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落葉松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異速生長模型
本文關鍵詞:興安落葉松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異速生長模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興安落葉松是寒溫帶重要的針葉樹種。本文采用整株收獲法分析興安落葉松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在枝水平上采用樹枝基部10cm處的直徑(D10)、枝長(BL)建立活枝生物量、針葉生物量異速生長模型;在根水平上采用根基部直徑(D,)、根長(Lr)建立根生物量異速生長模型。在株水平上采用胸徑(DBH)為自變量建立興安落葉松各組分的生物量模型。并利用逐步線性回歸法獲得不同組分生物量最優(yōu)模型。采用林木相對直徑法將樣木在林分中的分化等級分為優(yōu)勢木(15株)、中等木(16株)和被壓木(7株)。采用Hegyi競爭指數確定林木競爭強度。本文目的:(1)建立在枝水平和根水平上的異速生長方程。(2)比較建立不同分化等級的興安落葉松生物量異速生長方程;(3)量化林木分化對生物量碳分配的影響。(4)量化林木競爭對生物量碳分配的影響。結果表明:(1)枝生物量、葉生物量、樹干生物量、根莖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占整株生物量的相對百分比分別為:9.67%、2.73%、68.86%、7.05%和11.68%。(2)地上生物量與地下生物量呈顯著線性相關(P0.001),擬合線性方程斜率為0.31。(3)枝水平和根水平上生物量的異速生長模型中2個變量的擬合效果均優(yōu)于單變量。基于胸徑的單變量模型中,所有組分生物量模型可解釋量超過73%,枝葉生物量,細根生物量的可解釋量相對較低。與胸徑為自變量相比,以根長和根基部直徑為自變量并沒有增加根方程的精度。(4)異速生長方程的最佳自變量因生物量組分不同而異。其中,枝下高處的樹干直徑是估測枝和葉生物量的最可靠變量,而胸徑是估測其他組分生物量的最可靠變量。(5)不同分化等級的異速生長方程中,地下部分各組分生物量沒有顯著差異(P0.05)。同一胸徑下,優(yōu)勢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給枝和葉;中等木比優(yōu)勢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給樹干;中等木比被壓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給地上部分;被壓木和中等木的樹高顯著高于優(yōu)勢木。除根莖生物量之外,不同分化等級的生物量組分(包括枝、葉、樹干和根系)的相對分配比例無顯著差異(P0.05)。這表明,主要因受光狀況不同而引起的興安落葉松林木分化,雖然會影響林木生物量組分的大小,但對其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是較保守的。(6)隨著林木競爭指數的增加,樹木的胸徑和樹高均降低。隨著林木競爭指數的增加,樹木的枝生物量、葉生物量、樹干生物量、粗根生物量、細根生物量、根莖生物量和整株生物量均降低。林木競爭指數對地上部分生物量與地下生物量比例(根莖比)沒有影響。
【關鍵詞】:興安落葉松 異速生長方程 生物量分配 林木分化 林木競爭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S791.22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緒論9-13
- 1.1 研究背景9
- 1.2 生物量國內外研究現狀9-12
- 1.2.1 樹木生物量9-10
- 1.2.2 樹木生物量的影響因子10-11
- 1.2.3 生物量異速生長方程11-12
- 1.3 研究意義12-13
- 2 材料與方法13-16
- 2.1 試驗地概況13
- 2.2 生物量測定方法13-14
- 2.2.1 枝葉生物量測定13
- 2.2.2 樹干生物量測定13-14
- 2.2.3 根系生物量測定14
- 2.3 樹木分化等級確定方法14
- 2.4 林木競爭指數確定方法14
- 2.5 數據分析14-16
- 3 枝、根、株水平上生物量生長方程及碳分配16-22
- 3.1 生物量分配格局16-17
- 3.1.1 生物量分配比例16
- 3.1.2 地上部分生物量與地下部分生物量的關系16-17
- 3.2 枝生物量的異速生長方程17-18
- 3.3 根生物量的異速生長方程18
- 3.4 株生物量的異速生長方程18-19
- 3.5 討論19-21
- 3.5.1 生物量分配格局19-20
- 3.5.2 枝、根生物量的異速生長方程20
- 3.5.3 株生物量的異速生長方程20-21
- 3.6 小結21-22
- 4 林木分化對興安落葉松異速生長方程和生物量分配影響22-30
- 4.1 生物量異速生長方程22-27
- 4.1.1 生物量異速生長方程的自變量選擇22-24
- 4.1.2 林木分化對生物量異速生長方程影響24-27
- 4.2 林木分化對生物量碳分配的影響27-28
- 4.3 討論28-29
- 4.3.1 生物量異速生長方程的自變量選擇28
- 4.3.2 林木分化對生物量分配的影響28-29
- 4.4 小結29-30
- 5 競爭指數對興安落葉松生物量分配的影響30-34
- 5.1 競爭指數對林木特征參數的影響30-31
- 5.2 競爭指數對生物量分配的影響31-32
- 5.3 討論32-33
- 5.4 小結33-34
- 6 結論34-36
- 參考文獻36-43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43-44
- 致謝44-45
【共引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婧;;福建省構建低碳城市形態(tài)群的能源調查及建議[A];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熱能動力分會第十七屆學術交流大會暨第八屆理事會第一次全會論文集[C];2011年
2 郭偉;任海青;駱秀琴;龍超;;杉木規(guī)格材節(jié)子類型形成原因的研究[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三)[C];2007年
3 譚文雄;梁素蓮;;廣東省韶關市森林植被碳儲量及其分布[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4 陳紅林;何芳;;湖北森林碳匯量初步估算[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5 李忠魁;;森林資源的低碳效益及其價值評估[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6 尚志海;劉希林;;泥石流災害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失評價方法探討[A];“中國視角的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禹金彪;胡蝶;羅熊;陳勇;;江西吉安至蓮花高速公路建成前后景觀生態(tài)變化分析[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王迪生;;關于城市園林綠地碳匯問題的初步探討[A];2008北京奧運園林綠化的理論與實踐[C];2009年
9 王迪生;;北京城區(qū)園林植物生物量的計測研究[A];2009北京生態(tài)園林城市建設[C];2010年
10 ;參考文獻[A];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林業(yè)戰(zhàn)略研究·森林問題卷[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賴力;中國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2 譚駿珊;會同杉木人工林連栽生物量動態(tài)變化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3 石軍南;亞熱帶森林植被生物量與碳貯量特征[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4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結構與功能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5 高述超;長沙城市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養(yǎng)分循環(huán)與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6 柏方敏;洞庭湖區(qū)不同防護林的生態(tài)功能及生態(tài)影響評價[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7 文仕知;榿木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及功能過程[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8 鄭維列;西藏色季拉山長鞭紅景天種群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9 劉素青;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經營決策與自適應模型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6年
10 李世玉;中國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興安落葉松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異速生長模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6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8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