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裂后巖漿活動中巖床復合體的特征:以南海北部和南極西羅斯海地區(qū)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01-27 22:28

  本文關(guān)鍵詞: 南海北部 西羅斯海 地震識別 巖床復合體 出處:《大地構(gòu)造與成礦學》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由于蘊含著潛在的油氣勘探和資源儲藏信息,巖床復合體在全球范圍內(nèi)被廣泛研究。本文基于南海北部三維地震資料以及南極羅斯海地區(qū)二維多道地震資料,對巖床復合體的形態(tài)特征及分布進行分析,對兩個地區(qū)巖床復合體的形成時間進行判斷,闡述巖床復合體的侵位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巖床復合體代表性產(chǎn)狀除了菱形、碟形及復合型外,還存在沿著層位平行侵入的板狀,推測它可能是夭折了的巖床侵入體,以及由幾個小型巖床堆疊而成的透鏡狀巖床復合體。分布上,南海北部巖床主要發(fā)育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三維工區(qū)西部,東部只零星可見;南極西羅斯海巖床主要發(fā)育于西北角的阿黛爾盆地內(nèi)。根據(jù)巖床上覆的強制褶皺結(jié)合區(qū)域構(gòu)造背景,推測南海北部巖床復合體的形成時間為早中新世(15.5 Ma),海底擴張結(jié)束之時。殘余巖漿將盆地內(nèi)裂谷時期形成的斷層作為巖漿運移的通道,并最終在斷層終點處即下中新統(tǒng)近海相砂泥巖地層中實現(xiàn)侵位。南極西羅斯海巖床復合體的形成時間則非常晚,不早于5.5 Ma。該區(qū)這期巖漿活動可能與構(gòu)造作用無關(guān),而是受到冰川消融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巖床復合體內(nèi)部的巖床個體互相供給,即深部的大巖床為上覆淺層的小巖床提供巖漿供給,并且互相組合,形成大的巖床復合體。然而,每個巖床復合體則可能由不同的巖漿供給發(fā)育而成。
[Abstract]: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resource storage information, the rock bed complex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two-dimensional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of the Ross Sea area, Antarctica.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rock bed complex ar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time of rock bed complex in two areas is judged, and the emplacement mechanism of rock bed complex is expounded. In addition to the rhombic, dish and composite types, the typical occurrence of the rock bed complex is also a plate-like intrusion parallel to the horizon, which suggests that it may be a dead intrusive body of the rock bed. And the lenticular rock bed complex composed of several small rock beds. The rock bed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Baiyun sag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only sporadically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west Ross sea rock bed in Antarctica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Adele basin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Antarctica.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of forced fold combination on the rock bed.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rock bed complex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15.5 Mag in the early Miocene and at the end of the undersea expansion. The residual magma takes the faults formed during the rift period in the basin as the passage of magma migration. Finally, emplacement was realized at the end point of the fault, that is, the Lower Miocene offshore facies sand and mudstone strata.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West Ross Sea complex in Antarctica was very late. No earlier than 5.5 Ma. the magmatic activity in this area may not be related to tectonism but influenced by the melting of glaci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ividual beds within the rock bed complex supply each other. In other words, the deep large rock beds provide magma supply to the small beds of the overlying shallow strata, and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large rock bed complex. However, each rock bed complex may be developed from different magma supplies.
【作者單位】: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
【基金】:“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東亞大陸邊緣現(xiàn)代地質(zhì)過程與致災機理”(GASI-GEOGE-05)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專項資金項目“由羅斯海巖漿活動分布研究西南極裂谷系統(tǒng)特征”(14260-10)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南極西羅斯海新生代巖漿活動時空分布及其指示意義”(17090041) 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海洋-航空重力儀研制”(2011YQ12004505) 極地專項“南北極環(huán)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CHINARE2017-01-03;CHINARE2017-04-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極羅斯海陸架盆地幕式張裂構(gòu)造和過程的時空變化研究”(41576069)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P736
【正文快照】: 0引言含油氣盆地中發(fā)育著對油氣勘探和資源儲藏都非常重要的巖床復合體。盡管可能沒有直接的經(jīng)濟效益,由于它們影響地震成像及深部目標儲層的鉆探(Planke et al.,2000;Aresher et al.,2005),巖床復合體還是引起了相當大的關(guān)注。全球范圍內(nèi)沉積盆地中的巖床復合體已經(jīng)被廣泛研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童國慶;;現(xiàn)狀堪憂的羅斯海[J];海洋世界;2010年10期

