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波段多光譜相機光學系統(tǒng)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1-12-10 00:39
光譜成像技術利用目標的不同譜段信息獲取目標的物理屬性,提高了對目標探測的準確性、靈敏度,擴展了傳統(tǒng)成像系統(tǒng)的探測能力,是光電探測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寬波段導航與多光譜成像技術的融合在星體測繪、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領域具有極為重要應用價值。本文將研究同時對寬波段復合與多光譜成像提出要求的系統(tǒng),提供導航功能與光譜成像分析功能復合。系統(tǒng)采用濾光片轉輪實現(xiàn)共用一個相機,通過濾光輪中的濾光片旋轉得到目標的多光譜分譜段圖像,利用濾光輪中的白片檔位實現(xiàn)寬譜段導航圖像信息的獲取。文中重點對寬波段多光譜相機光學系統(tǒng)進行了設計與分析,首先基于色差校正理論與光學玻璃的色散特性圖,對寬譜段光學系統(tǒng)的色差方程進行了推導,基于此原理對玻璃材料進行了合理選取,并對系統(tǒng)的初始結構參數(shù)進行了計算,合理地校正了寬波段光學系統(tǒng)中的色差。系統(tǒng)要求對遠近不同距離目標均能清晰成像,為實現(xiàn)此目的對系統(tǒng)進行了內(nèi)調(diào)焦設計。為了解決在內(nèi)調(diào)焦過程中色差穩(wěn)定的難題,建立了內(nèi)調(diào)焦色差校正的數(shù)學模型,提出了一種內(nèi)調(diào)焦寬光譜光學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分析不同光焦度分布對于系統(tǒng)內(nèi)調(diào)焦過程中組元之間間距變化量的影響,最終在實現(xiàn)內(nèi)調(diào)焦優(yōu)良像質(zhì)的前提下,減少移動元件個數(shù)...
【文章來源】:長春理工大學吉林省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星敏
第1章緒論4時的情況對比,現(xiàn)在的星載星敏感器不但節(jié)約能耗,而且有效節(jié)約了空間,將來體積會越來越小[21-22]。星敏感器圖可參考下圖1.1。(a)TDP6forAlphasat型星敏感器(b)CT-633型星敏感器(c)SED26型星敏感器(d)AST-301型星敏感器圖1.1星敏感器實物圖1.2.1.2國外多光譜成像研究進展為實現(xiàn)光譜技術在遙感領域中的運用,在上世紀中后期,已有光譜成像學(ImagingSpectrometry)的理念出現(xiàn),出自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23]。在此原理的基礎上國內(nèi)外研究出了大量的各類型的機載光譜相機。光譜成像技術主要是把光譜、空間成像兩種技術相結合,把圖與譜合為一體,由此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立方體(Date-Cube),即可涵蓋一維光譜、二維空間的數(shù)據(jù)[24],有效加大了遙感數(shù)據(jù)所涵蓋的信息,對于遙感領域而言,光譜成像技術的發(fā)展極為關鍵[25-26]。第一代機載成像光譜相機AIS(具體可參考下圖1.2)誕生于上世紀的中后期[27],此后,研究人員基于NASA對機載試驗樣機進行研發(fā)。其通過光柵衍射分光,HgCdTe探測器,推掃式成像,所含波段為128個,光譜寬度為0.9~2.4μm。圖1.2光譜成像儀AIS實物圖美國LHSystem公司在2000年時,研發(fā)得到了機載線陣多光譜成像系統(tǒng)ADS40,
第1章緒論5該系統(tǒng)能夠有效擴大相機的探測區(qū)域。ADS40搭載中,有4個線陣多光譜CCD、3個全色線陣CCD,需在對應平臺進行操作,能夠同一時間內(nèi),得到7個波段圖像數(shù)據(jù)。具體可參考下圖1.3。圖1.3ADS40多光譜成像儀美國Vexed公司于2006年、2008年,研發(fā)出UCX、UCX2型多光譜成像系統(tǒng)。其探測器、光學鏡頭都為8個,具有良好的分辨率,探測器、光學鏡頭都平均分為2組,一組為全色波段探測器、鏡頭,其按照飛行方向,等距分布,而另一組是多光譜探測器、鏡頭,則基于上一組的分布,在其周圍對稱分布,不僅可得到多波段航片,而且畫面信息豐富,質(zhì)量高,或許信息的速度快,具體可參考下圖1.4。圖1.4UCX多光譜航拍系統(tǒng)荷蘭Quest-innovations公司于2014年時,研發(fā)得到5CCD多光譜相機Condor5。其包含了5片CCD、1個分光鏡頭。在采集圖像的過程中,入射光根據(jù)波長,通過分光鏡頭切分出5個波段,再在CCD靶面入射。其光譜寬度包含了近紫外至近紅外的波長寬度,成為目前市面上,唯一的能夠同時滿足無人機數(shù)據(jù)采集諸多要求的設備,具體可參考下圖1.5。圖1.5Condor5多光譜相機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可見近紅外寬波段復消色差高光譜物鏡設計[J]. 桂立,丁學專,趙航斌,郝世菁,姚金軍,劉銀年. 激光與紅外. 2018(03)
[2]星敏感器技術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 梁斌,朱海龍,張濤,仝玉嬋. 中國光學. 2016(01)
[3]寬視場干涉光譜成像儀技術研究[J]. 張智南,李立波,胡炳樑,馮玉濤. 光學學報. 2016(01)
[4]大視場大相對孔徑長波紅外掃描光學系統(tǒng)設計[J]. 范哲源,楊洪濤,屈恩世,張建,曹劍中,張志,陳衛(wèi)寧,武力. 紅外與激光工程. 2012(10)
