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環(huán)境2008年第02期文章目錄
本文關鍵詞:攀援角度對五爪金龍形態(tài)、生物量分配及相對生長速率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主管單位:廣東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
主辦單位:廣東省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土壤研究所 廣東省土壤學會
主 編:李定強 趙其國 肖輝林
地 址:廣州市天河區(qū)天源路808號樂意居廣東省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土壤研究所
郵政編碼:510650
電 話:020-87024961
傳 真:
電子郵件:
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44-1565/X
國際標準刊號:1672-2175
郵發(fā)代號:46-272
單 價:40.00
定 價:240.00
期刊介紹:本刊是經(jīng)國家科技部批準的正式學術期刊,向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1992年創(chuàng)刊,原刊名是《土壤與環(huán)境》。入選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被評為廣東省優(yōu)秀期刊、廣東省優(yōu)秀科技期刊、全國優(yōu)秀農(nóng)業(yè)期刊(一等獎)、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規(guī)范優(yōu)秀期刊。主要刊登國內(nèi)外生態(tài)學、環(huán)境科學領域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重要研究論文、研究簡報,以及對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具有啟發(fā)性的高水平的綜述。本刊面向全國,,面向世界,歡迎國內(nèi)外同仁投稿和訂閱。
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8年02期目錄
1、結(jié)構(gòu)性環(huán)境問題——我國環(huán)境評價遭遇的“結(jié)構(gòu)”困境 侯小閣[1,2];欒勝基[1,2];艾東[3]
2、碳氮循環(huán)與能源結(jié)構(gòu) 陳重酉[1];李志國[1];胡艷芳[1];孫瑾[1];紀晨[2]
3、藻紅外輻射測試環(huán)境重金屬急性毒性 郭蔚華[1];蘇海燕[1];張智[1];游童先[2];王斌[2]
4、浮游植物葉綠素a測定方法比較 馮菁;李艷波;朱擎;吳為中
5、北江表層沉積物中鉈污染的生態(tài)風險 高博[1,5];孫可[2];任明忠[3];梁細榮[4];彭平安[1];盛國英[1];傅家謨[1]
6、“珠三角”地區(qū)城市化對地下水水質(zhì)影響案例研究 趙新鋒[1,2];曾松青[1];陳建耀[1];唐常源[2];羅穎琳[1]
7、惠州西湖沉積物營養(yǎng)鹽的釋放 李傳紅[1,2];譚鎮(zhèn)[2];劉正文[1,3];王建軍[3];朱廣偉[3];張修峰[1]
8、中國沿海城市空氣污染指數(shù)的分布特征 王斌;高會旺
9、森林自然保護地生態(tài)旅游資源研究進展 粟海軍[1];馬建章[2]
10、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研究進展 鮑桐[1,3];廉梅花[2];孫麗娜[2];孫鐵珩[1,2];蘇磊[2];雷剛[2]
11、城市空氣懸浮顆粒物的理化性質(zhì)及其健康效應 郭二果[1,2];王成[1,2];彭鎮(zhèn)華[1,2];房城[1,2,3]
12、叢枝菌根在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固持中的重要作用 石偉琦[1];夏運生[1,2];劉曉蕾[1]
13、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微生物學研究進展 曹啟民;鄭康振;陳耿;陳桂珠
14、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研究進展 劉鳴達;黃曉姍;張玉龍;崔建國
15、水壓力對填石路堤穩(wěn)定性的影響 楊成忠[1,2];楊平[1]
16、黃土高原地區(qū)水資源承載力動態(tài)變化及灰色拓撲預測——以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四省為例 張建興;馬孝義;趙文舉;屈金娜;郝晶晶
17、基于生態(tài)足跡方法的武漢市自然資本分析 劉航;宋豫秦
