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大面積致密碳酸鹽巖氣地質(zhì)特征及成藏條件分析
本文關(guān)鍵詞: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大面積致密碳酸鹽巖氣地質(zhì)特征及成藏條件分析 出處:《天然氣地球科學》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鄂爾多斯盆地 白云巖 致密儲層 致密氣 鑲嵌式源儲組合
【摘要】:基于非常規(guī)氣理念,以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奧陶系馬家溝組馬五_(1+2)亞段碳酸鹽巖儲層為例,采用露頭、巖心、鑄體薄片、孔隙度、滲透率、同位素和試氣成果資料綜合分析的方法,重新認識和評價其含氣潛力。結(jié)果表明,儲層以泥粉晶—粗粉晶白云巖為主,滲透率小于0.1×10~(-3)μm~2的儲層占80%以上,孔隙類型主要為裂縫—溶孔、裂縫—晶間孔,非均質(zhì)性強,屬于致密碳酸鹽巖儲層。氣藏具有低豐度大面積分布、異常低壓、無邊底水、無自然產(chǎn)能、產(chǎn)水少等特點,屬于碳酸鹽巖致密氣藏。天然氣分布主要受控于大范圍穩(wěn)定分布的特殊的鑲嵌式源儲組合和平緩的單斜構(gòu)造背景,勘探潛力較大,是海相碳酸鹽巖天然氣勘探的一種新類型。
[Abstract]:Based on the idea of unconventional gas, taking carbonate reservoir of Majiagou formation of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in eastern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outcrop, core, cast thin slic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re use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sotopic and gas test data, the gas potential of the reservoir is re-recognized and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is dominated by mudstone and coarse powdery dolomite. The reservoir with permeability less than 0.1 脳 10 ~ (-3) 渭 m ~ (-2) is more than 80%. The pore types are mainly fracture-dissolved pore, fracture-intergranular pore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The gas reservoi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abundance and large area distribution, abnormal low pressure, boundless bottom water, no natural productivity and less water produc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pecial inlaid source assemblage and the flat monocline structure background, whic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tabl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a large area, an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is great. It is a new type of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marine carbonate rock.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fā)國家工程實驗室;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鄂爾多斯盆地大型低滲透巖性地層油氣藏開發(fā)示范工程”(編號:2016ZX05044);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元古界成藏條件研究與區(qū)帶目標評價”(編號:2016ZX05004006)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Gas Geoscience,2017,28(5):677-686.[魏新善,陳娟萍,張道鋒,等.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大面積致密碳酸鹽巖氣地質(zhì)特征及成藏條件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7,28(5):677-686.]0引言致密氣包括致密砂巖、致密碳酸鹽巖及其他致密巖類中賦存的天然氣。全球具有豐富的致密氣資源,已經(jīng)在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懷先,蒲秀剛,韓德馨;碳酸鹽巖中烴源的識別——以西藏措勤盆地碳酸鹽巖為例[J];地質(zhì)學報;2002年03期
2 徐則民,黃潤秋,唐正光,費維水;中國南方碳酸鹽巖上覆紅土形成機制研究進展[J];地球與環(huán)境;2005年04期
3 韓貴琳,劉叢強;貴州喀斯特地區(qū)河流的研究——碳酸鹽巖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學特征[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04期
4 楊瑞東;朱立軍;魏懷瑞;王偉;鮑淼;張曉東;劉玲;;貴陽地區(qū)碳酸鹽巖巖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J];地球與環(huán)境;2007年03期
5 張虎權(quán);衛(wèi)平生;潘建國;孫東;王宏斌;;碳酸鹽巖地震儲層學[J];巖性油氣藏;2010年02期
6 ;《古地理學報》刊登的與碳酸鹽巖有關(guān)文章題錄[J];古地理學報;2011年05期
7 韓永剛;唐龍遜;熊馳愿;濮瑞;李平;陳述良;李永保;;化學-質(zhì)量法碳酸鹽巖定量分析技術(shù)及應用[J];錄井工程;2011年04期
8 何金先;張曉麗;王兆奪;段毅;;銅仁地區(qū)陡山沱期蓋帽碳酸鹽巖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J];地質(zhì)找礦論叢;2013年03期
9 胡繼賢;;四川小涼山地區(qū)巖溶發(fā)育與碳酸鹽巖成份的關(guān)系[J];四川地質(zhì)學報;1982年02期
10 孟憲民;;碳酸鹽巖中的碳硅石[J];地質(zhì)論評;196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陽兵;王世杰;羅光杰;;碳酸鹽巖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層成因的討論[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jīng)濟[C];2009年
