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隨機建模技術在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油藏的應用
本文選題:鄂爾多斯盆地 + 低滲透油藏 ; 參考:《現(xiàn)代地質(zhì)》2016年03期
【摘要】:鄂爾多斯盆地W油田21井區(qū)低滲透儲集層非均質(zhì)性較強,注水開發(fā)效果不理想。為了精確描述其儲集層物性及展布特征,在地質(zhì)、測井和開發(fā)動態(tài)等資料的基礎上,綜合應用相控建模技術,針對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油藏采用多種建模方法相結合的手段進行了建模研究,依次建立了研究區(qū)的構造、巖相、沉積微相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儲層屬性等相關模型。同時對油氣儲集層相控與非相控建模結果進行了對比,對比結果顯示相控屬性模型對油藏特征的描述和表征更加合理、準確,應用Petrel地質(zhì)建模與Eclipse數(shù)值模擬的一體化無縫連接,使后續(xù)的CO2驅(qū)油數(shù)值模擬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這一研究結果直接體現(xiàn)出相控建模技術在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油藏的成功應用,也預示著相控建模技術是解決多種沉積微相和非均質(zhì)性較強的低滲透儲集層物性參數(shù)相關模擬的有效途徑,能清晰地認識和識別砂體連通性及其展布規(guī)律,可為低滲透油藏后期開發(fā)提供可靠的地質(zhì)基礎。
[Abstract]:The heterogeneity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well 21 of W Oilfield in Ordos Basin is strong, and the effect of water injection is not ideal. In order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based on the data of geology, logging and development, the phase-controlled modeling technology is applied synthetically. Based on the modeling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Ordos Basin, several modeling methods are used to model the reservoir. The related models of structure, lithofacie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reservoir properties controlled by microfaci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established in tur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of facies control and non-facies control modeling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crip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by phase control attribute model is more reasonable and accurat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etrel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Eclipse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seamless. The follow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 2 flooding has also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result directly reflect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phase-controlled modeling technology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Ordos Basin.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phase-controlled modeling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correlation simulation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f variou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heterogeneous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can clearly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sand body connectivity and its distribution law. It can provide reliable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作者單位】: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地質(zhì)學系;陜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懷俄明大學能源學院;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1ZX05004-006-004)
【分類號】:TE31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文瑞;;不要冷落“低滲透”一詞[J];中國石油石化;2013年06期
2 劉寶和;胡文瑞;趙政璋;趙文智;吳國干;楊華;付金華;趙賢正;范文科;韓紅;費安琦;姚超;何海清;尚爾杰;張紹禮;喻健;;挑戰(zhàn)低滲透實現(xiàn)三大突破——長慶油田低滲透石油勘探調(diào)研報告(下)[J];中國石油石化;2006年15期
3 ;讀者來信[J];中國石油石化;2006年22期
4 李淑紅;;圓夢低滲透——讀胡文瑞《低滲透油氣田概論》[J];中國石油石化;2009年12期
5 胡文瑞;;中國低滲透油氣的現(xiàn)狀與未來[J];中國工程科學;2009年08期
6 陳慶;王紹平;;低滲透有效開發(fā)效果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zhì)量;2013年07期