18、廣州市蓮塘村風水林群落特征及植物多樣性 廖宇紅;陳傳國;陳紅躍;張杰;吳鐘親;劉烈旺
19、珠江三角洲城市墻壁植物資源及其應用 王發(fā)國[1];邢福武[1];周勁松[1];謝良生[2]
20、基于森林清查和遙感的城市森林凈初級生產(chǎn)力估算 林文鵬[1,2];王臣立[3];趙敏[1];黃敬峰[2];施潤和[4];柳云龍[1];高峻[1]
21、香樟根際土壤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李建勇;楊小虎;奧巖松
22、攀援角度對五爪金龍形態(tài)、生物量分配及相對生長速率的影響 趙則海
23、兩種生態(tài)型東南景天根系分泌物的差異性 王艷紅[1,2];龍新憲[1];吳啟堂[1]
24、鹽脅迫下弗吉尼亞櫟生長和生理生化變化 王樹鳳[1];陳益泰[1];孫海菁[1];胡韻雪[1,2]
25、低磷脅迫下云南稻形態(tài)性狀的氮肥反應 曾亞文[1,2];周國華[1,2];杜娟[1];楊樹明[1];普曉英[1];杜威[1];楊曉娟[1,2];李本遜[2]
26、橡膠種植對納板河流域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 鮑雅靜[1];李政海[1];馬云花[1];董玉瑛[1];宋國寶[2];王海梅[3]
27、自然生態(tài)恢復過程中尾礦廢棄地土壤微生物變化 尚文勤[1];朱利平[1];孫慶業(yè)[1];楊林章[2]
28、閩西北馬尾松人工林營養(yǎng)元素的積累與分配格局 劉文飛[1];樊后保[1];謝友森[2];阮宣華[2]
29、不同利用方式對松嫩平原典型縣耕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的影響 王宗明[1];張柏[1];宋開山[1];張素梅[1];劉殿偉[1];黃健[2];張惠琳[2]
30、長期施肥對河西灌漠土有機氮組分的影響 王克鵬[1];張仁陟[1];索東讓[2]
31、長期施肥潮土土壤呼吸的溫度和水分效應 孟磊[1];丁維新[2];蔡祖聰[2]
32、長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與肥力因素的相關性 王燦;王德建;孫瑞娟;林靜慧
33、秸稈還田和免耕對水稻土微形態(tài)特征的影響 朱鐘麟[1];舒麗[1,2];劉定輝[1];陳尚洪[1]
34、鉬礦區(qū)選礦場周邊農(nóng)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分析與評價 曲蛟[1];袁星[2];叢俏[1];張宏偉[1]
35、基于因子分析法研究太原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 王雄軍[1];賴健清[1];魯艷紅[2];李德勝[3];周繼華[3];王建武[3]
36、杭州城市土壤重金屬的化學形態(tài)及環(huán)境效應 宋明義[1,2];劉軍保[2];周濤發(fā)[1];蔡子華[2];斯小君[2]
37、土壤鎘、鋅污染對蚯蚓纖維素酶活性的影響 王慧;張玉龍;黨秀麗;任琳;姬景紅;虞娜
38、鎘對南美蟛蜞菊光合特性的影響 朱建玲[1,2];徐志防[1];曹洪麟[1];葉萬輝[1]
39、Cd脅迫對馬藺和鳶尾幼苗生長、Cd積累及微量元素吸收的影響 郭智;黃蘇珍;原海燕
40、硅酸鹽、腐殖酸對Cr污染土壤中小白菜生理及吸鉻量的影響 羅小玲[1,2,3];李淑儀[2];藍佩玲[2];王榮萍[2];廖新榮[2]
41、有機酸對鉻超富集植物李氏禾吸收Cu的影響 劉杰;孫家君;王敦球;張學洪;魏彩春;胡澄;陶笈汛;鄧深亨;肖彬彬
42、矽卡巖型鉬礦尾砂中重金屬Mo的淋濾實驗研究 于常武[1,2];許士國[1];陳國偉[2];周立岱[2]
43、模擬酸雨對土壤-辣椒系統(tǒng)中Hg的化學行為的影響 陳華珍[1];張力[1,2];錢建平[1];關占良[3]
44、污染土壤中Sn、Hg、Sb、Bi解吸動力學特性的研究 陳蘇[1,2,3];孫麗娜[1,2,3];晁雷[3,4];孫鐵珩[1,3]
45、磷鋅配施對鎘污染石灰性土壤中磷鋅鎘有效性的影響 劉世亮[1];崔海燕[1];介曉磊[1,2];劉芳[1];化黨領[1];馬闖[1]
46、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殘留和淋溶動態(tài) 周世萍[1,2];段昌群[2];余澤芬[2];劉宏程[3]
47、上海郊區(qū)表層土壤中DDT殘留特征 孫小靜[1,2];許世遠[1];魏廉虢[3];王培華[4];潘飛飛[4];丁玉麟[4];陳端偉[4]
48、土壤類型與污染濃度對漆酶修復DDT污染土壤的影響 趙月春[1];付蓉[1];莫測輝[2];易筱筠[3]
49、固定化反膠團漆酶及其在修復土壤DDT污染中的應用 趙月春[1];付蓉[1];莫測輝[2];易筱筠[3]
50、污泥堆肥過程中主要性質(zhì)及氮素轉(zhuǎn)變 徐靈;王成端;姚嵐
51、馴化的活性污泥強化降解土壤中氯酚的研究 楊利芝;徐宏勇;劉勇弟
52、粘土礦物對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吸附行為 劉光明[1];尹大強[2]