2 盧耀如;張鳳娥;;硫酸鹽巖與碳酸鹽巖復合巖溶發(fā)育機理與工程效應研究[A];喀斯特與環(huán)境地學——盧耀如院士80華誕祝壽論文選集[C];2011年
3 呂修祥;金之鈞;;碳酸鹽巖油氣田分布規(guī)律[A];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選編(1993—2003)[C];2003年
4 劉寶明;金慶煥;夏斌;;南中國海中新世碳酸鹽巖的含油氣意義[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5 夏宗清;顏丙宏;;碳酸鹽巖漏層受控壓力堵漏工藝的研究與實踐[A];第十四屆全國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郭宏偉;張研;宋建勇;李勁松;賈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鹽巖強散射介質(zhì)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黃捍東;羅群;林娟華;劉洪昌;萬云強;;碳酸鹽巖巖性預測模型的建立與應用——以建南地區(qū)龍駒壩構(gòu)造為例[A];中揚子及周緣油氣成藏地質(zhì)要素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趙撼霆;吳時國;;東沙海區(qū)深水碳酸鹽巖的發(fā)育與地震識別特征[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9 佟宏鵬;陳多福;;日喀則弧前盆地冷泉碳酸鹽巖的沉積組構(gòu)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國古代甲烷冷泉的發(fā)現(xiàn)[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張廣旭;吳時國;;南海北部碳酸鹽巖地球物理特征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高向東 通訊員 秦麗娟 唐銘;科技“慧眼”洞悉碳酸鹽巖[N];中國石油報;2012年
2 吳莉;塔里木油田碳酸鹽巖原油產(chǎn)量逾千萬噸[N];中國能源報;2014年
3 記者 馬永;碳酸鹽巖物探技術(shù)走進塔里木[N];中國石油報;2010年
4 魏艷;技術(shù)創(chuàng)新破解世界級難題[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5 杜治利;我國西部碳酸鹽巖油氣資源調(diào)查評價成果豐碩[N];中國能源報;2014年
6 姚秋明 鄧道靜;碳酸鹽巖儲層預測技術(shù)獲新成果[N];中國石化報;2010年
7 江其勤 王金艷;碳酸鹽巖烴源巖研究有望獲進展[N];中國石化報;2011年
8 易蓉蓉;馬永生:碳酸鹽巖油氣的探索者[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9年
9 孫希利 蔣琳琳;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這樣獲得的[N];科技日報;2011年
10 彭冬梅;碳酸鹽巖儲層預測技術(shù)[N];中國石油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伶;濱里海盆地東緣復雜碳酸鹽巖微裂縫儲層測井評價技術(shù)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2 胡曉蘭;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巖顆粒灘沉積特征[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3 周剛;塔南碳酸鹽巖裂縫型儲層地震綜合預測技術(shù)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4 吳其林;珠江口盆地東沙隆起碳酸鹽巖礁灘儲層特征及預測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5 何德濤;古亞洲洋俯沖引起的殼—幔作用與沉積碳酸鹽巖地幔再循環(huán)[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6年
6 趙彥彥;皖南新元古界藍田組碳酸鹽巖沉積地球化學[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年
7 周琦;黔東新元古代南華紀早期冷泉碳酸鹽巖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對錳礦的控礦意義[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8年
8 鄧興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氣田碳酸鹽巖油氣地質(zhì)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司馬立強;碳酸鹽巖縫—洞性儲層測井綜合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5年
10 王京;碳酸鹽巖裂縫型油藏多元信息綜合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曉峰;珠江口盆地東沙隆起惠州地區(qū)珠江組碳酸鹽巖下段沉積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浩;藏南崗巴地區(qū)冷泉碳酸鹽巖的生物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3 鄒艷娥;廣西碧水巖流域巖石化學風化過程的碳匯效應[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4 吳燕芹;西藏日喀則地區(qū)冷泉碳酸鹽巖綜合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5 李英雷;宜賓地區(qū)二疊系—三疊系界線附近碳酸鹽巖微相與生物演化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6 李華;碳酸鹽巖油氣儲層測井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7 何燕;遼河雷家地區(qū)湖相碳酸鹽巖致密油儲層研究及目標優(yōu)選[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8 朱博;貴州織金地區(qū)金西剖面P-T界線附近地層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9 張紅劍;不同時代碳酸鹽巖中砷含量特征及其環(huán)境指示意義[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10 龍建喜;黔東地區(qū)南沱冰期碳酸鹽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古環(huán)境意義[D];貴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075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0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