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部二疊紀玄武巖漿作用流體介質(zhì)條件:流體化學組成及碳同位素制約
本文關鍵詞: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部二疊紀玄武巖漿作用流體介質(zhì)條件:流體化學組成及碳同位素制約 出處:《巖石學報》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來源 碳同位素 流體揮發(fā)份 二疊紀玄武巖 準噶爾盆地西北部
【摘要】:準噶爾盆地西北部深層分布著大量的二疊紀玄武巖,其發(fā)育的流體介質(zhì)條件缺乏系統(tǒng)研究。本文采用二疊紀玄武巖巖心樣品,對基質(zhì)中的流體化學組成和碳同位素組成進行分步加熱質(zhì)譜法分析,結(jié)果表明二疊紀玄武巖的流體組成中H_2O的含量極高(平均13789mm3.STP/g),次要組分為CO_2、O_2、H_2S和N2等,CO_2和CH_4的δ~(13)C值(分別為-28.9‰~-15.8‰和-36.8‰~-21.9‰)位于地殼與甲烷氧化來源組分的范圍內(nèi);CH_4、C_2H_6、C_3H_8和C_4H_(10)等甲烷同系物的碳同位素組成隨碳數(shù)增高總體具有正序分布特征,400~800℃溫度段釋出CH_4的δ~(13)C值(-25‰左右)明顯重于200~400℃的(-35‰左右),部分樣品400~800℃的CH_4-C_3H_8存在碳同位素反序分布的特征,顯示幔源流體揮發(fā)份特征,其中混入大量的沉積有機質(zhì)熱裂解成因烴類氣體,應為俯沖蝕變大洋板片的沉積物脫出流體揮發(fā)份。大量的H_2O指示島弧俯沖的再循環(huán)流體的加入,甲烷氧化來源特征的CO_2和CH_4碳同位素組成揭示經(jīng)歷了長期的風化過程,表明相關巖漿作用后遭受長期的抬升。
[Abstract]:In the northwest of Junggar Basin deep distribu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Permian basalts,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luid medium. This paper uses the Permian basalt composition of core samples, stepwise heating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flui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arbon isotope matri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content of fluid composition in the Permian basalts (average 13789mm3.STP/g), H_2O the secondary component is CO_2, O_2, H_2S and N2, CO_2 and CH_4 (13) ~ Delta C value (-28.9% ~-15.8% and -36.8% ~-21.9%) in the crust and the range of components in the source of methane oxidation; CH_4, C_2H_6, C_3H_8 and C_4H_ (10) carbon isotope of methane homologs the composition with the carbon number increased with the overall positive distribution, the temperature of 400~800 DEG C release section CH_4 (13) ~ Delta C value (-25%) was significantly heavier than the 200~400 C (-35%), some samples of 400~800 C CH_4-C_3H_8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isotope reverse order distribution, mantle volatiles, which are mixed with a lot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pyrolysis of hydrocarbon gas, should be subducted altered oceanic slab sediment prolapse volatiles. Adding a large number of H_2O indicates the island arc subduction recycling fluid, CO_2 and CH_4 of carbon isotope of methane the composition of oxid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revealed through long-term weathering, suggesting that magmatism after suffering long-term uplift.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地質(zhì)科學與礦產(chǎn)資源學院 甘肅省西部礦產(chǎn)資源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甘肅省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15110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72070、41372095) 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lzujbky-2015-64)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20120211110023) 甘肅省西部礦產(chǎn)資源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WCRMGS-2014-04)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項目(12120114044401)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P597