53、機物料中溶解性有機質(zhì)對土壤吸附除草劑的抑制作用 唐東民[1,2];伍鈞[1];陳華林[2];周江敏[2];祝亮[1,2]
54、兩種生物農(nóng)藥對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響 陳紅軍;孟虎;陳鈞鴻
55、除草劑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呼吸的影響 姚斌[1];張超蘭[2]
56、菲對黑麥草根系幾種低分子量分泌物的影響 謝明吉;嚴重玲;葉菁
57、中西部三城市降水化學特征及變化趨勢比較分析 孫繡華[1];袁思平[2]
58、青島近海秋季生物氣溶膠分布特征 劉苗苗;祁建華;高冬梅;喬佳佳;石金輝;高會旺
59、沈陽市街道灰塵中重金屬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李崇[1];李法云[1,2];張營[1];劉桐武[3];侯偉[1]
60、廣州市PM10的時空變化特征分析 沈家芬[1,2];馮建軍[3];謝春玲[4];莫測輝[5]
61、南京市不同功能區(qū)PM10中多環(huán)芳烴的污染特征 胡偉[1];鐘秦[1];石瑩瑩[1];司蔚[2];常為民[2];柏仇勇[2]
62、基于ETM+圖像的植被覆蓋度遙感估算模型 顧祝軍[1,2,3];曾志遠[2];史學正[1,3];鄭偉[2];張振龍[2];胡子付[2]
63、三種水生植物對不同形態(tài)氮素吸收動力學研究 常會慶;李娜;徐曉峰
64、黃淮海濕地系統(tǒng)典型挺水植物對水華藻類的化感效應 項俊[1,2,3];栗茂騰[1,2];吳耿[1,2];柯宇華[3];李為[1,2];余龍江[1,2]
65、杞柳對水中2,4-二氯苯酚的降解 施翔[1,2];陳益泰[1];段紅平[2]
66、PDMS半透膜采樣裝置的制作研究 黃潤;戴飛鴻;陳少瑾
67、錳離子非均勻摻雜TiO2薄膜電極光電催化測定COD 田玉華[1,3];李新軍[1,2];鄭少健[1,2];張玉媛[1,3];馮滿枝[1,2]
68、武漢市湖泊藍藻分布影響因子分析 呂晉;鄔紅娟;馬學禮;程來鋒
69、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回用生活污水的實驗研究 王洪[1,2];李海波[1];孫鐵衍[1,2,3]
70、活性炭及不同土壤吸附-超臨界CO2再生四氯乙烯的特性 陶燕[1];米生權(quán)[2];王式功[3]
71、α-MnO2/水界面磺胺嘧啶的氧化降解動力學 張麗佳[1,2];劉承帥[1];吳長安[1,2];劉傳平[1];李芳柏[1];吳啟堂[2]
72、生物與化學表面活性劑對多氯聯(lián)苯的協(xié)同增溶作用 馬滿英[1,2];劉有勢[1];施周[2]
73、煤炭生物脫硫正交實驗研究 楊宇[1,2];刁夢雪[1];鄒俐宏[1,2];師舞陽[1];歷麗[1];代沁蕓[1];鄭必強[1];邱冠周[1,2]
74、青島市不同功能區(qū)常見綠化植物及土壤汞污染特征 張磊;周震峰
75、近20年天津地區(qū)植被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劉德義[1];傅寧[2];范錦龍[3]
76、長江上游重點流域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對比研究 邵懷勇[1];仙巍[2];楊武年[1]
77、廣東省森林資源動態(tài)變化及成因分析 林媚珍;馬秀芳;謝雙喜;陳志云;許陽萍
78、應用遙感、GIS對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程度的監(jiān)測評價研究——以長江下游平原為例 李晶晶[1];覃志豪[1,2];高懋芳[2];林綠[1]
79、海南芒果園土壤環(huán)境及其對芒果品質(zhì)的影響 廖香俊[1,2];唐樹梅[3];吳丹[2];馮亞生[2];夏長健[2]
80、膨潤土對土壤腐殖質(zhì)特性的影響 宋東濤[1];李吉進[2];聶俊華[1];鄒國元[2];崔立莉[2]
81、三江平原白漿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Fe^2+分布特征 張兆偉[1,2];遲光宇[2];趙天宏[1];陳欣[2];史奕[2];王俊[2]
82、《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征稿簡則
83、《生態(tài)環(huán)境》編輯委員會
【期刊收錄匯總】
2016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01 02
本文關鍵詞:攀援角度對五爪金龍形態(tài)、生物量分配及相對生長速率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71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17174.html