[5]甚高精度星模擬器設計[J]. 孫高飛,張國玉,姜會林,郝云彩,高玉軍. 光學精密工程. 2011(08)
[6]用于天文導航設備檢測的星模擬裝置[J]. 趙晨光,譚久彬,劉儉,王宇航. 光學精密工程. 2010(06)
[7]基于多重結構的平顯視差儀中內(nèi)調(diào)焦物鏡設計[J]. 劉鈞,左曉舟,吳曉鳴,李號召. 應用光學. 2010(01)
[8]成像光譜儀星上定標技術[J]. 李曉暉,顏昌翔. 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 2009(04)
[9]基于自動檢焦信號梯度信息的自適應平滑算法研究[J]. 劉志明,戴明,陳黎,李清軍,王德江. 計算機測量與控制. 2009(05)
[10]復消色差的短波紅外望遠物鏡設計[J]. 白清蘭. 光子學報. 2009(01)
本文編號:3531597
【文章來源】:長春理工大學吉林省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星敏
第1章緒論4時的情況對比,現(xiàn)在的星載星敏感器不但節(jié)約能耗,而且有效節(jié)約了空間,將來體積會越來越小[21-22]。星敏感器圖可參考下圖1.1。(a)TDP6forAlphasat型星敏感器(b)CT-633型星敏感器(c)SED26型星敏感器(d)AST-301型星敏感器圖1.1星敏感器實物圖1.2.1.2國外多光譜成像研究進展為實現(xiàn)光譜技術在遙感領域中的運用,在上世紀中后期,已有光譜成像學(ImagingSpectrometry)的理念出現(xiàn),出自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23]。在此原理的基礎上國內(nèi)外研究出了大量的各類型的機載光譜相機。光譜成像技術主要是把光譜、空間成像兩種技術相結合,把圖與譜合為一體,由此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立方體(Date-Cube),即可涵蓋一維光譜、二維空間的數(shù)據(jù)[24],有效加大了遙感數(shù)據(jù)所涵蓋的信息,對于遙感領域而言,光譜成像技術的發(fā)展極為關鍵[25-26]。第一代機載成像光譜相機AIS(具體可參考下圖1.2)誕生于上世紀的中后期[27],此后,研究人員基于NASA對機載試驗樣機進行研發(fā)。其通過光柵衍射分光,HgCdTe探測器,推掃式成像,所含波段為128個,光譜寬度為0.9~2.4μm。圖1.2光譜成像儀AIS實物圖美國LHSystem公司在2000年時,研發(fā)得到了機載線陣多光譜成像系統(tǒng)ADS40,
第1章緒論5該系統(tǒng)能夠有效擴大相機的探測區(qū)域。ADS40搭載中,有4個線陣多光譜CCD、3個全色線陣CCD,需在對應平臺進行操作,能夠同一時間內(nèi),得到7個波段圖像數(shù)據(jù)。具體可參考下圖1.3。圖1.3ADS40多光譜成像儀美國Vexed公司于2006年、2008年,研發(fā)出UCX、UCX2型多光譜成像系統(tǒng)。其探測器、光學鏡頭都為8個,具有良好的分辨率,探測器、光學鏡頭都平均分為2組,一組為全色波段探測器、鏡頭,其按照飛行方向,等距分布,而另一組是多光譜探測器、鏡頭,則基于上一組的分布,在其周圍對稱分布,不僅可得到多波段航片,而且畫面信息豐富,質(zhì)量高,或許信息的速度快,具體可參考下圖1.4。圖1.4UCX多光譜航拍系統(tǒng)荷蘭Quest-innovations公司于2014年時,研發(fā)得到5CCD多光譜相機Condor5。其包含了5片CCD、1個分光鏡頭。在采集圖像的過程中,入射光根據(jù)波長,通過分光鏡頭切分出5個波段,再在CCD靶面入射。其光譜寬度包含了近紫外至近紅外的波長寬度,成為目前市面上,唯一的能夠同時滿足無人機數(shù)據(jù)采集諸多要求的設備,具體可參考下圖1.5。圖1.5Condor5多光譜相機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可見近紅外寬波段復消色差高光譜物鏡設計[J]. 桂立,丁學專,趙航斌,郝世菁,姚金軍,劉銀年. 激光與紅外. 2018(03)
[2]星敏感器技術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 梁斌,朱海龍,張濤,仝玉嬋. 中國光學. 2016(01)
[3]寬視場干涉光譜成像儀技術研究[J]. 張智南,李立波,胡炳樑,馮玉濤. 光學學報. 2016(01)
[4]大視場大相對孔徑長波紅外掃描光學系統(tǒng)設計[J]. 范哲源,楊洪濤,屈恩世,張建,曹劍中,張志,陳衛(wèi)寧,武力. 紅外與激光工程. 2012(10)
[5]甚高精度星模擬器設計[J]. 孫高飛,張國玉,姜會林,郝云彩,高玉軍. 光學精密工程. 2011(08)
[6]用于天文導航設備檢測的星模擬裝置[J]. 趙晨光,譚久彬,劉儉,王宇航. 光學精密工程. 2010(06)
[7]基于多重結構的平顯視差儀中內(nèi)調(diào)焦物鏡設計[J]. 劉鈞,左曉舟,吳曉鳴,李號召. 應用光學. 2010(01)
[8]成像光譜儀星上定標技術[J]. 李曉暉,顏昌翔. 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 2009(04)
[9]基于自動檢焦信號梯度信息的自適應平滑算法研究[J]. 劉志明,戴明,陳黎,李清軍,王德江. 計算機測量與控制. 2009(05)
[10]復消色差的短波紅外望遠物鏡設計[J]. 白清蘭. 光子學報. 2009(01)
本文編號:3531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5315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