2 扈傳昱;潘建明;張海生;于培松;薛斌;;南極普里茲灣外海沉降顆粒物通量、組成變化及其與羅斯海對比研究[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6年05期

3 周立君;羅斯海中南極西部冰蓋系統(tǒng)的晚更新世—全新世后退:沉積學和地層學特征[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0年02期

4 R.Geletti;M.Busetti;王威;;南極洲羅斯海西部的雙層海底模擬反射層[J];世界地震譯叢;2013年Z1期

5 劉長建,毛華斌,陳榮裕,王東曉;南海北部海洋溫、鹽調(diào)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開放航次移動船載溫鹽剖面儀觀測[J];熱帶海洋學報;2005年01期

6 劉玉龍;王啟;;南海北部海峽熱輸送特征[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7期

7 仇德忠,楊天鴻,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動的海流[J];熱帶海洋;1984年04期

8 趙泉鴻,汪品先,張清蘭;南海北部陸架底質(zhì)中介形蟲的分布[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6年05期

9 吳正,廖秉良,金志敏,馮文科;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陸架的古地理探討[J];地理學報;1993年06期

10 李立;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亞潮波動特征研究[J];熱帶海洋;199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石慧;蔡旭暉;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風場和平均海流場模擬[A];中國科協(xié)2009年海峽兩岸青年科學家學術(shù)活動月——海上污染防治及應(yīng)急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邊緣地殼成分及流變學非均勻性[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2002——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韋振權(quán);易海;帥慶偉;錢星;林珍;張莉;;南海北部西沙-雙峰海域構(gòu)造分區(qū)特征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專題論文集[C];2013年

4 吳時國;董冬冬;袁圣強;張功成;;南海北部陸緣深水區(qū)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周昌范;張海啟;;我國南海北部深水區(qū)油氣資源前景展望[A];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第13分會場)[C];2006年

6 劉鴻;欒錫武;;南海北部磁靜區(qū)成因及構(gòu)造意義[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高金耀;張濤;譚勇華;劉俊;汪俊;;南海北部洋陸分界與重、磁異常分布特征[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趙俊峰;;南海北部陸緣磁靜區(qū)在三分量磁測資料中的反映[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記者 鐘敬忠邋通訊員 廖慶玉;瓊粵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聯(lián)合巡航[N];中國水運報;2008年

2 徐海 李潔尉;南海北部深水區(qū)發(fā)現(xiàn)大氣田[N];中國海洋報;2006年

3 記者 羅茜 通訊員 徐海;“實驗3”號船南海北部開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國海洋報;2006年

4 徐海 李潔尉;珠江沖淡水東擴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N];廣東科技報;2011年

5 通訊員 李潔尉 徐海 容英光;建設(shè)開放型海上觀測共享平臺[N];廣東科技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守軍;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構(gòu)造意義指示[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2 張嶠;南海北部陸緣新生代巖漿活動及構(gòu)造意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陸邊緣洋陸過渡帶構(gòu)造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丁揚;南海北部環(huán)流和陸架陷波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5 陳蔚芳;南海北部顆粒有機碳輸出通量、季節(jié)變化及其調(diào)控過程[D];廈門大學;2008年

6 王霄飛;南海北部陸坡東西段新構(gòu)造的異同及對BSR分布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7 宮響;南海北部次表層葉綠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論分析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8 吳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陸緣海盆地沉積演化過程[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仁杰;羅斯海陸架15ka以來古海洋學演化[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2 袁梁英;南海北部營養(yǎng)鹽結(jié)構(gòu)特征[D];廈門大學;2005年

3 李友開;內(nèi)孤立波反射與相互作用實驗及南海北部內(nèi)孤立波傳播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4 于博;南海北部內(nèi)孤立波能量和水體輸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5 欒坤祥;南海北部海底峽谷識別方法構(gòu)建與峽谷特征分析[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6 張曉飛;南海北部海洋霧狀層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喻濤;南海北部表層沉積物不同粒級組分中有機質(zhì)的來源研究[D];廈門大學;2005年

8 張R,

本文編號:146904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6904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7aeb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