【正文快照】: 1.蘭州大學地質(zhì)科學與礦產(chǎn)資源學院,甘肅省西部礦產(chǎn)資源重點實驗室,蘭州7300002.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甘肅省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蘭州7300001.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Western China(Gansu),School of Earth Sciences,Lanzhou University,Lanz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維成;碳同位素分析的標定方法[J];核物理動態(tài);1991年01期
2 盧雙舫;李吉軍;薛海濤;黃光玉;徐立恒;;碳同位素分餾模型比較研究[J];天然氣工業(yè);2006年07期
3 季東;關平;肖玉雄;廖永勝;;原油極性分離法及其對解釋原油碳同位素特征的作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7年03期
4 王傳遠;車桂美;盛彥清;李延太;秦志江;;碳同位素在溢油鑒定中的應用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9年07期
5 王東良;馬成華;李劍;李志生;張英;王義鳳;李謹;;取樣裝置對天然氣碳同位素檢測結(jié)果的影響[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年02期
6 孫春葉;毛治超;;國產(chǎn)碳同位素標樣的穩(wěn)定性實驗分析[J];科技風;2012年19期
7 冉敏;楊奇麗;張曉森;;中亞哈薩克斯坦西部過去~30000年以來有機碳同位素變化及其意義[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3年09期
8 W.J.Stahl;李明喜;;烴類勘查中的碳同位素方法[J];國外地質(zhì)勘探技術;1982年11期
9 程偉基;碳同位素與礦物成因[J];地質(zhì)地球化學;1982年03期
10 林立青,陳宗義,萬惠琴,徐愛萍,凌佑純;菜園子菱鐵礦床氫、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質(zhì)意義[J];貴州地質(zhì);198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傳明;;華南埃迪卡拉紀碳同位素變化的古環(huán)境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劉云怒;翁承文;侯建平;;碳同位素濃縮演示實驗[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1999)[C];1999年
3 T.Yamaguchi;A.Ozawa;M.Chiba;R.Kanungo;T.Kato;K.Katori;K.Morimoto;T.Ohnishi;T.Suda;Y.Yamaguchi;A.Yoshida;K.Yoshida;H.Toki;N.Nakajima;I.Tanihata;;豐中子碳同位素反應碎片縱向動量分布的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杜麗;曹春輝;王廣;徐義;;特定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系統(tǒng)中的氧化反應裝置的研制[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離退休和其他部門[C];2013年
5 關平;王玉斌;;四川西部沉積物中飽和烴單體烴碳同位素研究及其環(huán)境意義[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6 廖永勝;李鉅源;李祥臣;衛(wèi)英杰;王寶山;曹智;陶軍明;;生化模擬和高溫合成模擬生成烴氣的碳同位素分餾探討[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李鉅源;衛(wèi)英杰;李祥臣;王寶山;曹智;;原油及巖石可溶有機質(zhì)單體烴碳同位素分析的影響因素[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李海濤;吳沿友;;基于碳同位素分餾基礎上的微藻碳匯能力估算[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9 曹長群;王偉;沈樹忠;鄭全鋒;;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期不同沉積相區(qū)的無機碳同位素表現(xiàn)和地質(zhì)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把立強;李廣友;;凝析油輕烴單體碳同位素分析及應用[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通訊員 江其勤 把立強;輕烴單體烴碳同位素分析新方法問世[N];中國石油報;2005年
2 華義;史前“蘑菇”高達6米以上,有科學家認為是樹[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3 王文;地球正處于千年來颶風高發(fā)期[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9年
4 記者 董映璧;地球3億年前曾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溫室效應[N];科技日報;2007年
5 記者 顧鋼;區(qū)分生態(tài)奶和普通奶有新法[N];科技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于志強;地質(zhì)卟啉碳同位素及結(jié)構研究[D];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0年
2 于志強;地質(zhì)卟啉碳同位素及結(jié)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0年
3 帥燕華;天然氣組分及碳同位素動力學研究與地質(zhì)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超;過去11.5ka以來的北疆阿勒泰泥炭纖維素碳同位素記錄及其可能的驅(qū)動機制[D];蘭州大學;2015年
2 曹群;天然氣碳同位素動力學及其應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3 涂s,
本文編號:14330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3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