7 朱琳;;綜合利用盤活低滲透油藏資源——山東勝利油田低滲透油藏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經(jīng)驗掃描[J];中國科技投資;2013年16期
8 王能貴;;采用新技術 改造低滲透 川中礦區(qū)大搞聚能壓裂初見成效[J];天然氣工業(yè);1988年04期
9 胡志明;把智波;熊偉;高樹生;羅蓉;;低滲透油藏微觀孔隙結構分析[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10 陳廣;渤南油田低滲透區(qū)塊的壓裂引效[J];石油鉆采工藝;199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長山;司淑榮;劉宏艷;馮志剛;;大慶油田杏一~杏三區(qū)低滲透薄差儲層挖潛配套技術試驗研究[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 ;鄂爾多斯盆地華慶低滲透大型整裝油田勘探新突破[A];2009年度中國地質(zhì)科技新進展和地質(zhì)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9年
3 王秀娟;孫貽鈴;鐘淑敏;王歡;王延輝;遲博;;大慶外圍低滲透油田裂縫及地應力特征[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4 龐強;劉俊芹;馮昆明;;功圖法量油技術在超低滲透油藏的應用效果及評價[A];低碳經(jīng)濟促進石化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第九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3年
5 歐陽華;;低滲透油藏測井儲層評價-鄂爾多斯盆地南部長武地區(qū)[A];“南方復雜地層井筒新技術”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6 楊華;張文正;;論鄂爾多斯盆地長7段優(yōu)質(zhì)油源巖在低滲透油氣成藏富集中的主導作用-Ⅳ長7優(yōu)質(zhì)油源巖與低滲透油氣成藏富集、油氣分布的關系[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熊偉;苗盛;胡志明;高樹生;劉莉;;長慶低滲透油藏微觀孔隙結構[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袁琳;王常斌;徐士元;宋付權;;液體在微納米管道中的非線性流動特征[A];第二十五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暨第十二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文集(上冊)[C];2013年
9 姜明亮;周繼宏;;利用聲成像測井資料識別微裂縫發(fā)育的低滲透砂巖儲層[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付亮;喻意;王玲;;裂縫性低滲透油藏注水有效率研究及應用[A];創(chuàng)新·質(zhì)量·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巧然;中國石油大打低滲透勘探進攻仗[N];中國石油報;2009年
2 周明才 鄧玉富;破解低滲透偏磨井難題[N];中國石化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陳華 陳曉軍;“低滲透”、“碳匯林”及其他[N];甘肅日報;2010年
4 特約記者 王靜 記者 張新民;科技催生低滲透革命[N];中國石油報;2009年
5 記者 金江山 通訊員 王曉泉;五年鑄就低滲透增產(chǎn)利器[N];中國石油報;2011年
6 特約記者 蓀薊 記者 張新民;長慶成為中國低滲透油氣勘探開發(fā)代表[N];中國石油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金江山 實習記者 劉曉峰;天然氣,決戰(zhàn)“低滲透”[N];中國石油報;2011年
8 特約記者 袁朝旭 記者 張新民;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國家級驗收[N];中國石油報;2012年
9 特約記者 袁偉 文珊;同低滲透展開“巔峰對決”[N];中國石油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李延平;低滲透“壓”出高水平[N];中國石油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趙芳;低滲透油藏水驅(qū)前緣運動規(guī)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劉文超;考慮動邊界的低滲透油藏非線性滲流數(shù)值模擬[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3 劉偉;低滲透油藏儲層保護與改造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4 劉珊;低滲透油藏水平井滲流理論及分段完井優(yōu)化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5 寇顯明;低滲透油藏合理開發(fā)技術政策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6 張奉東;低滲透微裂縫儲層地質(zhì)特征及改造技術[D];西北大學;2010年
7 程時清;低滲透非均質(zhì)油藏滲流特征及反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靜;長慶鐮刀灣低滲透油藏多功能化學降壓增注體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2 竇小康;低滲透油藏水平井生產(chǎn)能力研究與采油方式優(yōu)選[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3 李龍;低滲透油藏流入動態(tài)特征及預測方法理論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4年
4 王軍磊;低滲透五點井網(wǎng)油藏工程評價方法[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5 張波;低滲透油藏數(shù)值模擬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6 張東;低滲透油藏流入動態(tài)與產(chǎn)能預測的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7 吳建彪;低滲透油田采收率預測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3年
8 李培發(fā);吉林低滲透油藏注采系統(tǒng)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9 張新春;低滲透油藏滲流特征及油井流入動態(tài)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10 呂新波;低滲透油藏油井流入動態(tài)預測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094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0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