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井識別廬樅礦集區(qū)科學鉆探ZK01孔復雜巖性
本文選題:廬樅礦集區(qū) 切入點:科學鉆探 出處:《地球物理學進展》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廬樅礦集區(qū)位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內(nèi),ZK01孔為深部探測項目在該地區(qū)布設的一口科學鉆探孔.地球物理測井利用各種儀器在鉆孔中連續(xù)觀測,獲取了鉆遇地層的視電阻率、極化率、密度、自然伽馬、縱波速度和磁化率等物性參數(shù).該孔鉆遇巖性復雜,測井曲線難以直接識別巖性,本文基于交會圖等技術分析各種巖性測井響應特征,提取各種巖性的物性特征值,建立了磚橋組和巖體組相關巖性的Bayes自動判別模型,其回判正確率分別為85.1%和83%,并在實際判別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
[Abstract]:The ZK01 hole located in the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 scientific drilling hole set up by the deep exploration project in this area. The geophysical logging uses various instruments to continuously observe the borehole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apparent resistivity of the strata during drilling.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polarizability, density, natural gamma,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y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re difficult to directly identify lithology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lithology in drill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lithologic logging based on cross plot and other techniques.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various lithology were extracted, and the Bayes automatic discriminant model of the lithology related to the Bian Qiao formation and the rock mass group was established. The correct rate of the back judgment was 85.1% and 83, respectively, and the better application effect was obtained in the actual judgment.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基金】:“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第3項目“深部礦產(chǎn)資源立體探測及試驗研究”第3課題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2014AA06A608)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31.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凡;挺進地心──中國大陸科學鉆探紀實(上)[J];國土資源;2002年04期
2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進程過半[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年11期
3 ;青海湖環(huán)境科學鉆探準備工作國際學術會議在西寧召開[J];青?萍;2003年06期
4 侯福志;什么是大陸科學鉆探[J];天津科技;2004年03期
5 盧林松;中國創(chuàng)出國際大陸科學鉆探五個第一[J];海洋石油;2004年03期
6 ;青海湖大陸環(huán)境科學鉆探項目工程啟動[J];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2005年02期
7 ;我國首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竣工[J];巖土工程界;2005年05期
8 ;大陸科學鉆探中國委員會成立5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J];地質裝備;2011年03期
9 張偉;;大陸科學鉆探[J];國外地質勘探技術;1990年11期
10 G.A.Kolstad;張偉;;美國大陸科學鉆探計劃——目前的活動和科學研究戰(zhàn)略[J];國外地質勘探技術;199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進程過半[A];第八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許志琴;羅立強;趙志新;劉福來;張澤明;;中國大陸科學鉆探樣品與資料的多學科綜合研究[A];“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四——“十五”地質行業(yè)重要地質科技成果資料匯編[C];2006年
3 楊甘生;;科學鉆探泥漿性能要求與分析[A];巖土鉆掘技術在資源、環(huán)境和工程建設中的應用與發(fā)展學術論文集[C];2001年
4 桂暖銀;劉寶林;;大陸科學鉆探鉆柱損傷檢測建議方案[A];巖土鉆掘技術在資源、環(huán)境和工程建設中的應用與發(fā)展學術論文集[C];2001年
5 黃衛(wèi)東;安海文;趙爾信;劉維鵬;劉曉陽;費連成;白寶云;;系列原狀取心鉆具在中國大陸環(huán)境科學鉆探中的應用[A];第十三屆全國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6 梁慧云;;大陸超深科學鉆探研究進展[A];中國地震學會第四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2年
7 楊經(jīng)綏;許志琴;湯中立;劉嘉麒;戚學祥;張澤明;吳才來;薛懷民;張金昌;張曉西;姜枚;曾載淋;;大陸科學鉆探選址與鉆探實驗[A];中國深部探測[C];2011年
8 ;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展開 回應大地震世界最快[A];中國突發(fā)事件防范與快速處置優(yōu)秀成果選編[C];2009年
9 游振東;;大陸科學鉆探今昔[A];首屆“地球科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質學史專業(yè)委員會第17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朱文鑒;張建元;張培豐;;中國大陸科學鉆探活動套管施工研究[A];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岳雙才 通訊員 郭青 劉梅;為國家地震科學鉆探提供支持[N];中國石油報;2010年
2 記者 趙凡;國際大陸科學鉆探中國委員會成立[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6年
3 記者 趙凡 于德福 特約記者 夏鵬;大陸科學鉆探工程通過國家驗收[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4 記者 桂運安 通訊員 李延平;廬樅地區(qū)打出科學鉆探最深孔[N];安徽日報;2013年
5 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地質所研究員 楊文采;大陸科學鉆探[N];光明日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趙凡;探向地球深部的“內(nèi)窺鏡”[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6年
7 記者 王立彬;科學鉆探一號孔開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8 王輝 高強 程湖淵;陜西局一八五隊 汶川地震科學鉆探井隊出征[N];中煤地質報;2010年
9 記者 操秀英 張兆軍;入地望遠鏡井深將達6600米[N];科技日報;2011年
10 柯中;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初戰(zhàn)告捷[N];中國礦業(yè)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大軍;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科學鉆探參數(shù)檢測系統(tǒng)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劉佳琳;模糊統(tǒng)計決策理論基礎上的大型工程項目風險評估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芳;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3P孔井中注水誘發(fā)地震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何計彬;深孔小口徑科學鉆探孔斜機理分析與軌跡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3 邵春;中國大陸科學鉆探鉆探工程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D];中國地質大學;2003年
4 王記周;大陸科學鉆探主孔超鎂鐵質巖流體化學組成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5 周應華;大陸科學鉆探鉆井液體系研究——新型甲酸鹽無固相鉆井液體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2年
6 靳冠英;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鉆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查詢系統(tǒng)[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7 曾沖;中國大陸科學鉆探井中磁熱資源處理與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05年
8 張靜;白堊紀大陸科學鉆探中黑紅轉變的分子微生物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9 曲亞明;科學鉆探超深孔側壁取樣技術方案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10 高有峰;松遼盆地陸相白堊系科學鉆探—“松科1井”南孔巖石學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697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6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