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砂體耦合側(cè)向分流油氣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斷裂-砂體耦合 切入點:側(cè)向分流 出處:《地球物理學進展》2017年05期
【摘要】:斷裂本身不能作為好的油氣圈閉,沿斷裂帶垂向運移的烴類流體必須要向兩盤砂體側(cè)向分流,進入合適的儲集空間才能夠最終聚集成藏.但目前對于斷裂-砂體耦合的復式輸導體系研究相對較少,無法合理解釋油田勘探中斷裂兩盤或斷裂同一盤不同砂層之間油氣富集程度差異較大的原因,成為制約目前斷陷盆地油氣精細勘探的"瓶頸".本文在斷裂-砂體平面、剖面配置類型系統(tǒng)分析的基礎上,闡述了斷裂-砂體耦合運移油氣的機理,并系統(tǒng)總結了7方面影響油氣側(cè)向分流的因素:蓋層、斷裂及砂體優(yōu)勢運移通道、斷裂帶誘導裂縫的發(fā)育程度、斷裂-砂體接觸面積、斷裂和砂體間滲透率差異、砂體層間非均質(zhì)性和砂體是否存在泄水通道.最后指出了目前斷裂-砂體耦合側(cè)向分流油氣研究中存在的3方面主要問題和發(fā)展趨勢.
[Abstract]:The fault itself cannot be used as a good oil and gas trap. The hydrocarbon fluids that migrate vertically along the fault zone must be separated sideways to the two plates of sand. It is only by entering the proper reservoir space that the reservoir can eventually be accumulated into a reservoir.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the fault-sand coupling complex transport system. It is impossible to reasonably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degree of oil and gas is different between two fault plates or the same plate of fault in oilfield explor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oil and gas fine exploration in faulted basin at presen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ault-sand body plane.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rofile configuration types, the mechanism of coupled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from fault to sand body is expounded,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lateral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seven aspects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caprock, fault and dominant migration channel of sand body.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fracture induced by fault zone, the contact area of fault-sand body, the difference of permeability between fault and sand body, The heterogeneity between sand layers and the existence of drainage channels in sand bodie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ree mai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fracture-sand body coupling lateral distributary oil and gas are pointed out.
【作者單位】: 東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大慶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基金】:東北石油大學校青年基金項目(NEPUQN2015-1-02) 黑龍江省科學基金項目(QC2016048)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6M591509)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厚福,金之鈞;我國油氣運移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4期
2 王震亮;;“第六屆全國油氣運移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7年05期
3 洪荊晶;鄧媛;王海軍;刁宗寶;霍斐斐;;油氣運移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西部科技;2011年05期
4 李偉;我國油氣運移研究的現(xiàn)狀[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zhì);1995年05期
5 唐清山,柴利文;高升探區(qū)油氣運移探討[J];特種油氣藏;2003年05期
6 崔可;;源控論的廣泛適用性——從油氣運移距離頻率直方圖上解讀[J];海相油氣地質(zhì);2003年Z1期
7 唐兵,雷祥東,扈希美,劉占魁,曹敬濤;斷層活動在油氣運移中的作用[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S1期
8 周國英;變形帶控制油氣運移[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05年02期
9 喬永富,毛小平,辛廣柱;油氣運移聚集定量化模擬[J];地球科學;2005年05期
10 鄧運華;;斷裂—砂體形成油氣運移的“中轉(zhuǎn)站”模式[J];中國石油勘探;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敏;歐光習;;利用有機包裹體發(fā)育豐度和特征探討埕北斷階帶油氣運移途徑[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四專題論文集[C];2013年
2 王飛宇;張水昌;龐雄奇;胡劍峰;劉可禹;;石油運移途徑探測和古油柱識別技術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應用[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王謀;;試論喀什凹陷北緣油氣運移與鈾成礦作用[A];亞洲大陸深部地質(zhì)作用與淺部地質(zhì)—成礦響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8年
4 施偉軍;羅月明;;礦物包裹體油、氣、水微量組分分析及在油氣運移研究中的應用[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王飛宇;張水昌;龐雄奇;胡劍峰;劉可禹;;石油運移途徑探測和古油柱識別技術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應用[A];《國際有機裹體研究及其應用》短訓班第十四屆全國包裹體及地質(zhì)流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陶士振;鄒才能;高曉輝;王京紅;歐光習;;不同類型油氣運移動力、聚集機理與分布規(guī)律[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連捷;王薇;;油藏預測的一個新方法[A];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8 楊立干;陸英;徐健;陳平原;;江蘇高郵凹陷北斜坡油氣運移研究[A];地質(zhì)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文集[C];2003年
9 段毅;張輝;吳保祥;;鄂爾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油氣運移示蹤意義[A];第五屆全國油氣化探學術會議材料匯編[C];2004年
10 段毅;張輝;吳保祥;;鄂爾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油氣運移示蹤意義[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行船;油氣運移動力學及動力耦合作用機制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7年
2 王紅才;三維構造應力場與油氣運移及其在遼河油田灘海地區(qū)的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3年
3 張成;渤中地區(qū)典型構造油氣運移輸導通道及其成藏模式[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6年
4 劉超英;惠民凹陷南斜坡油氣運移及聚集規(guī)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5 劉曉峰;東營凹陷鹽—泥構造與油氣運移和聚集的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建均;晉縣凹陷古近系油氣運移與富集規(guī)律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2 劉冠男;固體潮對油氣運移的影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薛盼;斷—砂配置對油氣運移與聚集的控制作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米雪;構造變形與烴類充注效率油氣運移檢測系統(tǒng)研究與設計[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5 于來剛;東營凹陷油氣運移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6 陳曉軍;孔隙介質(zhì)中壓差驅(qū)動下油氣運移實驗研究[D];西北大學;2000年
7 王建;孔隙介質(zhì)中浮力驅(qū)動下油氣運移實驗研究[D];西北大學;2000年
8 孔敏;瓊東南盆地油氣運移動力特征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0年
9 溫海波;松遼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區(qū)油氣運移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10 祁樹玖;海拉爾盆地烏爾遜凹陷油氣運移及成藏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807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80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