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儲層垂向折面剖切及二三維可視化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油氣儲層垂向折面剖切及二三維可視化研究 出處:《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7年2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三維網(wǎng)格剖切 井軌跡投影 可視化 數(shù)據(jù)壓縮 油氣儲層
【摘要】:針對三維油氣藏模型剖切及剖面圖可視化,給出了解決方案包括以下部分:設(shè)計了適用于多種油藏模型文件的統(tǒng)一數(shù)據(jù)模型及接口;三維油氣藏模型剖切,剖切的思想是將六面體每個面及剖切線所在的面劃分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兩兩相交的算法求取交線段,并形成油藏剖面;簡要描述了井軌跡的壓縮算法及井軌跡投影到油藏剖面的方法;最后討論了三維剖面的二維展布方法。算法通過編程實現(xiàn),并利用實際油氣藏模型進行測試,測試結(jié)果表明,算法及流程可行性強,并具有靈活、高效等優(yōu)點。
[Abstract]:In view of 3D reservoir model cutting and profile visualization, the solu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unified data model and interface suitable for various reservoir model files are designed; The idea of three-dimensional reservoir model is to divide each plane of hexahedron and the plane where the tangent line is located into triangles. The intersection line segment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algorithm of triangle and pairwise intersection, and the reservoir profile is formed. The compression algorithm of well trajectory and the method of projecting well trajectory to reservoir profile are described briefly. Finally, the two-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method of 3D profile is discussed. The algorithm is realized by programming and tested by the actual oil and gas reservoir model.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and process are feasible, flexible, efficient and so on.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北京遠望景盛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41471322)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No.ZR2012DM010)
【分類號】:TE319
【正文快照】: 1引言三維地質(zhì)模型的剖切及可視化能清晰地展現(xiàn)地質(zhì)模型的內(nèi)部細節(jié),是地質(zhì)三維可視化中的一個研究熱點[1]。對于三維地質(zhì)模型剖切,剖切對象主要包括:三維面狀模型、三維體狀模型。剖切方式、展現(xiàn)形式及存在的問題如圖1所示。三維面狀模型多以三角網(wǎng)為面元,主要應用于三維礦山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第五屆全國油氣儲層學術(shù)研討會在成都舉行[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8年04期
2 ;第五屆全國油氣儲層學術(shù)研討會將在成都召開[J];沉積學報;2008年02期
3 ;第五屆全國油氣儲層學術(shù)研討會二號通知[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4 ;第五屆全國油氣儲層學術(shù)研討會在蓉隆重召開[J];沉積學報;2008年05期
5 ;第五屆全國油氣儲層學術(shù)研討會在成都召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6 侯貴卿,孫萍;油氣儲層研究新動向[J];海洋石油;2000年01期
7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油氣儲層重點實驗室介紹[J];石油學報;2001年01期
8 ;2000年油氣儲層研討會會議紀要[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1年01期
9 ;第五屆全國油氣儲層學術(shù)研討會一號通知[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楊小三;;油氣儲層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年1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子齊;譚成仟;;灰色系統(tǒng)理論油氣儲層評價及其應用[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宋子齊;譚成仟;;利用多參數(shù)和地區(qū)經(jīng)驗評價油氣儲層[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3 葛洪魁;王小瓊;;油氣儲層壓裂改造體積與4D監(jiān)測[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專題論文集[C];2013年
4 蔡春芳;李宏濤;羅曉容;;油氣儲層中微生物的硫酸鹽還原與東勝鈾礦的形成[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5 徐順;王曉潔;;可動水法在塔北地區(qū)油氣儲層評價中的應用[A];1994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4年
6 劉建軍;劉先貴;;油氣儲層裂縫擴展的動力學模型[A];第十屆全國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1年
7 徐順;王曉潔;高才坤;;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在低阻油氣儲層評價中的應用[A];1994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4年
8 唐黎平;應鳳祥;羅平;;紅外顯微鏡在油氣儲層研究中的應用[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9 董平川;何順利;郎兆新;;油氣儲層流固耦合滲流的變分有限元解[A];“力學2000”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0年
10 張建鋒;歐光習;邱林飛;張敏;;油氣儲層自生伊利石的分離提純及其K-Ar同位素測年技術(shù)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康群 曾尉;地下油氣儲層可以定量描述了[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2 康群 曾尉;我國定量描述地下油氣儲層有了新技術(shù)[N];中國石化報;2007年
3 李祖詩邋通訊員 王霞;油氣儲層的“定位儀”[N];中國石化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尚諭;非常規(guī)油氣儲層縫網(wǎng)壓裂力學機理及產(chǎn)能預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適;基于錄井數(shù)據(jù)的三維地質(zhì)體自動分層和剖切方法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6年
2 馬金龍;油氣儲層污染帶測井識別與評價[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3 沈永紅;油氣儲層預測的RS理論—信息熵—小波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4 李勃;基于GIS的油氣儲層信息管理系統(tǒng)[D];西南石油大學;2007年
5 黨志敏;復雜油氣儲層的GHT檢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6 單通;基于多源信息進行地質(zhì)導向的三維可視化環(huán)境的建立[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7 苗星妍;海上運動點連續(xù)溢油預測及其三維可視化研究[D];集美大學;2015年
8 邵尉;隨鉆數(shù)據(jù)三維可視化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本文編號:14369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3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