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光照和pH值對錐狀斯氏藻和塔瑪亞歷山大藻光合作用的影響及光暗周期對其生長速率和生物量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溫度、光照和pH值對錐狀斯氏藻和塔瑪亞歷山大藻光合作用的影響及光暗周期對其生長速率和生物量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用測定凈光合放氧速率的方法研究了溫度、光照和pH對錐狀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和塔瑪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光合作用的影響。在不同光暗周期(L:D)條件下培養(yǎng)錐狀斯氏藻和塔瑪亞歷山大藻,研究了光暗周期對生長繁殖速率和生物量的影響。2種藻對溫度的變化敏感,適宜的溫度范圍是17~25℃,最適溫度20~22℃,低于10℃和高于30℃不能生長;錐狀斯氏藻的光飽和點是400μmol·m-2·s-1,塔瑪亞歷山大藻的光飽和點是650μmol·m-2·s-1,都屬于喜高光強的微藻;2種藻對pH值的變化極其敏感,適宜的pH值范圍很小,為7.0~9.0,最適pH值7.5~8.0,與其生活的海洋環(huán)境一致,pH值高于9.5時,不能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pH值10.0可致全部細胞死亡;在一定范圍內,2種藻的生長速率(μ)和生物量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呈比例增加。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關鍵詞】: 錐狀斯氏藻 塔瑪亞歷山大藻 溫度 光照 pH值 光合作用 生長速率 生物量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資助項目(001CB409701)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創(chuàng)新工程所長基金資助項目(040351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資助項目(39790110)。
【分類號】:Q945
【正文快照】: 錐狀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和塔瑪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都是廣布性的赤潮藻,由其形成的赤潮在世界各地海域多次發(fā)生[15],隨著沿海經濟的發(fā)展,我國赤潮發(fā)生的頻率和規(guī)模也不斷增加[68]。由于錐狀斯氏藻和塔瑪亞歷山大藻都比較容易培養(yǎng),前人在實驗室內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齊雨藻,錢鋒;大鵬灣幾種赤潮甲藻的分類學研究[J];海洋與湖沼;1994年02期
2 秦曉明,鄒景忠;N,P,Fe-EDTA,Mn對赤潮生物錐狀斯氏藻增殖影響的初步研究[J];海洋與湖沼;1997年06期
3 陳月琴,邱小忠,屈良鵠,曾隴梅,齊雨藻,鄭磊;南海有毒塔瑪亞歷山大藻的分子地理標記分析[J];海洋與湖沼;1999年01期
4 鄒景忠,董麗萍,秦保平;渤海灣富營養(yǎng)化和赤潮問題的初步探討[J];海洋環(huán)境科學;1983年02期
5 劉令梅;赤潮的監(jiān)測技術和防治措施[J];海洋技術;1998年03期
6 肖詠之,齊雨藻,王朝暉,呂頌輝;大亞灣海域錐狀斯氏藻赤潮及其與孢囊的關系[J];海洋科學;2001年09期
7 蘇紀蘭;中國的赤潮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1年05期
8 顏天,周名江,錢培元;環(huán)境因子對塔瑪亞歷山大藻生長的綜合影響[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2年02期
9 彭靖,劉卓寶,張勝年;赤潮現象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J];上海預防醫(yī)學雜志;2000年09期
10 林元燒;有毒甲藻──塔瑪亞歷山大藻在廈門地區(qū)蝦塘引起赤潮[J];臺灣海峽;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俞志明,曹西華;“九五”期間中國沿海有害赤潮災害狀況及其防治對策[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2年06期
2 蔣增杰;方建光;毛玉澤;王巍;施慧雄;焦海峰;;寧波南沙港網箱養(yǎng)殖水域營養(yǎng)狀況評價及生物修復策略[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0年11期
3 董婧,李培軍,劉悅,王鑒;黃海北部近岸浮游植物生態(tài)特征分析[J];水產科學;1999年05期
4 劉海映,董婧,王文波;黃海北部遼寧沿岸對蝦放流水域的IN和IP[J];水產科學;2000年03期
5 周遵春,馬志強,薛克,王年斌,郭皓,韓德武;對遼東灣夜光藻赤潮和叉狀角藻赤潮成因的初步研究[J];水產科學;2002年02期
6 王煥玲;梁玉波;劉仁沿;許道艷;;我國麻痹性貝毒的研究現狀[J];水產科學;2008年07期
7 蔡建堤;賈光風;王旭;田雨;張書穎;賀凌;;赤潮對引發(fā)赤潮藻類的種群穩(wěn)定性影響的研究[J];水產科學;2011年02期
8 吳金浩;劉桂英;王年斌;李愛;;2008-2009年青堆子灣水質狀況與富營養(yǎng)化水平[J];水產科學;2011年11期
9 于子江,崔文林,楊建強;青島奧運帆船賽區(qū)及鄰近海域海水環(huán)境質量分析與評價[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04年03期
10 楊紅;袁政濤;劉健;陳錦輝;吳健輝;王春峰;焦俊鵬;;上海隧橋工程海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的初步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9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陳尚;李瑞香;朱明遠;張朝暉;王宗靈;呂瑞華;丁德文;;我國海洋生態(tài)調查指南探討[A];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2 申玉春;葉富良;;蝦-魚-貝-藻養(yǎng)殖結構優(yōu)化試驗研究[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3 劉曉麗;楊錫洪;;鏈狀亞歷山大藻的培養(yǎng)及麻痹性貝類毒素的HPLC檢測[A];“食品加工與安全”學術研討會暨2010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張婷;米鐵柱;石曉勇;祝陳堅;;2006年夏季北黃海海域磷的形態(tài)和分布[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9年
5 蔡文貴;林欽;李純厚;戴明;賈曉平;;基于GIS的考洲洋水域浮游植物的時空分布及其與營養(yǎng)鹽的相關性分析[A];可持續(xù)水產養(yǎng)殖——資源、環(huán)境、質量——2003水產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喬小燕;基于生物形態(tài)學的赤潮藻顯微圖像分割與特征提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王云飛;東海赤潮監(jiān)測衛(wèi)星遙感方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曹春暉;兩種赤潮藻對錳的生理生態(tài)響應[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厲丞p
本文編號:3037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0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