013年
4 張善文;王永詩;;濟陽坳陷古近系深部油氣成藏與勘探[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5 施繼錫;余孝穎;;未熟—低熟油流體特征——以濟陽坳陷古近系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3年
6 趙澄林;;中國儲層沉積學的進展和展望[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7 丘東洲;張繼慶;陳新發(fā);江新勝;張叢偵;;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三疊—侏羅系儲層沉積成巖與評價[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文集(1995中英文合訂本)[C];1995年
8 李陽;;陸相斷陷盆地儲層沉積學研究新進展[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趙樂強;濟陽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層油藏形成機制與分布規(guī)律[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2 曾清波;遼河灘海西部古近系層序地層特征及其控藏作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3 郭建宇;惠州凹陷古近系層序地層及隱蔽油氣藏勘探[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4 王瑞菊;珠一坳陷古近系層序地層與隱蔽圈閉預測[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5 周磊;冀中坳陷古近系中深層優(yōu)質(zhì)儲層成因機制及分布規(guī)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6 宋吉水;陸相儲層沉積微相自動識別及建模技術(shù)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符卉;關(guān)中盆地古近系沉積特征與古地理特征分析[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宋俊杰;準噶爾盆地車排子凸起春光區(qū)塊古近系沉積相研究及地層巖性圈閉預測[D];長江大學;2015年
3 楊羅萬;遼河東部凹陷北部地區(qū)古近系及潛山油氣成藏條件分析與區(qū)帶優(yōu)選[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張婕;濟陽坳陷長堤地區(qū)古近系地層油藏成藏條件研究[D];貴州大學;2016年
5 侯典吉;遼東灣地區(qū)遼西凹陷古近系東營組層序充填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6 趙約翰;墾東北部地區(qū)古近系地質(zhì)特征及油氣成藏條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7 莊紅紅;塔西南葉城凹陷古近系沉積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3年
8 王雪;準噶爾盆地春光區(qū)塊古近系第四砂組巖性圈閉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9 趙亮;深縣凹陷古近系沉積相及儲層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2年
10 董秀超;方正斷陷白堊系—古近系儲層特征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22176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1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