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拗陷天然氣丁烷地球化學特征
本文選題:丁烷 + 天然氣成因 ; 參考:《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4期
【摘要】:丁烷與甲烷、乙烷、丙烷同為天然氣的烷烴氣組分,但是對其研究及應(yīng)用明顯不如甲烷、乙烷及丙烷。本文在川西拗陷天然氣地球化學分析測試的基礎(chǔ)上,重點對天然氣中丁烷的地球化學特征進行分析,探討丁烷與天然氣成因、天然氣運移的關(guān)系。測試結(jié)果顯示,研究區(qū)天然氣以烷烴氣為主,其中甲烷含量最高,其體積分數(shù)85%,平均值93%;重烴含量相對較低。研究區(qū)天然氣中丁烷含量較低,其體積分數(shù)1%;其中異丁烷與正丁烷含量相當,體積分數(shù)均不超過0.5%。iC_4/nC_4值能示蹤未受到明顯次生變化天然氣的成因類型,煤型氣iC_4/nC_40.8,油型氣iC_4/nC_40.8;受到次生作用影響的天然氣,iC_4/nC_4值可能失去判別天然氣成因類型的功能。目前,對iC_4/nC_4值能否示蹤天然氣運移及其示蹤機理存在較多爭議,在研究區(qū)iC_4/nC_4值就未能有效示蹤天然氣的垂向運移過程,因此在選擇該指標示蹤天然氣運移時應(yīng)慎重。
[Abstract]:Butane, methane, ethane and propane are the components of natural gas alkanes, but thei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re obviously inferior to methane, ethane and propane.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test of natural gas in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tane in natural ga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tane and natural gas genesis and gas migration is discuss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ural gas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alkane gas, in which methane content is the highest, its volume fraction is 85, the average value is 933.The heavy hydrocarbon content is relatively low. The content of butane in natural gas in the study area is relatively low, and its volume fraction is 1. The content of isobutane is equal to that of n-butane, and the volume fraction does not exceed the 0.5%.iC_4/nC_4 value to trace the genetic types of natural gas without obvious secondary changes. Coal type gas iC4 / nCstack 40.8, oil gas IC 4 / nC40.8; natural gas affected by secondary effects, natural gas C 4 / n C 4 may lose the function of judging the origin type of natural gas.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ontroversies about whether iC_4/nC_4 value can trace natural gas migration and its tracing mechanism. In the study area, iC_4/nC_4 value cannot effectively trace the vertical migration process of natural gas, so we should be careful in choosing this index to trace natural gas migr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臨盤鉆井分公司;油氣藏地質(zhì)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宜賓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中國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湖南鉆井分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2119)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永昌,沈平;天然氣成因新模式——Ⅱ.多階連續(xù)、主階定名[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1993年07期
2 徐永昌,沈平;天然氣成因新模式——Ⅰ.多源復合、主源定型[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1993年06期
3 蔡炳湖;天然氣中非碳氫化合物的穩(wěn)定同位素地球化學[J];化工地質(zhì);1992年02期
4 王先彬,妥進才,李振西,張銘杰,閆宏,周曉峰;天然氣成因理論探索——拓寬領(lǐng)域、尋找新資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3年01期
5 劉兆芝;;中國天然氣成因及大氣田形成機制研究成果顯著[J];特種油氣藏;2009年05期
6 翁文波;;展望我國天然氣工業(yè)——天然氣座談會上的發(fā)言[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2年06期
7 胡見義;世界天然氣的新進展和我國發(fā)展天然氣的設(shè)想[J];地球科學進展;1990年02期
8 唐友軍;;渤中地區(qū)天然氣成因[J];斷塊油氣田;2007年03期
9 郭金瑞;;太陽島—葵花島構(gòu)造帶天然氣成因及成藏地質(zhì)規(guī)律[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06年02期
10 王多義;鄧美洲;劉應(yīng)漢;劉亞偉;李幸運;魯人齊;;天然氣中金屬微量元素的發(fā)現(xiàn)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意義[J];地學前緣;200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松花;李景坤;胡云娣;;尚9-4井楊大城子油層天然氣成因分析[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李鉅源;朱日房;陶軍明;廖永勝;;秧1井天然氣的成因及地質(zhì)意義[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劉偉;李景坤;李振廣;宋蘭斌;;徐深1井天然氣成因與生氣量計算[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孫永紅;;大楊樹盆地楊參1井天然氣成因特征[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武金云;陳能貴;張潤合;陸俊明;;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天然氣成因與來源探討[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孫永紅;遲宏;;方正斷陷天然氣成因特征及勘探意義[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盧進才;魏仙樣;李玉宏;姜亭;;汾渭盆地富氦天然氣成因及成藏條件初探[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李賢慶;肖賢明;唐永春;米敬奎;申家貴;肖中堯;;塔里木盆地克拉2氣田天然氣的成因[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瞿劍;36項鑒別指標揭示天然氣成因[N];科技日報;2009年
2 記者 王巧然;科學探秘天然氣成因[N];中國石油報;2011年
3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級技術(shù)專家簡介(一)[N];中國石油報;2005年
4 洪峰;成長的足跡[N];中國石油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孫利民;開辟油氣勘探新領(lǐng)域[N];科技日報;2009年
6 胡敏;演繹天然氣快速發(fā)展神奇[N];四川日報;2008年
7 江其勤;首部天然氣成藏地球化學示蹤體系專著問世[N];中國石化報;2010年
8 ;2008年中國石油集團科技十大進展[N];中國石油報;2009年
9 任黎明;為神州“爭氣”[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6年
10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金星;理論與技術(shù):雙手托舉大氣田[N];中國石化報;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付曉文;天然氣的再分配及其成藏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2 楊愷;廊固凹陷天然氣成藏條件和控制因素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2年
3 張海祖;熱成因天然氣生成動力學模擬及其地質(zhì)應(yīng)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宗禮;天然氣中氬同位素組成的對比測定及差異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蘭州地質(zhì)研究所);2004年
2 柴先平;西安地熱水伴生富氦天然氣成因研究[D];長安大學;2007年
3 孫慧翠;德惠斷陷火山嶺組天然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4 龐愛興;廊固凹陷天然氣成因及富集規(guī)律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5 劉大為;英臺斷陷深層烴源巖評價及天然氣成因分析[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6 王廣源;遼河東部凹陷南段沙三段天然氣成藏機理類型與分布序列[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本文編號:19694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6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